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造成洞穴氧氣水平下降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媒稱,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以降低洞穴中的氧氣含量。

據埃菲社1月7日報導,這是西班牙地質與礦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索裡亞和昆卡地區的洞穴中展開研究後得出的主要結論。根據該研究所的數據,這些洞穴中的氧氣含量均低於19.5%。

研究人員勞爾·佩雷斯·洛佩斯表示,這一數字非常重要,因為西班牙環境質量法規把允許在沒有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即沒有氧氣補給)開展專業和娛樂活動的空氣含氧量最小值設定為19.5%。

報導稱,有關上述地區缺氧的警報始於2012年,當時由消防員和洞穴學者組成的團隊警告說,有人在索裡亞的裡奧·羅伯斯峽谷附近的CJ-3洞穴因缺氧遇難。

報導稱,大約5年後,在對CJ-3洞穴進行了反覆多次的常年檢測後,研究人員拿出了科學證據表明那裡的氧氣含量正在逐年降低。

佩雷斯·洛佩斯說:「這是因為沒有通風。」他將這種情況與外界溫度的升高聯繫在一起。

為了進行測量,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室外大氣模型,並以此方式了解洞穴外溫度是否高於洞穴內部溫度以及是否存在外部通風。

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測量了溫度、氧氣和二氧化碳水平以及氣壓和相對溼度,他們發現洞穴52米深處的溫度沒有變化,始終為10.9攝氏度。

準確地說,當外部溫度低於10.9度時,洞穴才開始通風。

隨後,研究人員試圖弄清這些洞穴是如何逐漸失去內部氧氣的。佩雷斯·洛佩斯表示,唯一的方式是這些洞穴外部溫度低於內部溫度的天數減少了,這可以解釋這些洞穴內部缺乏通風的情況。

研究小組還對整個地區的其他洞穴進行了測量,結果大致相同:西班牙中部地區的洞穴正在經歷氧氣損失。

這種情況的背後是氣候變化嗎?初步研究數據顯示的確是這樣的,但研究人員也承認,需要進行更多研究。(編譯/韓超)

