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消息(記者熊惠玲)人類從哪裡來?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然而這就是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所做的科研項目,該項目的論文《過去64萬年的亞洲季風記錄和冰期終止》在2016年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引起了國際的關注。
據程海教授介紹,亞洲季風的變化規律、趨勢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科學問題和研究熱點。該項研究基於在中國中部神農架三寶洞內獲得的洞穴石筍樣品,利用西安交通大學同位素實驗室擁有的全球領先水平的鈾系測年技術,將亞洲季風的洞穴石筍氧同位素記錄延伸至過去640,000年(從過去的37萬年拓展到64萬年)。
該研究所獲得的洞穴石筍氧同位素記錄是目前全球最長尺度高精度高解析度的亞洲季風石筍記錄,覆蓋了過去7次主要冰期結束期。該記錄具有全球可比對性,對研究亞洲季風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及驅動因素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研究成果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化石裡探尋出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解答這些問題。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舒德幹院士領軍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經過多年來對雲南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出脊椎動物、頭索動物、尾索動物等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構建了完整的早期動物樹框架圖,並提出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依次形成三個動物亞界的新假說,為人類探索早期遠祖的來龍去脈提供了基礎證據。
在這個團隊中,每一位專家教授都有著令人驚嘆的研究成果。西北大學韓健教授等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這種冠狀皺囊動物長什麼樣?韓健介紹,它長得像一個橢圓的泳帽,有一張圓圓的大嘴,體表長著4對體錐,卻沒有肛門,吃了東西後,廢物要從長在身側成對的排水鰓孔排出。這個圓咕隆咚的小東西,就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小的人類祖先,距今大約5.35億年。我國的珍稀化石證據告訴我們,這個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應該與初創鰓裂構造的微型人類遠祖親密切相關。
按照學界的理論,人類是後口動物大家族中的一員,因此,這個小東西也就是人類最古老的遠祖了。這項研究成果以封面、亮點論文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Imran A. Rahman教授在同期《nature》雜誌上發表了專題評論,認為這個新型微體動物的發現提高了對後口動物的認識,為後口動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帶來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