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洞穴過去500年氣候變化

2020-12-05 中國天氣

近日,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的譚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關於中國洞穴將過去500年氣候變化、社會影響以及人類適應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上,被選為當周研究亮點。

譚亮成等發現陝南地區大魚洞近百處歷史題詞,這些題詞清楚記載了最近500年古人有7次因天旱而進洞取水或求雨的場景,年代分別為公元1528、1596、1707、1756、1839、1891和1894。例如其中一處題詞中記載:「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初八(陽曆1707年7月7日),知州王渭鼎聞告親來請雨一次」;另一處題詞中記載:「光緒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陽曆1891年6月30日),導領溝總約朱懷宗統領眾姓兩百餘名取水到此-樸水師冉禎榮」。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提醒歷史氣候學家未來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給予關注。

洞穴題詞記載的最近500年的7次乾旱事件都對應於來自同一個洞穴的石筍的氧、碳同位素以及Sr/Ca比值的偏正變化,為大魚洞石筍氧同位素和當地降雨的負相關關係提供了明確證據。他們進一步通過石筍氧同位素記錄,重建了漢江上遊過去500年年代精確、解析度約為1.3年的可靠降雨變化序列。結合歷史文獻記錄和石筍記錄,揭示歷史時期乾旱事件,甚至是溼潤氣候背景下的短暫乾旱,對當地人民造成了重要影響,甚至影響到當地社會的穩定。

從洞穴題詞中可知,當乾旱事件發生時,古人去洞穴中取水或求雨。在最近幾年的西南大旱中,當地居民也是去洞穴中取水以應對嚴重乾旱。這揭示儘管當前科技較歷史時期發達很多,然而人類在氣候災害面前還是很脆弱,在氣候災害面前的行為方式和古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提醒加強對巖溶地下水的保護,這是大旱時期彌足珍貴的水資源。

