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昨天(19日)下午,在華創會海智助力生物產業發展專場暨海智專家荊楚行活動上,20多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相關產業代表,為常態化防控、推動生物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13年我就做出了一個判斷,在接下去的10年當中,還有一個新的蝙蝠起源的致死的病毒還會出現……」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項目教授王林發說,儘管預測到未來新發傳染病的暴發,但新冠病毒還是讓我們措手不及,對於人類來說,新冠病毒等類似病毒仍然有諸多問題待我們去探索解決。
王林發的觀點引起了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袁志明的共鳴。袁志明表示,儘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傳染病控制的技術和方法在不斷改進,但是防控壓力卻越來越大。疫情後,我國及時明確地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這不僅體現了國家的高瞻遠矚,對於疫情防控也有巨大作用。
「實際上到現在為止,並沒有找到新冠病毒的特效藥。對個人來說,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保障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鍛鍊,快樂的工作,是你抗擊病毒最有效的工具。」
專家們認為,後疫情時代的生物經濟展現出廣闊「藍海」。安發國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高益槐在專家對話時談到,湖北中醫藥生物產業存在巨大潛力,有待發掘。
「湖北這是中國醫科醫物的發源地,藥聖李時珍走遍了神龍架,醫聖張仲景遊弋於河南和湖北,那麼多理論,但是對於湖北這塊地方非常遺憾,還沒有挖掘出來。所以說我希望同行們跟我一起共同為湖北的發展做點事。」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科學技術學會副主席吳清平談到,腸道微生物約是人體細胞的十倍,尤其是很多人體必需的微生物暫時還無法分離,相關領域發展前景很大。
「一組微生物就是一個大企業,你看我們湖北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安琪酵母,廣東做調味料的海天,市值做到6000個億,所以一群微生物就是一個大行業。」
湖北臺記者何伶凌
通訊員張慧萍
編輯周漫、郭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