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會出現「嬰兒潮」?美專家:這事兒可沒這麼簡單!

2021-01-13 網易

  

目前,專家認為做出實質性的預測還為時過早,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年的大流行會持續多久。

  2020年春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家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而且,還是一個「足不出戶」的假期。早就有網友預言「受此次疫情影響,年底將迎來一波嬰兒潮」。

  「嬰兒潮」的說法來自美國二戰後新生兒扎堆的現象。隨著美國疫情升級,國外也開始流傳「未來9個月將出現嬰兒潮」的猜測。

  上月,芝加哥大學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主任理察·埃文斯在《華盛頓郵報》專欄文章中寫道:「總體上看,美國不太可能看到新冠疫情的嬰兒潮,但出生率可能會有略微波動。」

  他認為,從全國範圍來看,這個數字可能會增長2%,也就是說從3月開始,每月大約可以增加6,000名嬰兒。

  然而,美國財政部長史蒂夫姆努欽警告稱,美國未來可能出現20%的失業率,並建議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育兒計劃需要謹慎考慮。同時,多名醫學專家也警惕疫情下懷孕的危險性。

  

人類災難下,出生率會升高還是降低?

  「我預計九個月內不會出現嬰兒潮」,紐約州北部的婦產科醫學專家雷妮韋倫斯坦博士告訴美國CNN新聞網。她指出,美國秋冬季節由於暴風雪影響,9個月後出生率增長的情況很普遍,但只限於小型災害。更大的災難反而會降低出生率。

  有相關研究證實此類觀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團隊在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小型災害包括颶風和暴風雪會造成電力中斷,迫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呆在家裡,從而導致出生率輕微上升。 但是,造成死亡和負面影響的災難事件,則會降低出生率。

  美國家庭學者萊曼斯通在3月份發表相關文章,稱「多個學術文獻表明,諸如饑荒,地震,酷暑和疾病之類的高死亡率事件,在降低出生率方面具有可預見的影響。」

  斯通研究了近年的災難,包括美國的颶風瑪麗亞和卡特裡娜,以及2015年非洲爆發的伊波拉疫情,從而得出這一重要結論:「導致死亡人數大幅增加的事件往往會導致九個月後的新生兒驟減。」

  另一方面,古巴飛彈危機和俄克拉荷馬城爆炸等事件反而導致更高的出生率,有研究認為這些事件會影響美國人的心理,夫妻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疫情期間懷孕太危險

  韋倫斯坦博士認為,何時以及如何懷孕是個人決定,但她警告稱:「由於對孩子的未知影響,在任何傳染病期間懷孕都不是理想的選擇。」

  首先,這次流行病已經給美國人造成了巨大壓力,韋倫斯坦說認為,「疫情期間夫妻性慾下降,女性月經周期縮短,想懷孕也許不太可能實現」。

  其次,由於目前醫院優先分配更多資源來幫助新冠肺炎患者,因此許多地區提供的孕期護理很少。對於已經懷孕的女性,在傳染病期間去醫院都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近日,英國研究團隊在《 JAMA兒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針對33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出生的第一周內有三個新生兒檢測出陽性。

  專家普遍認為,嬰兒的感染途徑不是在母親的子宮中。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新生兒醫學教授安德魯懷特勞博士說:「由於所有嬰兒均接受了病毒的羊水和臍帶血測試,結果均為陰性,這證明該病毒並非通過胎盤傳播。」

  儘管如此,韋倫斯坦博士認為新冠病毒在傳播途徑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新生兒出生後,將不可避免接觸到任何病毒攜帶者。而這對於免疫力脆弱的嬰兒,將是致命的危險。

  來自美國馬裡蘭州的溫博士曾是一位衛生專員,她在新冠疫情爆發時已經懷孕39周了。她在CNN採訪中表示,她時刻擔心自己和未出生的嬰兒都會被感染。

  「我自己經常做噩夢,夢到我感染上新冠病毒,並在分娩時必須戴口罩。」溫博士表示,很多孕婦都有類似的焦慮情緒,因為新冠病毒是經呼吸道傳染的,如果媽媽咳嗽後用手撫摸嬰兒,可能就會感染到她們。

  對此,美國疾控中心CDC建議醫院在分娩時應採取保護措施,包括將媽媽和新生兒分開等。

  

經濟和壓力也會影響生孩子

  紐約市婦科醫生Sheeva Talebian博士認為,對感染風險的恐懼和財務擔憂造成的壓力,都會影響懷孕的可能性。

  「我的預測是,考慮到各種因素,例如早孕期的未知風險,目前難以獲得常規醫療,財務壓力和情緒壓力等,我們不會看到真正的嬰兒潮。」

  統計數據表明,恐慌情緒和心理壓力會一定程度上造成流產和早產風險。

  「當面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時,人們傾向於推遲要孩子。」家庭研究專家史蒂芬妮·庫恩茨說:「在衰退和蕭條時期,出生率通常會下降,並且由於這種流行病正在造成嚴重且長期的經濟困境,所以我不建議這時候養育孩子。」

