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魷魚種群增加

2021-01-16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氣候變化似乎已經造成一些地區出現水母泛濫成災的情況。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還會導致魷魚種群增加。這一調查結果與科學家此前預期的情況相反。

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水變暖,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使海水酸性變強。魷魚的血液對酸性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人們認為海洋酸化會對它們的有氧運動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動物的遊泳技術非常耗能,它們的心血管系統吸收需要大量的氧氣。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科學家們在連續流動的水箱中放置了多隻「侏儒」魷魚和大尾魷魚,並將這些魷魚長期放置在水箱中,分別相當於它們存活時間的20%和36%。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被增加到到本世紀末世界海洋的預期水平。

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持續進行「徹底鍛鍊」後,頭足類動物的有氧運動和恢復仍未受影響。這種適應性被認為是由於血氧結合好於預期,它不僅可以讓魷魚在氣候變化中存活下來,而且甚至可能導致種群增加 - 他們的一些關鍵捕食者已被證明是消極的受酸化影響。

「我們認為魷魚具有很高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因為它們壽命短、生長速度快,種群眾多、種群增長率高,」首席科學家Blake Spady博士說道。「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某些物種非常適合在我們迅速變化的海洋中取得成功,而這些魷魚也可能是其中之一。最確定的是,這將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 「

最近一篇關於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Conservation Physiology》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 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或因捕撈及氣候變化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   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氣候-水-能源問題新框架:增加水力發電可能導致氣候變化同等惡果
    針對水和能源之間的複雜關係,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基於科學的分析框架,用以提供適應氣候變化的選擇。該研究12月16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環境研究快報》上,作者為安德魯·瓊斯( Andrew D Jones)等,文章標題為Evaluating cross-sector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s on the energy-water nexus: a framework and California case study(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這種皮膚病最早發現於2007年,一群誤入受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影響的淡鹽水湖的寬吻海豚身上;2017年的哈維颱風期間,在德克薩斯州的加爾維斯頓海灣也目擊到了皮膚潰爛的海豚種群。這些研究將海豚的皮膚病變和海水的低鹽度聯繫在了一起。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歷史上已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這五次生物大滅絕主要是自然因素導致,如大型的火山噴發、太冷或太熱的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等。現今,有新的證據表明地球生物可能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科學政策平臺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大約1百萬種植物和動物正面臨滅絕的風險。
  • 研究人員稱古毛犀牛滅絕是因氣候變化所致
    科學家研究了關於史前巨型動物,如長毛象、穴居獅和毛犀牛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的滅絕現象。此前,這一滅絕事件與早期人類在全球範圍內對狩獵動物的傳播有關。 然而,新的研究發現,毛犀牛滅絕的原因可能與過度獵殺不同。 科學家表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了這種生物的滅絕。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一些人提出,智人更好的技術能力可能使我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可能吃的食物更多樣化,或者比其他人類更擅長跑步。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迅速增強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0月9日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像「德爾塔」那樣迅速增強》的報導。報導稱,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颶風將變得更加強烈。這意味著未來風暴的總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其中將有更大比例的風暴演變為強颶風。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美國研究顯示南極帝企鵝種群或在2100年消失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日前透露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冰融加速,南極帝企鵝的種群的崩潰也將隨之而來,根據最新研究,如目前情況沒有好轉的話,生活在南極洲東部阿德利地的那些帝企鵝種群最終將在2100年崩潰並迅速消失。
  • 全球頭足類動物增加 或為捕撈及氣候所致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 國際最新研究!熱帶鳴禽在旱期減少繁殖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而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乾旱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在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滅絕風險會增加,如果現有的政策不改變,地球上1/6的物種會受到威脅(Urban, 2015)。此外,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種群動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現有的資料研究表明,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中大約80%的群落豐富度的改變是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氣候變化或引發熱浪增加農作物風險
    日前,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熱浪和乾旱相關的極端天氣正在增加全球主要農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豆)同時歉收的風險。  通常一個地區的作物歉收可以與另一地區的豐收相抵消,而存儲和貿易系統可以抵禦短期內的天氣變化。
  • 美國研究稱氣候變暖威脅南極企鵝生存
    新華網華盛頓4月11日電 (記者任海軍)美國研究人員11日公布報告稱,由於氣候變暖導致南極企鵝主要食物之一磷蝦的密度下降,在南極半島和鄰近的斯科舍海,阿德利企鵝和帽帶企鵝數量近年來急劇減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鳥專家韋恩·特裡維爾皮斯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分析南極半島和鄰近的斯科舍海地區的實地數據後發現,在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之間,有利的氣候條件以及其他南極動物對磷蝦捕食量的減少導致南極地區企鵝數量增加;然而,此後不斷上升的溫度和來自海洋哺乳動物的競爭加劇可能讓上述地區的磷蝦密度下降了至多80%。
  • 氣候、地貌和動物種群的快速變化徹底改變古人類的工具製造
    、地貌和動物種群的快速變化徹底改變古人類的工具製造(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辛雨):幾十萬年生存的關鍵工具——石制手斧——在70萬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長時間停滯背後的原因。10月21日,《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對肯亞古湖床異常環境數據的研究表明,大約40萬年前,在氣候變化、地貌演變和動物種群快速變化的綜合影響下,新的社會技術形成了,包括更小的黑曜石刀片和遠距離貿易網絡。「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未參與該研究的劍橋大學考古學家Nick Blegen說。
  •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2020-02-11 15:4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主要洋流變得更加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