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2021-01-09 cnBeta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來自丹麥,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與來自北極研究中心和奧胡斯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高級研究員Toke T. Hoye合作,共同參與了這項新研究。在格陵蘭島的扎肯伯格研究站,科學家們在1996年至2014年期間觀察了該地區的狼蛛種群,並注意到隨著北極地區經歷了更溫暖的天氣,這些蜘蛛產卵的數量增加了許多。

雌性狼蛛將卵編織成卵囊,每個卵囊被視為一個單窩。研究人員發現,北極地區的狼蛛過去只產一窩卵,但隨著該地區開始有較長的暖和天氣,它們每年會產兩窩卵。這項跨越19年的研究不僅顯示狼蛛每年孵化兩次卵,而且它們在第二批卵中孵化的數量也更大。

"在積雪融化較早的年份,第一窩卵發生的時間更早,產生的第二窩卵比例也更大。"研究報告說。雌性蜘蛛也在變大。"我們注意到,更早的融雪也導致同一蜘蛛物種的雌性體型更大,"研究稱。

根據該研究,北極狼蛛位於無脊椎動物食物鏈的頂端,在北極沒有天然的昆蟲捕食者。狼蛛不會結網,而是在地面上捕食獵物。生活在北極的狼蛛主要吃地面的昆蟲和其他蜘蛛。"由於北極高緯度地區捕食者之間的飲食差異有限,其他蜘蛛等小型節肢動物捕食者也可能會受到狼蛛豐度增加的影響,"研究報告說。

如果生活在北極的狼蛛想要保持它們數量較多的小蜘蛛健康,它們就需要將食物供應量也增加一倍,或者完全改變它們的飲食。

之前的研究表明,天氣變暖也改變了北極狼蛛喜歡吃的昆蟲類型。2018年,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北極狼蛛在氣溫較高時,吃的一種名為跳蟲的昆蟲數量較少,而是選擇了其他蜘蛛的飲食。

不過如果北極狼蛛的數量太大,它們可能會互相殘食。「我們只能推測生態系統是如何變化的,」Hoye說,「但我們現在可以確定,當我們試圖了解北極生態系統如何對地球上不斷上升的溫度做出反應時,物種繁殖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相關焦點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魷魚種群增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氣候變化似乎已經造成一些地區出現水母泛濫成災的情況。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還會導致魷魚種群增加。這一調查結果與科學家此前預期的情況相反。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水變暖,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使海水酸性變強。
  • 研究:氣候變化或導致北極熊在80年內瀕臨消失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使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這一物種或將在80年內幾乎消失。
  •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2020-02-11 15:4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主要洋流變得更加湍急。
  • 研究稱氣候變化或引板塊運動 增大地震可能性
    這對因利益之爭而進展艱難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能否敲響警鐘?氣候談判的新「黑色註解」如果說地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但最近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引起板塊運動,進而增大產生地震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迅速增強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0月9日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像「德爾塔」那樣迅速增強》的報導。報導稱,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颶風將變得更加強烈。這意味著未來風暴的總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其中將有更大比例的風暴演變為強颶風。
  • 疫情後會出現「嬰兒潮」?美專家:這事兒可沒這麼簡單!
    早就有網友預言「受此次疫情影響,年底將迎來一波嬰兒潮」。  「嬰兒潮」的說法來自美國二戰後新生兒扎堆的現象。隨著美國疫情升級,國外也開始流傳「未來9個月將出現嬰兒潮」的猜測。  上月,芝加哥大學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主任理察·埃文斯在《華盛頓郵報》專欄文章中寫道:「總體上看,美國不太可能看到新冠疫情的嬰兒潮,但出生率可能會有略微波動。」
  • 研究警告稱氣候變化或會引發更高的癌症發病率
    據外媒報導,加利福尼亞的研究人員警告稱,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癌症尤其是像肺癌這樣嚴重的癌症。這些發現則是基於對近60項現有研究的分析,其指出了氣候變化對公眾健康的影響將隨著氣溫上升、野火變得更加常見和空氣品質下降而惡化。
  • 銀河系恆星「嬰兒潮」令地球物種多次經歷演變
    銀河系恆星「嬰兒潮」令地球物種大演變  新華社專電 丹麥研究人員說,銀河系大約24億年前經歷過一段新生恆星「嬰兒潮」,隨之產生的宇宙射線照射地球,導致地球多次經歷物種大批出現或滅亡。  據美國科學網站Space.com27日報導,研究人員考察了地球表面沉積巖中碳-13的含量,發現碳-13含量波動劇烈的時期與銀河系恆星「嬰兒潮」吻合。  碳-13是碳的同位素,也是許多微生物、海洋藻類植物和貝類動物體內的標誌性物質,因此沉積巖碳-13含量的劇烈波動標誌著地球生命大批出現或死亡。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 英媒:氣候變化導致南極海岸出現「綠雪」
    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導 研究報告稱,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南極半島的「綠雪」逐漸蔓延。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21日報導,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有史以來第一張微型藻類的大比例尺地圖,它們正在南級洲沿岸的雪地表面迅速繁殖,對該洲的生態系統和碳循環產生了重大影響。
  • 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扼殺昆蟲
    據外媒TheNextWeb報導,目前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一些島嶼被淹、加劇災難性火災,並導致颶風肆虐和北極海冰加速融化等。然而對昆蟲研究的全球審查發現了另一個受害者:40%的昆蟲物種正在急劇下降,三分之一的昆蟲物種瀕臨滅絕。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這些研究將海豚的皮膚病變和海水的低鹽度聯繫在了一起。研究小組調查了2007年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湖和2009年在西澳天鵝坎寧河濱公園發生的兩起海豚死亡事件,包括對四隻海豚屍體的屍檢以及對兩個生態系統的水質量檢測。結果顯示,兩個區域在海豚死亡事件發生之前,鹽度均長時間內(三至四個月)低於適宜海豚生存的下限。
  • 不要絕望:研究表明,微小的變化確實會導致較大的氣候變化
    如果說氣候危機教會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小事情會積累並導致重大變化。就像滑鼠沉沒在船上一樣,在正確的時間只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移動才能最終使系統超出維持系統的參數。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研究稱氣候變化不會冰凍歐洲 忽視北大西洋暖流
    新華網倫敦4月30日電 (記者 黃堃)科學家們一直擔心,隨著氣候變化情況惡化,來自北極地區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歐洲冰凍,即歐洲局部地區溫度下降、海港封凍。但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這種預測有疏漏。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西媒稱,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被視為遙遠且不確切的威脅。然而,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以及海平面升高正使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
  • 研究稱:二氧化碳「臨界點」致使短期內氣候變化劇烈
    任何看過電影《後天》的人都會熟悉「臨界點」的概念,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緩慢而逐漸變化可以達到觸發溫度突然變化的一個點。雖然《後天》是部講述在未來的世界科幻電影,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過去發生這種「臨界點」的證據,顯示短期內劇烈的氣候變化。
  • 氣候-水-能源問題新框架:增加水力發電可能導致氣候變化同等惡果
    針對水和能源之間的複雜關係,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基於科學的分析框架,用以提供適應氣候變化的選擇。該研究12月16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環境研究快報》上,作者為安德魯·瓊斯( Andrew D Jones)等,文章標題為Evaluating cross-sector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s on the energy-water nexus: a framework and California case study(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情景下洪水導致交通...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項目楊賽霓教授團隊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複雜系統、災害系統和交通工程研究方法的緊密結合,將公路網絡這一典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作為自然災害的承災體對象,創建了一套能夠動態定量估算大空間尺度上洪水災害導致公路網失效的模型以及路網系統狀態快速估算的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