  具有歷史意義的「嬰兒潮」最初是由二戰後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美國人組成的。專家普遍認為,人們在經歷大蕭條和戰爭動蕩之後,夫妻倆發現在戰後相對平靜和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撫養子女更為現實。

  但目前,專家認為做出實質性的出生率預測還為時過早。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年的大流行會持續多久,對年輕人的長期影響是什麼,或者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持續多久。有專家分析後預測,疫情結束後出生率可能在未來一到五年內再次反彈。

  

  來源:中外醫訊(medinfo-au),醫護人員及熱愛健康者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動物忙著生孩子 俄一動物園出現「嬰兒潮」
    疫情期間動物忙著生孩子 俄一動物園出現「嬰兒潮」 央視網消息: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一家動物園疫情期間關門謝客
  • 疫情封鎖之下,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卻迎來「嬰兒潮」
    然而今年,山地大猩猩在其主要棲息地之一烏幹達,迎來了「嬰兒潮」。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UWA)剛剛發布的數據表明,從2020年1月到目前為止,烏幹達的野生山地大猩猩種群共有7個新成員誕生,僅在過去六周內便有出生五隻嬰兒,這一進展讓動物保護專家們看到了希望。因為在2019年,整個烏幹達僅出生三隻山地大猩猩。
  • 美疫情還沒出現轉機,國內又遭遇昆蟲危機,專家:其毒可致命
    自從全球疫情爆發之後,美國就成為大家密切關注的對象, 距離病情爆發已經好幾月的時間了,但仍舊沒有出現任何的拐點趨勢,同時又要迎來另一場更大的新危機。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2020年都是非常不好過的一年,不僅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同時不少國家還遭受著其它的天災人禍。截止到目前,5月份已經過去一半了,但是全球的疫情仍舊不是非常樂觀。尤其是對於美國來說疫情尤為嚴重,國內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150萬,其中死亡人數也達到了9萬多,而且相關數據還在不斷地上漲。
  • 預測的「嬰兒潮」被無情爽約,原因就「三個字」,很多人表示贊同
    當然,在很多平時工作比較忙的人眼中,這次也能夠借疫情的因素多在家陪陪自己的家人。藉此我們也能夠想得出來,小夫妻長時間的居家不出門,自然會有更多的時間來「造人」。而這種現象也逐漸的普遍開來,繼而就出現了年初的「大造娃運動」,不少年輕夫妻開始在家頻繁的進行偉大的人類繁衍前奏工作。
  • 烏幹達國家公園宣布瀕危大猩猩出現「嬰兒潮」,專家:史無前例
    烏幹達布恩迪國家公園(Bwindi National Park)在近6周喜迎5隻山地大猩猩(Mountaingorilla)寶寶;山地大猩猩為瀕危物種,自今年1月起,該地已迎來7隻珍貴的山地大猩猩寶寶,相較於2019年整年僅3隻新生猩猩紀錄,出現了令人欣喜的增長
  • 2020年底「嬰兒潮」失約了?專家鼓勵高學歷人群生二胎,能實現嗎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以往每年的年底都是新生兒集中的時間,產婦多在10-12月分娩,也是醫院婦產科最忙碌的一個階段,被大家稱作一年一度的「嬰兒潮」。
  • 年底「嬰兒潮」失約?孩子越生越少的背後,這四字成最大原因?
    在很多老一輩的思想中,總是希望兒孫滿堂,因此,他們對於家裡添丁這件事,總是很在意。正因如此,我們的父母會有不少兄弟姐妹,可是,現在隨著年輕人生育思想的轉變,很多老人「多子多福」的想法,難以輕易被實現了。
  • 千禧一代vs嬰兒潮一代
    > 文 | 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這是獨領風騷的一代人
  • 嬰兒潮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樓市股市周期性走牛,取決於人口周期
    「嬰兒潮」是人口增長的初始條件,也是經濟增長、國家強大的初始引擎。在投資裡,嬰兒潮首先會帶來奶粉、玩具、醫藥等一系列的需求,這些需求會創造投資機會;嬰兒潮的22-25年後就會出現結婚潮,這直接刺激的樓市;嬰兒潮的33-40年後,龐大的投資需求會引發投資潮,股市最受益;嬰兒潮的60-80年後,養老需求會急劇上升,「三高」藥品成為一種剛性需求。
  • United States||嬰兒潮一代的最後一戰
    從選舉的角度來看,這將是嬰兒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人)的落幕,也是以千禧一代為主導(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人),40歲以下選民的崛起。正如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人口統計學家比爾•弗雷所言:「20世紀下半葉,美國的政治和文化主要由白人主導,而在千禧一代、Z世代和後Z世代年輕人的推動下,美國正在轉變為一個種族更加多元化的國家。」
  • 美國登月造假這事兒,究竟可不可行?
