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歷史文獻和自然證據,研究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的相互關係,是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獨具特色的領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重建結果顯示,通過區域記錄對比分析,基於孢粉定量集成重建的降水和溫度序列,可以代表大範圍的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演化過程(圖1)。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在定量探討不同氣候指標對北方歷史時期社會變遷的作用方面,降水解釋了67.4%的變化,而溫度僅僅解釋了32.5%的變化(圖2)。由此可以推論,降水變化是影響中國北方大部分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主導因素。

  這一研究成果最近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Li, J.Y., Dodson, J., Hong, Y., et al., 2017. Quantifying climatic variability in monsoonal northern China over the last 2200 years and its role in driving Chinese dynastic change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59: 35–46)。

    論文連結

 

圖1 基於孢粉數據集成的中國北方季風區降水和溫度序列及17個歷史文獻定量記錄 

   

  圖 2 降水和溫度解釋的17個歷史文獻記錄中的變量。EL(economic level經濟水平), GY(grain yield grade穀物產量), GPI(grain price index米價指數), FG(fiscal grade稅收等級), AT(agriculturalist policy territory農業國家領土面積), EF(extreme flood years洪災指數), ED(extreme drought years旱災指數), FD(freeze disaster frequency凍災指數), SD(sand-dust event frequency沙塵暴指數), FI(famine index饑荒指數), LF(locust frequency蝗災指數), EPD(epidemic disaster frequency瘟疫指數), PUF(peasant uprising frequency農民起義頻率), NW(number of wars戰爭數量), SNW(number of southward nomadic migrations少數民族南侵次數), FPB(farming-pastoral boundary農牧區分界線), 和HP(number of estimated human population人口數量)。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歷史文獻和自然證據,研究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的相互關係,是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獨具特色的領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重建結果顯示,通過區域記錄對比分析,基於孢粉定量集成重建的降水和溫度序列,可以代表大範圍的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演化過程(圖1)。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在定量探討不同氣候指標對北方歷史時期社會變遷的作用方面,降水解釋了67.4%的變化,而溫度僅僅解釋了32.5%的變化(圖2)。由此可以推論,降水變化是影響中國北方大部分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主導因素。
  這一研究成果最近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Li, J.Y., Dodson, J., Hong, Y., et al., 2017. Quantifying climatic variability in monsoonal northern China over the last 2200 years and its role in driving Chinese dynastic change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59: 35–46)。
    論文連結
 
圖1 基於孢粉數據集成的中國北方季風區降水和溫度序列及17個歷史文獻定量記錄 
   
  圖 2 降水和溫度解釋的17個歷史文獻記錄中的變量。EL(economic level經濟水平), GY(grain yield grade穀物產量), GPI(grain price index米價指數), FG(fiscal grade稅收等級), AT(agriculturalist policy territory農業國家領土面積), EF(extreme flood years洪災指數), ED(extreme drought years旱災指數), FD(freeze disaster frequency凍災指數), SD(sand-dust event frequency沙塵暴指數), FI(famine index饑荒指數), LF(locust frequency蝗災指數), EPD(epidemic disaster frequency瘟疫指數), PUF(peasant uprising frequency農民起義頻率), NW(number of wars戰爭數量), SNW(number of southward nomadic migrations少數民族南侵次數), FPB(farming-pastoral boundary農牧區分界線), 和HP(number of estimated human population人口數量)。

相關焦點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8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團隊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極端降水隨不同全球增溫閾值的變化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
  • 安芷生:從中國黃土出發,破解地球環境變化奧秘
    這次獲得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僅是省委、省政府對他個人這麼多年工作的鼓勵,更是對地環所研究集體的肯定。安芷生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後,師從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劉東生院士,從事中國黃土、第四紀地質及自然環境變化的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解密中國洞穴過去500年氣候變化
    近日,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的譚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關於中國洞穴將過去500年氣候變化、社會影響以及人類適應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上,被選為當周研究亮點。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因此,預估和理解未來全球季風區的水循環變化,對於理解全球水循環的變化,進一步對於未來水資源規劃、旱澇災害風險管理、減緩與適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張文霞及其合作者研究員周天軍在Journal of Climate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指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將隨全球增溫而顯著增強,同時其乾濕季節差異也將增加。
  • 地質地球所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學科組和國內同行近期在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報導了來自我國東北瑪珥湖5350年的沉積年紋層花粉記錄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過去50年氣候變化90%以上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
    8日上午9:30,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圖為嘉賓參觀新華網演播室。(新華網陳競超攝)  新華網消息6月8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以下是訪談摘要。  主持人全球氣候變暖有哪些特點?趨勢是什麼呢?  鄭國光全球變暖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過去100年上升了0.74攝氏度。
  • 地球環境所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及其合作者發現陝南地區大魚洞近百處歷史題詞,這些題詞清楚記載了最近500年古人有7次因天旱而進洞取水或求雨的場景,年代分別為公元1528、1596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提醒歷史氣候學家未來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給予關注。
  • 地球環境所發現全新世最強的千年尺度亞洲季風減弱突變事件
    它們共同且突出的特徵就是氣候在較短時間內(通常在幾十年甚至更短)相對於之前的平均態發生大幅度的突變,並持續數百年,然後再跳轉回平均態。對於這些發生在溫暖背景下(全新世)的快速氣候變化事件的過程及機理的研究將有助於人們理解地球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特徵並預測未來全球變暖預期下地球氣候發生突變的風險性。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科研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提供了全新世以來我國東北地區氣候和人類活動兩組完全獨立的代用指標記錄(圖1):一組是,基於東北龍崗火山區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準確定年的優勢,高解析度分析、鑑定了9260年以來(到公元2005年止)周邊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圖2),揭示出適應強夏季風溫暖溼潤氣候的櫟屬等花粉含量以及花粉組合第一主成分呈現周期性變化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中國自然地理要素類型豐富且區域差異較大, 為開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文章主要圍繞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內陸乾旱化及河流發育、高原冰凍圈環境演化、全新世多時間尺度季風與西風氣候變化、湖泊與溼地、流域模型與土壤侵蝕、過去人-地關係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國三維地帶性規律等幾個方面, 梳理了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研究的重大理論進展與重要貢獻.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北半球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的東亞冬季風系統影響東亞地區氣候,影響範圍可觸及南半球。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芯是從冰川上鑽取的圓柱狀雪冰樣品。取自冰川積累區的冰芯,包含著過去逐年積累的降雪和幹、溼沉降物質,這些物質保存著其沉積時的氣候環境信息。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左萌與其導師周天軍、第二導師滿文敏,通過對多套長時間尺度的重建資料、高解析度的觀測資料以及過去千年多成員氣候模式模擬結果的分析,指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會對全球季風降水產生不同的影響。具體來講,北(南)半球火山爆發後北(南)半球季風降水減少,南(北)半球季風降水增加。熱帶火山爆發後全球季風降水均減少。這一結果在重建、觀測和模擬中均有體現。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此外,在任地球環境所所長期間,周衛健還提出並實行了促進年輕人才成長的所級「青年百人計劃」,通過該計劃招聘的青年人才已成為研究所的主要後備力量。安芷生和周衛健在其研究領域的一系列開拓創新,不但在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在國際地學領域獲得高度認可。2003年,安芷生當選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成為該學術機構成立以來最高任職的中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