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2020-12-05 央廣網

  西部網消息(記者熊惠玲)人類從哪裡來?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然而這就是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所做的科研項目,該項目的論文《過去64萬年的亞洲季風記錄和冰期終止》在2016年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引起了國際的關注。

  據程海教授介紹,亞洲季風的變化規律、趨勢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科學問題和研究熱點。該項研究基於在中國中部神農架三寶洞內獲得的洞穴石筍樣品,利用西安交通大學同位素實驗室擁有的全球領先水平的鈾系測年技術,將亞洲季風的洞穴石筍氧同位素記錄延伸至過去640,000年(從過去的37萬年拓展到64萬年)。

  該研究所獲得的洞穴石筍氧同位素記錄是目前全球最長尺度高精度高解析度的亞洲季風石筍記錄,覆蓋了過去7次主要冰期結束期。該記錄具有全球可比對性,對研究亞洲季風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及驅動因素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研究成果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化石裡探尋出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解答這些問題。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舒德幹院士領軍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經過多年來對雲南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出脊椎動物、頭索動物、尾索動物等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構建了完整的早期動物樹框架圖,並提出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依次形成三個動物亞界的新假說,為人類探索早期遠祖的來龍去脈提供了基礎證據。

  在這個團隊中,每一位專家教授都有著令人驚嘆的研究成果。西北大學韓健教授等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這種冠狀皺囊動物長什麼樣?韓健介紹,它長得像一個橢圓的泳帽,有一張圓圓的大嘴,體表長著4對體錐,卻沒有肛門,吃了東西後,廢物要從長在身側成對的排水鰓孔排出。這個圓咕隆咚的小東西,就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小的人類祖先,距今大約5.35億年。我國的珍稀化石證據告訴我們,這個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應該與初創鰓裂構造的微型人類遠祖親密切相關。

  按照學界的理論,人類是後口動物大家族中的一員,因此,這個小東西也就是人類最古老的遠祖了。這項研究成果以封面、亮點論文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Imran A. Rahman教授在同期《nature》雜誌上發表了專題評論,認為這個新型微體動物的發現提高了對後口動物的認識,為後口動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帶來了一線曙光。