另外,他們還嘗試通過時域組合模型對石筍氧同位素記錄進行統計預測,初步結果顯示從現在到2042年,漢江上遊地區的降雨可能低於近500年的平均水平。由於這一地區是南水北調中線以及引漢濟渭工程的水源區,也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因此,他們建議應及早建立適應策略,以因應未來可能的降水減少及乾旱事件。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地球環境所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
    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提醒歷史氣候學家未來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給予關注。  洞穴題詞記載的最近500年的7次乾旱事件都對應於來自同一個洞穴的石筍的氧、碳同位素以及Sr/Ca比值的偏正變化,為大魚洞石筍氧同位素和當地降雨的負相關關係提供了明確證據。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造成洞穴氧氣水平下降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媒稱,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以降低洞穴中的氧氣含量。據埃菲社1月7日報導,這是西班牙地質與礦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索裡亞和昆卡地區的洞穴中展開研究後得出的主要結論。報導稱,有關上述地區缺氧的警報始於2012年,當時由消防員和洞穴學者組成的團隊警告說,有人在索裡亞的裡奧·羅伯斯峽谷附近的CJ-3洞穴因缺氧遇難。報導稱,大約5年後,在對CJ-3洞穴進行了反覆多次的常年檢測後,研究人員拿出了科學證據表明那裡的氧氣含量正在逐年降低。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過去50年氣候變化90%以上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
    8日上午9:30,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圖為嘉賓參觀新華網演播室。(新華網陳競超攝)  新華網消息6月8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以下是訪談摘要。  主持人全球氣候變暖有哪些特點?趨勢是什麼呢?  鄭國光全球變暖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過去100年上升了0.74攝氏度。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除了對當地物種造成的毀滅型打擊,人類活動也悄然改變了湖泊、洞穴等沉積物中的氣候信息。馬達加斯加的氣候如何變化,以及氣候變化與生物滅絕的關係常因當地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古氣候記錄的多樣性而備受爭議。研究人員利用馬達加斯加以東約1600km的羅德裡格斯島La Vierge 洞穴的石筍,重建了過去8000年以來高解析度、精確定年的古氣候記錄。該島嶼遠離東非大陸深入海洋內部,人類發現它的時間要遠遠晚於馬達加斯島大型動物滅絕的時段。
  • 地球最大洞穴,地心世界翻版,蔑視萬有引力,氣候自成系統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地心歷險記》,那麼地球上究竟有沒有如此宏大的洞穴系統呢?這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洞穴韓松洞(Son Doong),位於越南廣平省,2005年才被發現,拒信它是在過去200萬到500萬年間,由石灰巖溶解形成的。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中國舊石器遺址的分布狀態與目前人口密集區域基本吻合,說明這些區域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優選地。當然,遺址數量與區域考古工作程度有直接的關係;隨著工作的深入,這樣的分布格局肯定會有所改變。從地貌環境來看, 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主要發現於山地-平原交匯處,地貌類型包括河流階地、古湖畔和洞穴。
  • 石花洞石筍記錄北京2650年氣溫變化(組圖)
    石筍生長層  如樹木年輪一樣清晰  我國著名的第四紀地質學家和環境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注意到洞穴沉積物的古氣候研究價值。在他的指導下,中國有了第一批專門從事高解析度石筍古氣候定量重建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研究人員。1995年所發現的首例石花洞石筍微層,就是劉東生院士領導下的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
  • 探秘世界最大洞穴,內有河流、森林以及動物,擁有獨特氣候系統
    越南韓松洞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最大洞穴,可以將整個紐約市容納在內。韓松洞全長約9千米,高約200米,足以塞下一棟40層的大樓。洞穴中有湖、河、森林熔巖、青苔等。更為奇特的是,在韓松洞內部,甚至還有著一種獨特的氣候,令人嘆為觀止。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但由於記錄過去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代用資料難以獲得,歷史時期社會事件發生原因的多解性、社會對氣候變化響應過程的複雜性,以及過去氣候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原因,迄今有關歷史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機制研究仍十分薄弱,在科學認識上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分歧。 歷史是認識現在和未來的鑰匙。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5日 14:56 A-A+ 2010~201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先後開展了「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研究」項目。項目主要目標任務是理清巖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環中的時間尺度與地位,開展碳酸鹽風化大氣CO2匯的穩定性和量級及其與矽酸鹽風化的對比,估算我國巖溶碳匯,並提出人工幹預增匯途徑與潛力評價。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氣候系統變暖加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公欣報導 日前,為滿足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 地球最大自然洞穴,地心世界翻版,蔑視萬有引力,擁有自己的氣候系統!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地心歷險記》,那麼地球上究竟有沒有如此宏大的洞穴系統呢?這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洞穴韓松洞(Son Doong),位於越南廣平省,2005年才被發現,據信它是在過去200萬到500萬年間,由石灰巖溶解形成的。
  • 2003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在中國舉行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導》。據最新公布的《中國氣象公報》顯示,過去一年裡,中國年度平均氣溫比常年值偏高1.1攝氏度,成為僅次於1998年和1999年以來的第三個高溫年。與此同時,科學評估還表明,未來50-100年全球的氣候還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人類對煤炭和石油等碳基能源的大規模使用在滿足各種需求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全球性氣候變化不斷逼近地球承載能力的邊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中國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我們無疑要為明天人類的生存承擔起責任。
  • 尼安德特人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無關
    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科學家通過分析義大利普利亞一些洞穴中的石筍樣本,對上一個冰期進行了詳細的古氣候重建,得出結論認為:尼安德特人可能並不是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在大約4.5萬年前到4.2萬年前的普利亞穆爾奇喀斯特高原上,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至少共存了3000年。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通過分析格陵蘭冰蓋計劃 2(GISP2)深冰芯中硝酸鹽 δ17O 信號,重建了過去 10 萬年大氣氧化能力的變化情況,揭示了大氣(古大氣)氧化能力隨氣候變化的關鍵信息;通過對珠峰南坡墎其爾(Gokyo)湖泊沉積物中硫酸鹽 δ33S 及 δ36S 信號的分析,重建了過去 200 年珠峰地區硫循環歷史,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高海拔地區環境變化特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