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維文旅:洞穴基礎理論研究

2021-01-07 騰訊網

一、洞穴的分類

洞穴是指人能進出的天然地下空間,它可以部分或全部被沉積物、水或冰所充填。洞穴有多種類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許多分類標準。

(一)不同的分類標準

按其形成的圍巖性質分為巖溶洞穴、石膏洞、礫巖洞、熔巖洞、砂巖洞、花崗巖洞和冰川洞等,其中巖溶洞穴佔絕大多數;

按洞穴與圍巖形成的先後可分為原生洞穴和次生洞穴;

按照洞穴的成因形態,可分為橫向洞穴、豎向洞穴、複合洞穴等;

按照洞穴規模可分為單一洞穴和洞穴系統。

宏觀上,從洞穴形成作用的差異性出發,可將洞穴分為三大成因類型:第一類是雨水型洞穴,由大氣降雨及其次生滲透水形成;第二類是由地下熱水所形成的洞穴,其主要受構造條件控制,與地表巖溶關係不大,且其通道多以立體空間構成迷宮型;第三類是由不同化學類型水混合溶蝕作用而形成的洞穴。

(二)巖溶洞穴

巖溶洞穴是洞穴的重要構成,全球範圍內開發的旅遊洞穴絕大多數為熔巖洞穴。

巖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喀斯特"一詞來源於南聯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為那裡的地貌景觀奇特,在石灰巖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學家的關注。此後,凡是美好現象都稱其為"喀斯特"。研究這一對象的科學就叫"喀斯特學及洞穴學。

巖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巖石特別是碳酸鹽巖類的石灰巖和白雲巖巖層當中,由於水的長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世界上最長的巖溶洞穴是美國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獁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該洞從1802年始勘測,歷經180年才查清其長度為550Km。我國最長的巖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騰龍洞,長度為39.5Km。

下文所講洞穴,除特殊說明外,都為巖溶洞穴。

二、洞穴的形成及鐘乳石的類型(一)洞穴的形成

巖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巖石特別是碳酸鹽巖類的石灰巖和白雲巖巖層當中,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巖時,在石灰巖的裂隙中流動就會發生碳酸化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於水,故而被水帶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蝕成洞穴。

巖溶洞穴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的潛水洞階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階段和晚期的完全脫離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稱化石洞)階段。

(二)鐘乳石的構成分類

洞穴內鐘乳石按照構成原因分為重力水沉積、非重力水沉積和協同沉積三大類。

1、重力水沉積

重力水沉積是洞穴中最常見、數量最多的沉積物,它又可分為二類:

滴水沉積:有鵝管、石鐘乳、石筍、石柱。鵝管向下生長,很細,中空,管壁潔白,透明。鍾乳就是鵝管長粗,長大後的形態,多是圓錐形。石筍在滴水的作用下,由下向上生長,中心無孔,成疊帽狀 。石柱就是石鐘乳和石筍連在一起後的形態。流水沉積—從洞頂流下來的叫天流石,如石旗、石幔等。沿洞壁流下來的叫壁流石,如石維幕、石瀑布等。產生與洞底的稱為底流石,如流石壩最為明顯。

池水沉積:有邊石、晶花、穴珠、月奶石、穴筏等形態。邊石常形成邊石壩,形狀和流石壩相似,要根據形成方式不同注意區分。

2、非重力水沉積

由洞壁或鐘乳石中析出的毛細水和薄膜水沉積而成。如石枝(捲曲石)、穴發等不常見的形態。他們的出現很有意思,給洞穴增色不少

3、協同沉積

由兩種或以上不同運動方式的水流,交互協同作用形成。如蓮花盆、棕櫚狀石筍、晶錐等形態。

(三)鐘乳石的主要景觀類型

主要的鐘乳石景觀類型有:

1、鵝管:這是石鐘乳的最初形態,屬滴石類,在國外稱麥杆狀鐘乳石,它的直徑與水滴一樣大小。

2、石盾:這是因為它呈園盤狀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種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筍: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筍狀而得名。

4、石柱:是石鐘乳與石筍上下連接起來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這是一種歪斜的石筍。這種石筍原本是直立在岸邊土層臺地上的,因地下河水衝刷土層使臺地坍塌,石筍也就傾斜了。

6、鐘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豎立在岸邊土層臺地上,後因地下河水把土層衝走,使石柱懸掛在洞頂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幔狀沉積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狀的沉積物而得名。