    這是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成為首位登上月球的人類時,留下的一句名言。但這麼多年以來,這「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是否存在?也就是「美國人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2013年8月,斯諾登在俄羅斯獲得避難「自由」後第一時間通過推特發布信息:「我相信是俄羅斯首先探索的月球」。此前有消息稱他手中掌握有揭露美國1969年的登月是造假的機密文件。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是:那時美蘇兩國冷戰,美國為了在航空戰中拖垮蘇聯,而故意炮製出「已成功登月」的假象。
  • 銀河系恆星「嬰兒潮」令地球物種多次經歷演變
    銀河系恆星「嬰兒潮」令地球物種大演變  新華社專電 丹麥研究人員說,銀河系大約24億年前經歷過一段新生恆星「嬰兒潮」,隨之產生的宇宙射線照射地球,導致地球多次經歷物種大批出現或滅亡。  據美國科學網站Space.com27日報導,研究人員考察了地球表面沉積巖中碳-13的含量,發現碳-13含量波動劇烈的時期與銀河系恆星「嬰兒潮」吻合。  碳-13是碳的同位素,也是許多微生物、海洋藻類植物和貝類動物體內的標誌性物質,因此沉積巖碳-13含量的劇烈波動標誌著地球生命大批出現或死亡。
  • 疫情下的至暗歐美,老人清除計劃正在進行
    但我沒想到的是,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現在卻出現在了歐美。 現在,拋棄老人、優先治療年輕人,似乎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現在情況是,疫情愈發嚴重後,伴隨而來的是人們的恐慌搶購潮,超市一搶而空,猶如群蝗過境,有的婦女甚至能為了一卷衛生紙大打出手。 但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能去超市搶奪物資的,往往是體能屬於巔峰期的中青年人,很少會有老年人出現在短跑式的搶購隊伍中。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來自丹麥,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與來自北極研究中心和奧胡斯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高級研究員Toke T. Hoye合作,共同參與了這項新研究。
  • 美媒嘲諷:中國造不了所以找俄羅斯!事情可沒這麼簡單
    儘管佔比不高,但這確實是C919的加分項。站在盈利角度,就算該客機不出口一架,商飛也穩賺不賠,畢竟我國大陸市場才是主體。當C919掀開國產客機研發成功篇章後C929上線,不過開發者是中俄國際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俄商飛」。
  • 錦州市中心醫院專家提醒:這類疾病出現八大症狀可要當心呀
    因無口乾、多飲、多尿症狀,也能吃、能喝,體力沒受影響,所以一直沒在意。前兩天,因手腳麻木持續不緩解,擔心患腦血栓才到醫院就診。經檢查,他患上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像王先生這樣的糖友並不少見。據錦州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專家介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之一,在糖尿病病人中非常常見。
  • 世衛力證中國清白後,美疾控中心承認:美國疫情早於中國數周出現
    美媒指出,這份報告足以證明,美國出現新冠病毒早於中國數周,中國絕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發源地。事實上,隨著科學家深入調查,越來越多的證據浮出了水面。法國科學家發現,早在2019年的12月,法國住院患者的樣本就存在新冠病毒。
  • 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深度】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肖巖 青木 姚蒙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令人難忘的2020年,很多重量級的世界名人逝去。國際政治領域既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被日本人贊為「日本通」的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尤其引發唏噓。
  • 秋冬季疫情會不會反彈?專家最新判斷!
    秋冬季疫情會不會反彈?很多人對此擔心。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日前明確表示:「經過半年多實踐,我們有信心控制住疫情,不會再出現像年初武漢那樣的嚴重情景。」在這次疫情的防控工作中,這仍然是我們一以貫之的指導原則。雷正龍建議,要繼續努力鞏固好已經取得的疫情成果,特別要保持高度警惕,思想不能放鬆,要樹立底線意識,否則特別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零病例不等於零風險,新冠肺炎作為一種新發的、突發的呼吸道傳染病,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很不夠。他同時提到,要做好秋冬季的疫情防控準備。
  • 華創會上海內外專家縱論後疫情時代生物產業的「新藍海」
    會議現場昨天(19日)下午,在華創會海智助力生物產業發展專場暨海智專家荊楚行活動上,20多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相關產業代表,為常態化防控、推動生物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13年我就做出了一個判斷,在接下去的10年當中,還有一個新的蝙蝠起源的致死的病毒還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