巴爾幹半島的眼淚,塞爾維亞的體育與中國
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因紅著雙眼請求中國援助而走紅的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將國人的視線聚焦在了這個巴爾幹半島中部的歐洲小國身上。今天的「塞鐵」和中國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1
塞爾維亞的前世今生
塞爾維亞共和國,簡稱塞爾維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國土總面積為88361平方公裡,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經其境內。
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形成國家,建立塞爾維亞王國。1918年12月,它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最早以「塞爾維亞」為名的國家是10世紀中葉由察斯拉夫‧卡羅尼米洛維奇所建立。12世紀時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紀中葉的沙皇斯特凡杜尚在位期間更是把塞爾維亞國家的發展推向巔峰。
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於此時開始徵服巴爾幹半島,並於1389年在科沃索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徵服了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5個世紀的亞洲式伊斯蘭教的封建軍事統治。
工業革命後,歐洲列強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崛起的奧匈帝國開始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巴爾幹半島,不僅佔領了獨立的塞爾維亞王國,還控制了奧斯曼佔領的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地。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新佔領的塞拉耶佛訪問,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士尼亞青年學生)刺殺,這一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史稱塞拉耶佛事件。
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解體,南斯拉夫地區獲得獨立。屬於戰勝國陣營的塞爾維亞王國和黑山王國合併,同時吸收了戰敗的奧匈帝國幾個以斯拉夫人為主要居民的行省,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由狄托出任總統,與蘇聯保持距離之餘,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1980年狄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之餘,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南斯拉夫也發生了分裂。1991年6月,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此後,馬其頓、波赫也相繼宣布獨立。及至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共和國之後,南斯拉夫作為國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02
「塞鐵」與中國
在1989年以後的南斯拉夫風雲突變情勢急下。1996年起,南聯盟自治省之一的科索沃境內,阿爾巴尼亞人武裝「科索沃解放軍」和南聯盟安全部隊發生武裝衝突。阿爾巴尼亞族是科索沃地區的主要民族,長期以來尋求讓科索沃從南聯盟獨立。到了1998年,因為該地暴力案件頻發,南聯盟政府派遣軍隊協助警察維持秩序。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以「解決科索沃人權危機」為由,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空襲,造成數千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2000億美元。當時中國對此持強烈反對態度,向美國提出強烈的抗議。可惜國家綜合實力比較落後,沒有辦法提供實質性的幫忙,但是在國際社會上給予了「塞鐵」兄弟聲援,強烈反對北約霸權。但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正義正確的聲援讓中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清晨5時45分左右,北約的美國B-2轟炸機在這場未經聯合國授權的轟炸中投擲三枚精確制導炸彈(JDAM),擊中了位於塞爾維亞貝爾格勒櫻桃花路3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當場炸死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炸傷數十人,造成大使館建築的嚴重損毀。其中一枚JDAM未當場爆炸,直到五年後才由塞爾維亞方面取出銷毀。
