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2021-01-13 中國綠髮會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這種皮膚病最早發現於2007年,一群誤入受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影響的淡鹽水湖的寬吻海豚身上;2017年的哈維颱風期間,在德克薩斯州的加爾維斯頓海灣也目擊到了皮膚潰爛的海豚種群。這些研究將海豚的皮膚病變和海水的低鹽度聯繫在了一起。

研究小組調查了2007年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湖和2009年在西澳天鵝坎寧河濱公園發生的兩起海豚死亡事件,包括對四隻海豚屍體的屍檢以及對兩個生態系統的水質量檢測。結果顯示,兩個區域在海豚死亡事件發生之前,鹽度均長時間內(三至四個月)低於適宜海豚生存的下限。尤其是吉普斯蘭湖,淡水流入量連續十年較低後,2007年猛然增加,使海豚難以適應突然降低的含鹽度。像生存環境不穩定這樣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生理壓力及免疫系統受損通常會以皮膚病的形式體現。河口生態系統的季節性淡水量增加,近岸內水道洪水,或受淡水泛濫退化的沿海棲息地都可使水域含鹽量下降,從而導致淡水皮膚病,造成血清電解質失衡、水腫等,甚至死亡。

受各種因素影響,淡水皮膚病的致死率不定,但極端降水量和惡劣天氣的頻率在未來還會提升,棲息地環境還會經歷更劇烈的變化。儘管海豚群落會有意避開鹽度過低的區域,如2017年哈維颱風所觀測到的海豚離開加爾維斯頓海灣,且皮膚病嚴重程度在鹽度回升後逐步減輕,但皮膚病變的患病率直到颱風後四個月才有所下降。此次研究將淡水皮膚病定義為由突然下降的鹽度致使長期接觸低鹽度環境,從而發展出的皮膚病變。除了海豚,其他生活在海洋裡的鯨類動物也會受淡水皮膚病影響。

對海豚身上這種由氣候導致的皮膚病的認識,將有助於研發治療措施,以及了解世界上其他由氣候變化或人類影響所造成的疾病。「隨著海洋溫度變暖對全球海洋哺乳動物造成影響,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更好地緩解沿海已經受到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威脅的海豚群體疾病爆發的因素。」領導此次研究的科學家之一,Duignan博士表示,「我們希望這是減輕這種致命疾病,並引導海洋群落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步。」

參考:

Duignan, P.J., Stephens, N.S. & Robb, K. Fresh water skin disease in dolphins: a case definition based on pat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ustralia. Sci Rep 10, 2197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8858-2

Fazioli, K. & Mintzer, V. Short-term effects of hurricane Harvey on Bottlenose Dolphins (Tursiops truncatus) in Upper Galveston

Bay, TX. Estuaries and Coasts 43, 1013–1031.

https://doi.org/10.1007/s12237-020-00751-y (2020).

The Marine Mammal Center—New Skin Disease in Dolphins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https://www.marinemammalcenter.org/news/new-skin-disease-in-dolphins-linked-to-climate-change

