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序列多指標集成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序列多指標集成

過去百年增溫(現代暖期)是歷史的重複還是前所未有?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古氣候定量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回答該問題的可能途徑是:利用氣候代用記錄定量化重建古溫度變化序列,釐定現代暖期的位置。

早在1999年,美國學者Mann、Bradley和Hughes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了過去千年的北半球溫度序列(Mann et al., 1999),顯示20世紀可能是過去千年最暖的時期,其序列形狀是19世紀之前平坦,20世紀突然躍升,故稱為「曲棍球桿」(Hockey Stick)曲線。該序列被200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報告引用和廣泛傳播,用於證明20世紀全球增溫幅度是過去千年以來前所未有的,但這也遭到氣候懷疑論者的猛烈抨擊,引發了美國國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調查。有些批評是合理的,例如該工作過度依賴於少數樹木年輪標準化寬度年表,導致溫度集成序列低估了溫度的低頻變化;另一方面,由於代用記錄本身響應氣候變化的信噪比較小,導致不同統計集成方法所得結果的差異明顯。

在隨後的20年裡,古氣候學界從數據和方法兩個方面努力提高過去2000年全球氣候重建的可信度,其中一個特別活躍的科學家群體是古全球變化(PAGES)的過去2000年古全球變化研究網絡(PAGES2k network)。該組織成立了9個區域工作組,目的是收集和整理最新的區域氣候代用記錄,進行過去2000年溫度和降水集成,並與氣候模擬結果對比分析,揭示其機理過程。

以亞洲工作組(Asia2k)第一階段(2008-2014)為例,國內學者中科院地理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邵雪梅研究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儲國強研究員、許晨曦副研究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範澤鑫研究員等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學者貢獻了各自珍貴的原始代用記錄,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兩個氣候集成小組,分別完成了基於單一樹輪年表的溫度空間格局集成和多指標溫度空間格局集成工作。通過9個區域工作組的共同努力,2013年PAGES2k聯盟集成了七個大陸區域溫度變化序列(PAGES2k Consortium,2013)。

在此基礎上,PAGES2k開展了區域溫度數據和模擬對比分析工作,隨後公開了過去2000年最大的古溫度代用記錄數據集(PAGES2k Consortium,2017)。基於此數據集,由瑞士古氣候科學家Raphael Neukom牽頭,來自8個國家19位古氣候科學家共同參與重建了過去2000年全球平均溫度變化(PAGES2k Consortium,2019;圖1),相關成果近日發布於Nature Geoscience,其中正則最大期望法和最優信號提取法的重建結果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史鋒副研究員提供。

圖1 過去2000年全球年平均溫度序列(改自PAGES2k Consortium,2019)

文章通過使用同一氣候代用記錄數據集,利用7種不同的統計方法進行重建,發現7個重建結果的多年代際溫度變化一致,說明這一多年代際年平均溫度變化並不依賴於方法的選擇。同時與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 5 階段(CMIP5)多個氣候模式模擬溫度對比發現,兩者的多年代際變化也非常類似(圖2),指出現在模式在相同外強迫的作用下,可以得到與「觀測」溫度相一致的多年代際變化特徵,增強了利用模式進行未來氣候預估的可信度。進一步分析其變化機理,揭示出過去2000年全球年平均溫度多年代際變化的主導因子可能是火山活動。而這種從重建和模擬結果中提取共同信號,並解釋信號的物理意義和機理,可能是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研究中新的增長點。

圖2 過去2000年全球多年代際溫度變化重建和模擬以及與火山活動的對比圖(改自PAGES2k Consortium,2019)

附:文章重建結果的數據下載以及進一步的信息,可參考古全球變化(PAGES)網頁。

主要參考文獻

1.Mann M E, Bradley R S, Hughes M K.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past millennium: Inferences, uncertainties, and limitation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9, 26(6): 759-762.

2.PAGES2k Consortium. Continental-scal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past two millennia[J]. Nature Geoscience, 2013, 6: 339-346.

3.PAGES2k Consortium. A global multiproxy database for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ommon Era[J]. Scientific Data, 2017, 4: 170088.

4.PAGES2k Consortium. Consistent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in global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and simulations over the Common Era[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撰稿:史鋒/新生代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黃志偉