三、洞穴的生態環境(一)生態環境構成

喀斯特洞穴環境是由洞穴地質、水文、地貌、洞穴氣候及洞穴生物環境因子所組成,與洞穴沉積物堆積密切相關的環境因子是洞穴圍巖、水文、洞穴氣候和洞穴生物因子。喀斯特洞穴環境是一個相對封閉或半封閉的特殊生態環境,它具有如下特點:洞內黑暗無光,空氣流動性差,溫度較穩定,溼度較高,洞穴中正負離子和CO2含量高,空氣較清潔。喀斯特洞穴與外界只能通過洞1:3或裂隙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對於地表其它生態系統而言,洞穴環境是很脆弱的,一旦受到汙染,就很難恢復,甚至比地表環境更難恢復。

(二)洞穴生物

洞穴生物包括洞穴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通過洞穴生物的不同特化程度研究,可以推測洞穴生物的退化演變過程和其對特殊環境的適應性,探索洞穴物種的進化過程模式。

洞穴中的動物可分三種:一是真洞穴動物。這種動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離開洞穴環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類動物有:盲魚、盲鰍、蜘蛛和蚰蜒等。這類動物以眼睛明顯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應器官,缺乏色素,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為其特徵。

二是洞穴動物。這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基本上能適應洞穴生活和繁衍後代,如洞鼠、蚯蚓等。

三是擬洞穴動物。這類動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暫居及季節性回洞內生活的動物,如蝙蝠、雨燕、蛇及昆蟲。

洞穴植物和微生物則指在洞口段和燈光照明區(遊覽洞穴)的喜陰溼植物,主要有羊齒植物、苔蘚和地衣、藻類等。另外,在某些沉積物表面還有黴菌生長。這些低等級的生物主要通過空氣傳播、水流活動、人類和動物活動把它們的孢子帶入洞內。

四、洞穴的醫療康體價值

由於現代文明的傷害,若干慢性病的發病率世界性的增加。由於傳統醫療的缺陷,天然康複方法已見端倪,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療法。洞穴醫療就是利用洞穴自身的性能來治療多種疾病。目前,洞穴醫療主要在德國、奧地利、捷克、匈牙利、俄羅斯、波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烏克蘭等國開展,已建有30多處洞穴醫療中心。它們大多數建在天然洞穴中,少部分建在巖鹽礦井、人工洞穴中。

當前,洞穴醫療的兩個不同的領域正在實施:放射性溶洞被用來治療慢性運動失調系統的疾病;而有著舒適和清潔空氣的洞穴主要用於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其醫療作用和效果,不僅得到現代醫學界和非醫學界人士的支持和認同,而且已經被大量的現代科學觀測和醫學實驗所證實。

洞穴醫療研究揭示洞穴環境系統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對人體組織器官產生積極的效果,洞穴內存在能療疾和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特殊物質或場(如較高的負離子濃度、氣溶膠、共振效應、微量「雜質」等因素)可能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洞穴療法對多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有顯著療效,僅就支氣管哮喘而言,目前我國至少有千萬餘患者,全世界則超過1.5億的病人,哮喘病作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正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洞穴醫療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五、人為活動對洞穴物理屬性的幹擾分析(一)對洞穴氣溫的影響

洞穴內的溫度比較穩定,一般一個巨大洞穴系統中的氣溫,接近於當地的年平均氣溫,年較差常不到1℃。

旅遊活動的開展,洞穴的恆溫現象被破壞,總的趨勢是使洞溫不斷升高。專家們對許多洞穴研究後發現,洞溫與洞內燈光照度和旅遊人數呈正相關關係洞穴氣溫升高的因素來自於洞穴的燈光和人體散熱兩方面。燈光是洞穴熱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美國卡爾斯巴德洞穴有1400處照明、65公裡長的電纜、6公裡長的步道、70處公示牌和56處排水,其測量表明,距離1千瓦燈50釐米的巖壁溫度在幾秒鐘內由15℃上升到25℃,相對溼度由95%~100%下降到55%~60%,並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還造成方解石石筍上生長文石花,光源附近有藻類和苔蘚類擴散,對美麗的洞穴環境有負面影響,還因生物化學作用而使洞穴鈣質沉積物遭到溶蝕。

人是一個均熱發熱體,在洞內,一個成年遊客產生的熱量相當於100W燈泡所釋放的熱量。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的計算表明,一個年遊客量50萬人的洞穴,遊客平均逗留時間為1.5小時,每年釋放的熱量是128兆瓦。卡斯特拉納洞22年間洞內溫度增加了3℃。