相關焦點

  • 解密中國洞穴過去500年氣候變化
    近日,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的譚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關於中國洞穴將過去500年氣候變化、社會影響以及人類適應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上,被選為當周研究亮點。
  • 地球環境所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
    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提醒歷史氣候學家未來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給予關注。  洞穴題詞記載的最近500年的7次乾旱事件都對應於來自同一個洞穴的石筍的氧、碳同位素以及Sr/Ca比值的偏正變化,為大魚洞石筍氧同位素和當地降雨的負相關關係提供了明確證據。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珠穆朗瑪峰:氧氣增多和冰川消融
    但現在可能變得更簡單了,因為氣候變化正在導致珠峰大氣中氧氣增多,意味著更高的海拔位置有更多的氧氣可以呼吸。當氣溫升高時,分子運動將更快,當這些分子開始相互碰撞時,大氣壓強將增加。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英國拉夫堡大學氣候科學家湯姆·馬修斯(Tom Matthews)稱,大氣壓越大,意味著分子越多,從而產生更多的氧氣可供呼吸。
  • 探測器Curiosity號發現火星上的氧氣水平在上升!
    早之前,科學家們在分析來自火星的輻射光譜時發現了在火星的大氣中存在氧氣,它的體積含量約佔0.16%。Curiosity號火星探測器在蓋爾火山口附近測量氣體含量近六年,它可以證實在火星上氧氣氣體成分的存在。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珠穆朗瑪峰:氧氣增多和冰川消融|珠峰
    發表在《iScience》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埃爾莫和同事著手記錄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珠峰大氣壓的波動數據。每年大約有800人嘗試攀登珠峰,但在攀登至6500米高度時空氣將變得很稀薄,以至於大多數登山者不得不依靠氧氣瓶呼吸,僅有少數登山者在沒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攀登珠峰。但現在可能變得更簡單了,因為氣候變化正在導致珠峰大氣中氧氣增多,意味著更高的海拔位置有更多的氧氣可以呼吸。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但是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氣候變化森加社區領袖約翰·懷特說,「越來越大的大風和暴雨使湖邊的漁民生活更加困難。
  • 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新華社臺北3月19日電(記者喻菲 祁星)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一些地區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未來珊瑚會否因此滅絕?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該研究依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張德二主編)資料,重建了中國古代兩千年的疫病發生等時間序列,發現在長時間尺度下氣候變冷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短時間尺度下疫病流行與溫度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即有時呈正相關,有時呈負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長期趨勢的冷氣候導致更多乾旱、蝗災和饑荒事件發生,進而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但疫病流行趨勢與乾旱、洪澇、蝗災、饑荒正相關關係卻與所研究的時間尺度無密切關聯。
  • 煤炭燃燒造成了二疊紀大滅絕?科學家警告:與今天的氣候變化相似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火山大規模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二疊紀還發生過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地理環境嚴重變化重創了地球生態系統。隨著海平面下降,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的同時還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整個地球高溫缺氧,大部分物種隨之滅絕。
  • 煤炭燃燒造成了二疊紀大滅絕?科學家警告:與今天的氣候變化相似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火山大規模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二疊紀還發生過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地理環境嚴重變化重創了地球生態系統。隨著海平面下降,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的同時還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整個地球高溫缺氧,大部分物種隨之滅絕。
  • 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變化
    新的研究表明,古代海洋中的氧氣含量對氣候變化具有驚人的彈性。 科學家們利用地質樣本來估計5600萬年前全球變暖時期的海洋氧氣含量,並發現海底缺氧(缺乏氧氣)的「有限擴張」。
  • 綠維文旅:洞穴基礎理論研究
    專家們對許多洞穴研究後發現,洞溫與洞內燈光照度和旅遊人數呈正相關關係洞穴氣溫升高的因素來自於洞穴的燈光和人體散熱兩方面。燈光是洞穴熱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美國卡爾斯巴德洞穴有1400處照明、65公裡長的電纜、6公裡長的步道、70處公示牌和56處排水,其測量表明,距離1千瓦燈50釐米的巖壁溫度在幾秒鐘內由15℃上升到25℃,相對溼度由95%~100%下降到55%~60%,並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還造成方解石石筍上生長文石花,光源附近有藻類和苔蘚類擴散,對美麗的洞穴環境有負面影響,還因生物化學作用而使洞穴鈣質沉積物遭到溶蝕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於較厚的溫室氣體保護毯有助於減少能源向太空流失,因此氣候體系必須做出某種調整以恢復內流和外流能源之間的平衡。其結果即所謂「溫室效應增強」。 氣候主要通過一種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全球變暖」的過程來調整較厚的溫室氣體保護毯。氣溫上升同時伴隨著其它變化,例如雲量和風型變化。其中一部分變化會進一步加強暖化過程(正反饋),而其它部分則會阻礙該過程(負反饋)。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西媒稱,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被視為遙遠且不確切的威脅。然而,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以及海平面升高正使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魷魚種群增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氣候變化似乎已經造成一些地區出現水母泛濫成災的情況。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還會導致魷魚種群增加。這一調查結果與科學家此前預期的情況相反。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水變暖,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使海水酸性變強。
  • 研究發現甲烷排放激增將加劇地球氣候變化
    據外媒報導,我們已經知道,人類在遏制地球氣候變化方面仍還做得不夠,但新的數據顯示,事情的變化可能比任何人預測的都要快。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全球甲烷水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據悉,其主要來源是煤炭和天然氣的開採、垃圾填埋場的腐爛以及養牛業。
  • 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扼殺昆蟲
    據外媒TheNextWeb報導,目前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一些島嶼被淹、加劇災難性火災,並導致颶風肆虐和北極海冰加速融化等。然而對昆蟲研究的全球審查發現了另一個受害者:40%的昆蟲物種正在急劇下降,三分之一的昆蟲物種瀕臨滅絕。
  • 研究稱新冠防疫措施對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微不足道」
    新華網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利茲大學7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各國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限制性防控措施,雖短期內使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汙染物有所減少,但長期來說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