相關焦點

  • 解密中國洞穴過去500年氣候變化
    近日,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的譚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關於中國洞穴將過去500年氣候變化、社會影響以及人類適應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上,被選為當周研究亮點。
  • 地球環境所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
    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提醒歷史氣候學家未來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給予關注。  洞穴題詞記載的最近500年的7次乾旱事件都對應於來自同一個洞穴的石筍的氧、碳同位素以及Sr/Ca比值的偏正變化,為大魚洞石筍氧同位素和當地降雨的負相關關係提供了明確證據。
  • 石花洞石筍記錄北京2650年氣溫變化(組圖)
    石筍生長層  如樹木年輪一樣清晰  我國著名的第四紀地質學家和環境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注意到洞穴沉積物的古氣候研究價值。在他的指導下,中國有了第一批專門從事高解析度石筍古氣候定量重建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研究人員。1995年所發現的首例石花洞石筍微層,就是劉東生院士領導下的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科學前沿的系統科學,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過去10餘年,大批科學家投身於全球變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達成了有關全球變化研究共識,充分認識到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必須重視對地球系統可預測的能力。
  • Quaternary Res:譚亮成等石筍微量元素研究中獲進展
    洞穴石筍以其沉積連續、解析度高、測年精確等優點,在第四紀氣候-環境研究中受到廣泛關注。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於石筍的碳、氧同位素上,對微量元素,尤其是稀土元素(REE)和重金屬元素的關注不夠。
  • 重建8000年古氣候記錄!攜手美國高校,陝西教授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的合作完成,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揭示了人類活動在氣候劇烈震蕩的乾旱氣候背景下對當地獨特生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項目選擇了我國最典型的巖溶地區開展調查與研究,取得的成果揭示出巖溶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性,構建了巖溶作用過程增匯試驗示範,編制完成巖溶碳循環及碳匯效應調查評價技術規程,構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具體而言,項目取得了以下4方面的重要成果或進展。  一是創立了巖溶動力學理論。
  • 綠維文旅:洞穴基礎理論研究
    三、洞穴的生態環境(一)生態環境構成 喀斯特洞穴環境是由洞穴地質、水文、地貌、洞穴氣候及洞穴生物環境因子所組成,與洞穴沉積物堆積密切相關的環境因子是洞穴圍巖、水文、洞穴氣候和洞穴生物因子。
  • 尼安德特人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無關
    氣候變化導致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假設,已經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可。根據這一理論,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氣候急劇變化導致天氣越來越寒冷和乾燥,成為尼安德特人滅絕的決定性因素。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科學家通過分析義大利普利亞一些洞穴中的石筍樣本,對上一個冰期進行了詳細的古氣候重建,得出結論認為:尼安德特人可能並不是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在大約4.5萬年前到4.2萬年前的普利亞穆爾奇喀斯特高原上,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至少共存了3000年。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三個轉變實現團隊研究的戰略轉型進入新世紀,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山川秀美工程」等政策的實施,西部地區發展和生態保護迫切需要自然環境變化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等基礎研究成果來支撐。安芷生敏銳地捕捉到基礎研究成果對理解自然環境變化規律及指導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具有獨特的優勢,著手思考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三個轉變實現團隊研究的戰略轉型進入新世紀,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山川秀美工程」等政策的實施,西部地區發展和生態保護迫切需要自然環境變化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等基礎研究成果來支撐。安芷生敏銳地捕捉到基礎研究成果對理解自然環境變化規律及指導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具有獨特的優勢,著手思考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
  • 聚焦距今1萬年大事件,陝西團隊取得新進展,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院院刊!
    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教授程海團隊的研究基於亞洲季風-西風區、北高緯和南美季風區等多個地區的石筍樣品,利用高精度U-Th定年、生長紋層計數和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獲得了全球多個不同氣候系統下高精度年齡控制的YD氣候變化記錄。通過與南、北極冰芯記錄精細對比發現的高、低緯氣候變化關係極大地促進了研究團隊對氣候突變事件觸發-響應過程的理解。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平均氣溫上升10℃生態遭重創
    《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位於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過去30年來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此外還有最新研究顯示,在距今約11.5萬至1.17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的氣候突變同時發生。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除了對當地物種造成的毀滅型打擊,人類活動也悄然改變了湖泊、洞穴等沉積物中的氣候信息。馬達加斯加的氣候如何變化,以及氣候變化與生物滅絕的關係常因當地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古氣候記錄的多樣性而備受爭議。
  • The Innovation | 未來地球與可持續發展
    程海,The Innovation執行主編,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教授,AGU會士,是國際知名石筍古氣候研究專家之一。他發展了國際領先水平的U系質譜測量技術,他在利用石筍記錄重建不同區域多尺度的氣候變化歷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最長的東亞(640 ka)和印度(280 ka)季風石筍記錄,最長的西風帶氣候記錄包括中國西部(500 ka)、中亞(350 ka)和北美(335 ka)的石筍記錄,和最長的亞馬遜流域石筍記錄(250 ka)。這些記錄是重建不同氣候系統古氣候變化的裡程碑。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造成洞穴氧氣水平下降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媒稱,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以降低洞穴中的氧氣含量。據埃菲社1月7日報導,這是西班牙地質與礦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索裡亞和昆卡地區的洞穴中展開研究後得出的主要結論。報導稱,有關上述地區缺氧的警報始於2012年,當時由消防員和洞穴學者組成的團隊警告說,有人在索裡亞的裡奧·羅伯斯峽谷附近的CJ-3洞穴因缺氧遇難。報導稱,大約5年後,在對CJ-3洞穴進行了反覆多次的常年檢測後,研究人員拿出了科學證據表明那裡的氧氣含量正在逐年降低。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平均氣溫上升10℃生態...
    《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位於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過去30年來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此外還有最新研究顯示,在距今約11.5萬至1.17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的氣候突變同時發生。
  • 甘肅教授參與重要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研究過去全球氣候變化是深入理解地球氣候系統變化規律及機制、合理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必要途徑。這阻礙著我們對 &34;事件發生時氣候內部響應過程的理解,是國際古氣候學界長久以來一直懸而未決的科學謎題。石筍是反演地質時期區域溫度和降水變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定年準確等不可取代的優勢。
  • 科學家預測:未來200年長江中遊將迎更豐沛季風降水
    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