(二)對洞穴溼度的影響

洞穴內的溼度取決於當地自然地理特徵和巖石裂隙以及洞穴所在高度。大多數洞穴內的相對溼度為95%~100%,變化極小。較大的溼度可使各種洞穴沉積形態表面保持溼潤,不僅可使這些堆積物不脫水而風化,同時可使它們在燈光照射下顯得更加美麗。當洞穴溼度小於85%時,在洞中就感到很乾燥,走路都能帶起灰塵,因此對於洞穴景觀的保護及遊人均屬較差。如正在生長的石泡、石枝、石針、鵝管等,其環境溼度在9O%~100%,當環境溼度降到6O%以下時,它們就會逐漸失水變幹。管壁很薄的石枝、石針、鵝管等會在幾分種之內就會被烘乾。

由於洞穴的開放,燈光、通風等使洞穴溼度迅速下降。如在一個1KW光源的照射下,空氣的相對溼度從90%~100%下降到55%~60%遊客在洞穴遊覽時會不斷從體內散發水分,增加洞穴空氣的溼度。據研究,每一遊人每小時蒸發掉約40g水。另外,在燈光的照射下,洞池水及洞壁水等的蒸發量也將增大。

(三)對洞穴CO2的影響

洞穴CO2是旅遊洞穴最主要的環境指標,它對洞內化學沉積平衡、洞石的溶解及遊客的舒適感有直接的影響。洞穴空氣中的CO2必須在5000ppm之下才能使洞穴旅遊活動正常進行。處於原始狀態的洞穴,CO2濃度均≤1000ppm。

旅遊活動開展後,必然使洞內的CO2濃度發生變化。程壽全認為,洞穴大氣中CO2收支取決於遊客呼出量、洞外流入量、洞內流出量、洞內自然生成量和洞穴次生本底量等指標。據此,他建立了洞穴大氣CO2含量的增長模式:洞內CO2含量=遊客呼出量+洞外流入量-洞內流出量+洞內自然生成量+洞穴次生本底量。

要確保洞穴環境系統在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幹擾時仍能維持系統穩定性,必須加強洞穴環境系統監測與景觀保護研究,對洞穴環境系統主要因子進行長期監測,研究洞穴環境要素的相互關係及時空變化規律,分析旅遊設施建設、遊覽活動以及洞外環境變化對洞穴環境的影響,評價洞穴環境容量和穩定性。對遊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洞穴環境變化、鐘乳石景觀退化(風化、變黃、變黑等)、燈光植物等技術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洞穴景觀修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方案,並在遊覽洞穴中開展試驗研究,如洞穴加水保溼、遊道和燈光改造、客流量控制、利用高濃度碳酸鈣溶液加速鐘乳石復輝等。

洞內CO2含量的增加,會對洞穴沉積物有汙染作用,使色自如玉的碳酸鈣沉積物顏色變黃髮黑,降低其觀賞價值。同時,CO2含量過高會造成遊客心理鬱悶和煩躁,影響遊客的旅遊活動質量,嚴重時還有使遊客發生窒息的危險。

(四)對洞穴風力的影響

風力是洞內空氣對流的表徵。洞穴風速大小及方向變化反映洞穴空氣流動狀況,與洞穴內、外的物質、能量交換有重要關係。旅遊活動對洞內風力的影響主要是緣於不科學的洞內施工,如新開洞口,使洞內空氣形成回流,加劇風力。有些景區為了連接相鄰的兩個溶洞,人為開鑿通道,形成弄堂風,也加劇洞內風速。

洞穴風促進了洞穴內外的能量和物質交換,使洞穴空氣中的溼度明顯降低,加劇了洞內鐘乳石景觀的風化。如北京石花洞開了一個100多米的出口隧道,使80m的景觀遭受風化;雲南彌勒白龍洞開放後由於通風條件改善和白熾燈的照射,石筍、石竹的外皮風化、剝落;路南石林的祭白龍洞的微景觀也是由於洞穴風的作用而遭到嚴重破壞。在貴州的織金洞、獨山神仙洞、雲南建水的燕子洞及河南欒州的雞冠洞等洞中風速較強的洞段都可觀察到巖溶景觀遭受風蝕的現象。