文/楊晴雅(綠會志願者) 核/SY 編/Angel

相關焦點

  • 氣候劇變是兇手!海豚患上神秘皮膚病:斑點和損傷覆蓋率達到70%
    近日,專家們在一項突破性的發現中,確認了一種感染海豚的新型皮膚病。 加利福尼亞州索薩利託海洋哺乳動物中心(The Marine Mammal Center in Sausalito)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國際同事們合作得出結果稱,這種神秘的皮膚病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 可怕的淡水皮膚病正在將海豚逼入絕境
    哦,迷人的海豚,它們快要死了。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後,在紐奧良海域附近的海豚中出現了一種神秘的皮膚病。現在科學家已經正式確定了其成因。「淡水皮膚病」在最近十餘年裡折磨著全世界的沿海鯨類動物,產生了足以覆蓋大部分身體的嚴重病變。之前,科學家一直沒找到病因,但是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嚴峻的解釋:環境與氣候的變化。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迅速增強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0月9日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像「德爾塔」那樣迅速增強》的報導。報導稱,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颶風將變得更加強烈。這意味著未來風暴的總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其中將有更大比例的風暴演變為強颶風。
  • 研究:氣候變化或導致北極熊在80年內瀕臨消失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使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這一物種或將在80年內幾乎消失。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西媒稱,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被視為遙遠且不確切的威脅。然而,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以及海平面升高正使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將導致土壤微生物種類增多
    新華社南京12月3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氣候變化與土壤微生物種類的多少關係密切。按現在的氣候變化趨勢,未來幾十年土壤微生物種類或將進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數量大、種類多,1克土壤中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魷魚種群增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氣候變化似乎已經造成一些地區出現水母泛濫成災的情況。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還會導致魷魚種群增加。這一調查結果與科學家此前預期的情況相反。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水變暖,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使海水酸性變強。
  • 國際最新研究!熱帶鳴禽在旱期減少繁殖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委內瑞拉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鳴禽在乾旱期間會減少繁殖,而平均長期生存率更高的物種減少得更多。這些結果表明,壽命長的物種或能通過減少在乾旱年份裡的繁殖,緩解脅迫性氣候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 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 氣候變化導致淺色昆蟲更易生存
    科學日報報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淺色的蝴蝶和蜻蜓比深色的昆蟲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為了測試氣候變暖是否導致了任何遷徙,科學家們調查了1988年至2006年的18年間物種分布的變化。結果顯示,平均來說,物種顏色變得更淺,深色昆蟲朝更寒冷的歐洲西部邊緣、阿爾卑斯山脈和巴爾幹半島地區移動。 研究人員之前提出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的分布造成影響,但這項研究提供了兩者之間存在直接聯繫的證據,並證實了氣候的變化會影響生物多樣性樣式的基本猜想。
  • 氣候變化下一個「犧牲品」,小頭鼠海豚只剩10頭,即將滅絕
    確實如今的極端氣候現象可能真的增加了不少,我們連四季的常態都很難分辨了,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自然災難也相對較多,我們不說生活在戶外的生物了,就算是我們人類都很難適應這樣的氣候帶來的影響。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我們氣候變化的下一個「犧牲品」可能又要出現了,國際生態學家已經發布聲明稱,還有一種哺乳動物即將滅亡
  • 不要絕望:研究表明,微小的變化確實會導致較大的氣候變化
    如果說氣候危機教會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小事情會積累並導致重大變化。就像滑鼠沉沒在船上一樣,在正確的時間只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移動才能最終使系統超出維持系統的參數。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崩潰
    大西洋洋流對歐洲與北美氣候有明顯的增溫作用。不過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致使洋流停止。
  • 莆田喻坡村煙囪常年排黑煙 疑多人患上皮膚病
    有村民稱,受煙塵影響,小孩咳嗽老不好,還有村民因此患上了皮膚病。現場:窗戶門縫塞布條難擋煙塵昨日上午,記者在喻坡村看到,這家名為「東南香米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工廠就位於該村附近的一條公路旁,最近的村宅離工廠的直線距離不到40米。工廠內兩根三四十米高的煙囪正在冒著黑色的濃煙,其中較矮的一根煙囪排煙情況更為明顯和嚴重。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情景下洪水導致交通...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項目楊賽霓教授團隊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複雜系統、災害系統和交通工程研究方法的緊密結合,將公路網絡這一典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作為自然災害的承災體對象,創建了一套能夠動態定量估算大空間尺度上洪水災害導致公路網失效的模型以及路網系統狀態快速估算的分析模型。
  • 海嘯災難與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升高密切相關
    新華網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姚潤豐)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近日發生在南亞、東南亞強烈地震引發的特大海嘯災難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升高有重要關係。21世紀中國沿海海平面將可能上升,將對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在一項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上的新研究中,一個來自義大利、英國和巴西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證明,這個因素是導致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