相關焦點

  • Natur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空間格局多指標集成
    【前沿報導】Natur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空間格局多指標集成基於多種類型的氣候代用記錄,利用數理統計方法格點化重建古氣候變化空間格局,已成為闡明古氣候變化的空間特徵和區域差異,捕獲重大古氣候環境事件區域協同變化規律,探究區域生態環境歷史空間演變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研究方向。
  • 全球年均氣溫:2000年以來幾乎年年創記錄
    (自路透社) 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稱,隨著碳排放持續增長,吸收熱量驅動了氣候變化,自2000年以來的15年中,有14個年均氣溫破紀錄,換句話說,全球年均氣溫幾乎年年創記錄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將幾個主要的氣溫紀錄整合在一起,指出2014年確定為自1850年以來最熱的年份。
  • 全球溫度達2000年來最高
    據中新社7月20日電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北半球氣溫平均上升了攝氏0.6度,地球溫度更達到2000年來的最高點,罪魁禍首來自人類製造過量的二氧化碳。  北極冰山現今只剩下零碎的冰河碎片,北極熊因為獵物海獅長期隨冰河北移竟餓死於海洋中,這些駭人的證據一再證實地球暖化的嚴重性。
  • 科學網—研究揭示200萬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本報訊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重構了過去200萬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 中國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
    這也是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並且,衛星到地面量子密鑰分發的平均傳輸速率,比之前提高了40多倍。潘建偉教授表示:我們的工作表明,對於大規模實際應用而言,量子通信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而Nature審稿人也對此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 全球最低死亡溫度與最頻溫度間存在對應關係
    許多研究表明溫度-非意外死亡曲線多呈現為 U、V 或 L 型。這一事實已經得到了大量科學證據的支持。最低死亡溫度(Minimum Mortality Temperature, MMT)也可以稱之為「人群舒適溫度」,是評估溫度 - 死亡關係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理解溫度與健康作用機制的基礎,也是估計由溫度導致的疾病傷害或死亡負擔的關鍵。
  • 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
    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時間:2020-01-15 0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英國《衛報》報導,《大氣科學進展》近日發表分析稱,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
  • 全球控溫目標解讀: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限制在2℃
    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在95%以上,而過去的130年全球升溫0.85℃——這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在去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第一工作組報告中提到的。
  • 相比工業革命前 全球平均溫度已上升超1攝氏度
    根據科學家所說,相對於1750年工業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如果溫度升高超過2攝氏度,人類就會對全球氣候失去控制,陷入危險中。英國的這項研究結論表明,目前氣溫升高幅度已經達到了警戒線。英國氣象辦公室在此時發布調查結論,有著特殊的用意。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專家今向市民解讀氣候...
    上海颱風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員今天將在市科學會堂向普通市民作一場名為「全球氣候變暖潛伏生存危機」的報告,根據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使海平面上升,這會在未來造成人類的生存危機。  本報記者 劉晶晶  百年來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去年熱辣的夏天令市民們記憶深刻。
  • 使用LSTM深度學習模型進行溫度的時間序列單步和多步預測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代碼示例,並解釋使用python和TensorFlow建模時間序列數據的思路。本文展示了如何進行多步預測並在模型中使用多個特徵。本文的簡單版本是,使用過去48小時的數據和對未來1小時的預測(一步),我獲得了溫度誤差的平均絕對誤差0.48(中值0.34)度。
  • WMO:1月至9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創紀錄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最新報告,2016年1月至9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達到有記錄以來最高值,超過上世紀平均值(14.1℃)0.89℃。  全球大部分陸地出現溫度超過平均水平的狀況。高溫在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墨西哥南部至中美洲、南美洲北部大部分地區、非洲東部、中南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區、中亞和俄羅斯北部部分地區,以及亞洲東南部島嶼等地尤為明顯。
  • 全球首個!中國建成集成量子通信網!中科大團隊再登Nature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原文首發於2021年1月7日,標題為《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全長4600公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軟科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九章之後,潘建偉團隊又一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 Nature中文摘要|01 October 2015
    The UK10K project identifies rare variants in health and disease英國萬人基因組計劃(UK10K project)鑑定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稀有變異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6/
  • 地球的平均溫度是多少?
    對比之下,火星的平均表面溫度是零下55攝氏度,但是這顆紅星球在溫度上也有一些變化,溫度範圍最高時是在午時赤道溫度可以達到20攝氏度,最低時是在極點溫度低至零下153攝氏度。然而平均來講,火星溫度要比地球溫度低很多,因為火星正好處於「宜住區」邊緣,並且火星薄薄的大氣層,不足以保留熱量。
  • 秦大河: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升高1°C
    中國氣象報社記者提問秦大河委員,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已經變成了一種全民行動,現在一部分公眾甚至科學界也有專家對氣候變化是持懷疑態度的,認為氣候變化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全球變暖趨於停滯。我們怎樣看待這樣一個問題呢?  秦大河表示,以變暖為特徵的全球變化是不爭的科學事實,這是個古老而又先進的一門學科,不存在偽命題的問題。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Science Advances最近發表了題為「Deep-reach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mean ocean circul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的研究論文,該成果通過集成有關全球海洋環流的大量數據資料,揭示了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過去20多年以來存在顯著的加速現象
  • 超全球平均!南極冰川融化,溫度達到創紀錄的18.3度,引發擔憂
    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地球正在「升溫」,南極洲的最高溫度為18.3攝氏度,打破了2015年17.5攝氏度的紀錄。南極半島是全球升溫最快的地區之一,在過去50年裡升溫了3攝氏度,西海岸87%的冰川正在迅速消退。這個讀數表明,那裡的變暖速度遠遠快於全球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