(五)對洞穴生物的影響

一般洞穴深處無光線,沒有光合作用,所以沒有植物生長。原始洞穴僅在洞口附近生長一些低等植物及洞內無葉綠素的菌類。洞穴開放後,許多洞穴生物數量減少甚至絕滅,破壞了洞穴生態系統;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洞內燈光照明、遊客帶進洞穴的孢子及細菌,引起燈光植物滋生,如貴州織金洞、浙江瑤琳洞、桂林蘆笛巖、北京石花洞及其它許多遊覽洞穴中都有燈光植物生長,有的地方甚至相當嚴重。燈光植物不僅汙染環境,給洞穴景觀帶來不美觀的感覺,而且燈光植物的生長能釋放出CO2和腐植酸,破壞景石的結構,腐蝕景石,使景石變色,觀賞價值大幅度下降引。有的研究者認為,捲曲石因霧而形成,而由於遊客呼吸的飛沫及孢子使凝結核增加,削弱了導致捲曲石生長霧滴的凝結,並增強捲曲石變成珊瑚狀形成物。

相關焦點

  • 綠維文旅:洞穴的旅遊遊覽價值
    洞穴以其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鐘乳石類沉積景觀和幽靜深遠的洞穴環境,在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旅遊資源。凡洞穴大國都有發達的洞穴旅遊業,如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澳大利亞、古巴等國均有相當數量的遊覽洞穴向公眾開放。全球遊覽洞穴總數約1000處。
  • 綠維文旅:洞穴旅遊開發類型
    綠維文旅認為,洞穴旅遊開發類型劃分成四種,即孤立的洞穴開發,組合洞穴開發,鑲嵌在著名風景區內的洞穴開發和利用介入機會的洞穴開發四種類型。(一)孤立開發型孤立的洞穴指附近基本上沒有與之吸引力相仿的其它類型旅遊資源的洞穴,這類洞穴的開發除了洞穴本身的質量要高以外,取決於交通條件以及是否靠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
  • 基礎理論研究是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雲梯
    我們說,基礎理論研究是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雲梯,那麼基礎理論是什麼?說穿了,就是現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學的科學理論知識。這些科學理論知識是古往今來社會發展中,人們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研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思考總結出來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是理性思維的集大成者發展和總結出來,並系統的闡述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並成為改造和發展我們生存環境的知識體系。
  •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研究
    本項成果以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為內容,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梳理和反思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狀況,比較全面地總結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基本狀況、主要成果和發展趨向作出全面的、深入的總結與評價,進而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
  • 基礎理論研究,一個人的殿堂千萬人的墳墓
    一場貿易戰,讓人們認識到了核心技術的背後還需要基礎理論的支撐!基礎理論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基礎理論重要並不等於研究基礎理論的人也同樣重要,基礎理論研究是一個人的殿堂千萬人的墳墓!在從事基礎理論研究之前你要先明白下面的這些道理,要不然就是在自掘墳墓!
  • 研究質量經濟學基礎理論 推動高質量發展
    研究質量經濟學基礎理論 推動高質量發展 「超越數量:以高質量發展助推陝西追趕超越」研討會暨《超越數量:質量經濟學的範式與標準研究》新書出版座談會舉行 2018年01月11日 07: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王昭福 字號
  • 亞洲洞穴蜘蛛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亞洲東南部的洞穴小類球蛛屬(類球蛛科)蜘蛛進行研究,發現中新世中期的氣候巨變或是塑造亞洲半洞穴無脊椎動物生態差異的主要動力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造成洞穴氧氣水平下降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媒稱,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以降低洞穴中的氧氣含量。據埃菲社1月7日報導,這是西班牙地質與礦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索裡亞和昆卡地區的洞穴中展開研究後得出的主要結論。報導稱,有關上述地區缺氧的警報始於2012年,當時由消防員和洞穴學者組成的團隊警告說,有人在索裡亞的裡奧·羅伯斯峽谷附近的CJ-3洞穴因缺氧遇難。報導稱,大約5年後,在對CJ-3洞穴進行了反覆多次的常年檢測後,研究人員拿出了科學證據表明那裡的氧氣含量正在逐年降低。
  • 發展第三代AI:清華AI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成立,朱軍任主任