美國政府輕描淡寫地將事件稱為「誤炸」,並用「惋惜」和「遺憾」等說辭來搪塞,引發了國內民眾的強烈憤慨,多個城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抗議示威。5月11日,迫於壓力美國總統柯林頓和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就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一事公開道歉。
2016年6月17日,那一天,被炸使館舊址上又立起了一塊新的、來自中國的紀念碑,上面用中文和塞爾維亞文刻著:「緬懷烈士、珍愛和平——謹以此紀念在北約轟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大使館中犧牲的邵雲環、許杏虎、朱穎烈士。」
03
塞爾維亞的「足球血液」
塞爾維亞雖然小,面積只比重慶市大一點兒,卻是個響噹噹的體育強國,不但國民的體育運動普及程度高,在足球、籃球、排球等領域,一直保持驕人戰績,更是不乏世界頂級的網球運動員和知名的足球明星等。
兼具歐洲人身體和美洲人技術的前南斯拉夫足球,曾在20世紀後半葉鼎盛一時。南斯拉夫早於1930年已參與世界盃。作為塞爾維亞的前身,南斯拉夫和塞蒙在世界足壇有過鮮明的印記,在1930到2002年間,南斯拉夫參加過9次世界盃決賽圈,1930年曾打進半決賽,1962年也打進了4強,最終獲得了第四名,這也是該隊在世界盃歷史上的最好成績。除了1950年一屆外,大部分都能打入淘汰賽。在南斯拉夫鼎盛時期,他們有著「歐洲巴西」的美譽。
和以前南斯拉夫和塞蒙身穿藍色球衣不同,如今的塞爾維亞改穿紅色球衣,而綽號卻是「白鷹」。塞爾維亞誕生出不少國際知名的球星,曼聯的維迪奇被視為世界上最好的中後衛之一,28歲的他在07-08賽季幫助紅魔奪取了三冠王(歐冠、英超、聯賽杯),個人當選了賽季最佳球員。國際米蘭的中場斯坦科維奇成名已久,自從1998年起就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而潘特裡奇和約萬諾維奇也都是攻擊線上的好手。
時間調至今日,拉齊奧中場米林科維奇-薩維奇,曼聯球星馬蒂奇領銜,切爾西後衛伊萬諾維奇、羅馬邊衛科拉羅夫,轉會皇馬的盧卡約維奇,一代一代的球星在這個巴爾幹小國中誕生。
其中,本賽季表現出色的米林科維奇更是被標榜1.2億歐元出售,多家豪門皇馬,曼聯以及巴黎聖日爾曼都已經對米林科維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在一眾球星帶領下,塞爾維亞近年大賽成績還算不錯。2010世界盃預選賽中,塞爾維亞展示了強悍的戰鬥力,他們力壓傳統強隊法國隊奪取了小組第一,5比0擊敗羅馬尼亞的比賽更令人震撼。2018俄羅斯世界盃分組,塞爾維亞與巴西、瑞士、哥斯大黎加同處E組。首輪面對哥斯大黎加順利過關,可惜次輪被瑞士逆轉,面對實力強勁的巴西,塞爾維亞最終飲恨而歸。
貝爾格勒紅星足球俱樂部是塞爾維亞最大和最成功的足球俱樂部之一,成立於1945年3月4日。貝爾格勒紅星足球俱樂部曾29次獲得國內頂級聯賽冠軍,24次獲得國內杯賽冠軍,此外俱樂部還贏得1991年豐田杯冠軍。
在歐冠冠軍球隊的歷史名單上,貝爾格勒紅星的名字赫赫在目。1990/91賽季,和5年前奪得冠軍杯的另一支東歐球隊--布加勒斯特星隊一樣,他們也是依靠點球贏得最終的勝利,以整個冠軍杯未嘗一敗的戰績,捧起了歐冠冠軍獎盃。
貝爾格勒紅星與中國足球有著深深的淵源,從曾任北京國安隊主教練的彼德洛維奇,到前國家男足主帥福拉多,中國足球烙上了深深的紅星印跡。
博拉·米盧蒂諾維奇生於1944年9月7日。曾效力於著名俱樂部貝爾格勒紅星隊、前南斯拉夫國家隊,1977年退役後開始執教生涯。
對於中國人來說,他更響亮的名字則是——「神奇教練」米盧,2001年10月7日,米盧率領中國國家隊首次進軍世界盃正賽階段,圓了44年的世界盃之夢。再度創造「神奇紀錄」的同時,也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小德」諾瓦克·德約科維奇應該是國人最熟悉的網球明星了。今年澳網賽場上,33歲的德約科維奇經過5盤苦戰,以3-2擊敗了比自己小了整整6歲的蒂姆,斬獲個人澳網第8冠。疫情期間,小德也感謝了中國對塞爾維亞的援助。他用不太標準的拼音打出「謝謝,我愛你中國」幾個字,顯得格外暖心。同樣,效力與成都興城的塞爾維亞外援久爾吉奇也在社交媒體上感謝中國對塞爾維亞的援助。
塞爾維亞男籃也同樣一流,是傳統世界籃球勁旅之一。2016年里約奧運會塞爾維亞男籃在小組賽中差點掀翻美國夢之隊。眾多效力NBA的球員中,約基奇是最為出色的。因手感柔和,傳球風騷,體型偏圓胖可愛,被中國球迷稱為「約老師」、「行走的五花肉」。
早前新冠剛在中國爆發之時,塞爾維亞就對外宣布,會堅決支持中國,同中國一道共渡難關,並積極提供緊缺物資支援。
如今新冠席捲歐洲,收到塞爾維亞的求助,祖國派駐多批醫療人員,運輸各類醫療用品馳援「塞鐵」。友愛互助,有恩必報。
有的聯盟只是童話,有的友誼比鋼鐵還要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