    人工智慧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而清華的研究人員卻早已意識到了目前方法的局限,並放眼於下一代技術上了。5 月 6 日,清華大學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中心,這一機構將成為「第三代人工智慧」研究的發動機。在揭牌儀式上,清華大學宣布朱軍教授擔任基礎研究中心的主任。
  • 語義編程理論OESPA 助力計算機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十來年的努力終於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經退休的袁崇義長期從事計算機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科研,不斷思考傳統語義學存在的問題。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袁崇義一直從事Petri網和形式語義方面的教學,同時做軟體基礎理論研究。OESPA包括計算模型(程式語言)OE,語義謂詞SP和語義公理A。OE是二合一的,定義OE的公式既是編譯程序需要的形式語法,也是定義語義公理的形式基礎。
  • 溶劑萃取法分離提取鋰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通過對萃取工藝的創新與強化、新型萃取設備結構研究、連續化智能化過程在線監測、過程放大規律等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集成,研究人員建立了溶劑萃取技術從含鋰溶液(高鎂鋰鹽湖滷水、高鈣鎂低品位含鋰滷水、沉碳酸鋰母液、廢舊鋰電池回收液等)中高效綠色分離鋰鹽的數位化工藝包。
  • 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又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這一顛覆性成果有助於從源頭上回答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生物學問題。之前,人類對細胞生物電現象的認識存在誤區,甚至是顛覆性的錯誤。所以,依據離子學說建立的GHK方程和H-H方程,存在著致命缺陷,致使後來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工作誤入歧途,使問題變得複雜和讓人難以理解。應用離子學說,正向推演,邏輯上無法自洽,而且與實驗結果相矛盾;逆向推演,在下一時程前無法還原到動作電位的初始狀態。霍奇金的「離子學說」現在的處境,如同當年託勒密的「地心說」,始終無法「自圓其說」。
  • 洞穴中的潮蟲
    在我國南方喀斯特洞穴中,潮蟲較為常見,其中既有陸生種類,也有少數珍稀的水生種類。洞穴潮蟲的消化道清晰可見  在洞穴外生活的潮蟲一般以落葉為食,是森林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之一。而在陰暗的洞穴中,由於食物稀缺,洞穴內的潮蟲主要以朽木、植物殘渣以及從外界帶入洞內的腐敗有機質為食。
  • 貴陽一洞穴探險隊在地下洞穴裡發現神秘的動物世界
    據我國著名步甲分類專家、華南農業大學田明義教授研究,洞穴生物是一類數量眾多的洞穴「原住民」,卻一直沒能吸引人們的目光。與洞外世界一樣,昆蟲也是洞穴中最常見、最豐富多彩的動物類群。
  • 地震基礎理論物理學
    地震是出自漢語一個單句,其實地震基礎理論物理學,就是震的基礎理論物理學。震是憑空產生在天體裡,先人創造漢震,就記述震的物理性質。實現應用最早,追溯伏羲應用於「先天八卦」。按著偏旁部首雨字頭,也是空間自然現象。國外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專用字,中國的文憑、職稱、教授、專家,也懂得漢語文字的說文解字功能。就是把自然現象,按著偏旁部首規劃類別,畫出自然現象的概念,根據畫法再回頭認識自然現象物理性質。
  • 最新研究:百萬年前東亞洞穴鬣狗與非洲現生斑鬣狗或存在基因交流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中外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對東亞更新世(距今約9.9萬年-4.5萬年)斑鬣狗化石古蛋白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推測,約103萬年之前東亞的洞穴鬣狗與非洲北部的現生斑鬣狗之間可能存在基因交流。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在黑暗洞穴「潛行」的生物,它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洞穴裡!
    洞穴是許多動物的家園。它為動物提供了一個安全、隱蔽、穩定、適宜的環境。甚至我們的祖先也住在山洞裡。讓我們深入迷宮般的洞穴,那裡有無盡的黑暗,也有完全不同的生命。洞穴與洞穴動物洞穴是一種天然的地下空間。根據不同動物的行為特徵,洞穴動物可分為三類:「(trogo lophiles)喜洞生物」是有時生活在洞穴中,也會從洞穴中搬出的動物。
  • 不入洞穴,焉得科研寶藏
    不過,與其他科研相比,洞穴科研還有一些制約,比如研究手段、研究材料等。  首先是器材不容易帶進洞內,即使帶進去有時也不能用,比如觀察洞穴魚的自然行為,現在的攝像機就不能用,原因在於,沒有光線拍攝不了,有了光又對洞穴魚產生刺激,不能真實記錄、描述其行為方式。  從素材的選取上,洞穴裡的種群比較小,要收集到足夠的、有統計意義的材料非常困難。
  • 中國科大在超導量子臨界現象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劉國柱副教授課題組在凝聚態體系中量子臨界現象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個在量子臨界體系中實現衍生超對稱的必要條件,為在凝聚態物理中找尋有效超對稱提供了有價值的限制和理論指導,相關的研究結果以「Absence of emergent supersymmetry i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ri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