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2020-12-07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2020年我國食品行業恰逢工業化、現代化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徵的「大食品」時代。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全球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對後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高度關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儘管受疫情影響大會延期近8個月召開,但與此前自11月下旬開始的各分會場以「線上+線下」方式陸續開展的本次大會依然精彩、互動熱烈。大會得到了國內外各方的高度關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科學技術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北京市科協等部門及相關國際組織予以大力支持。作為全球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領域權威性與高端性並重的國際盛會,大會直面國內外食品領域面臨的新問題,精準對應中國食品安全與產業健康轉型的難點和焦點,探索中國食品工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提出更多科學路徑。

 

  由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任發政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專家團隊,與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位國際權威專家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的系列活動並進行報告。12月3日,來自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我國政府部門、科技界和知名企業的代表齊聚主會場,圍繞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戰進行深入交流,共議食品安全與健康未來航向。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回顧與總結一年來疫情對我國食品安全與食品工業的諸多影響,從國際與國內雙重維度出發,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夯實後疫情時代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科學基礎。

 

  食品工業健康發展亟待科技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在疫情大考下,作為與民生保障息息相關的食品工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9月份食品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3%,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1%,在拉動整個工業經濟的平穩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我國工業面對突變環境下持續發展的「穩定器」。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同樣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分析,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7.89%,和2019年相比提升了0.29個百分點。然而,受疫情衝擊,食品工業也顯露出食品原輔料供應鏈不健全、冷鏈物流疫情防控能力亟待強化、多元化健康食品供應跟不上快速放大的市場需求等新的矛盾和問題,亟待通過各方協同,並通過科技的力量予以逐一破解。孫寶國談到,本屆大會是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召開的,也是我國近期在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開展的國際交流中具廣泛影響力的大規模會議。大會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十屆,主題也從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延伸到安全與健康,延伸到後疫情時代對食品與免疫力增強以及人體健康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正在成為全球科學家的共同目標。

孫寶國教授

  疫情期間食品工業應急保障及戰略儲備功能凸顯

 

  「在今年疫情期間,中國食品行業經受住了考驗,其應急保障功能及戰略儲備功能凸顯,起到了保障民生的中流砥柱作用,成為我國工業經濟的亮點。」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在致辭中指出,食品工業已經站到了以安全、健康、綠色為發展目標的新起點,構建食品安全國際共治共享新格局,離不開海內外食品領域的科學家、企業家共同合作,希望他們為推進世界可持續發展和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作出新貢獻。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冷鏈食品包裝頻繁檢出新冠病毒,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的召開恰逢其時,對科學引導輿情和促進國際交流,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科技支撐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田建新在致辭中指出,強化風險交流,做好科普宣傳,讓食品安全與健康科學信息深入人心,造福千家萬戶。充分發揮行業專家作用,承擔社會責任,傳播科學知識,為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工作出一份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田建新 

  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胡益鋒在致辭中談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食品產業提出嚴峻挑戰,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需要食品科技和產業界眾志成城、通力合作,有效應對後疫情時代的挑戰,積極探索創新發展道路。

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胡益鋒 

  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本次會議率先以線上形式舉辦的多場專題會議與培訓班,得到了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廣泛關注。基於分專題對行業難點、熱點的精準設置和與產業的跨界對接,截至12月2日,雲現場點擊量68.1萬人次,微博一直播點擊量142.5萬人次,總計210.6萬人次。

 

  用系統觀點應對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

 

  大會主場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研究員、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農商發展部可持續糧食系統司司長Ali Badarneh、加拿大衛生部食品局前局長Samuel Godefroy、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院長Charles Godfray等專家作主旨報告。

 

  新冠肺炎是不是食品安全問題?新冠肺炎會不會通過食品傳播?新冠肺炎流行如何影響食品安全?陳君石院士在會上直接拋出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眾普遍關注的三個問題。陳君石明確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也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一種動物源性傳染病,如禽流感;根據現有科學知識和WHO的陳述,新冠肺炎不會通過食品傳播,但是在疫情發生地區新冠病毒汙染食品是可能的,在冷凍潮溼的環境下有可能長時間存在;新冠肺炎儘管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其流行會為食品安全帶來挑戰,會影響食品安全。

陳君石院士 

  冷鏈屢次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風險點,如何加強進口食品冷鏈安全防控,曾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團隊赴大連疫情防控一線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針對冷鏈食品安全防控的具體舉措進行了介紹。圍繞疫情大流行期間全球食品監管體系受到的挑戰與影響這一主題,加拿大衛生部食品局前局長、加拿大拉瓦爾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系Samuel Godefroy教授作了相關報告。

 

  後疫情時代,全球食品工業將迎來哪些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在科技創新、營養健康、資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戰略部署與科學規劃迎合消費者的新需求,需要全球食品科技界與產業界的深度思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農業商業發展部可持續糧食系統司司長Ali Badarneh,聚焦全球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以及疫情對工業部門和未來糧食系統能力建設的影響做精彩分享。他表示,要積極應對疫情,加快行業發展與變革。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食品飲料部亞太區總裁李永敬博士在新冠肺炎疫情對食品工業的影響報告中通過數據詳細介紹全球食品工業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響,並從消費者的需求調研中總結出未來發展的趨勢。李永敬介紹,調研發現,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當前企業高管對經濟抱有更大希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消費者將趨於主動加強健康管理,關注產品的健康和安全標籤及可持續。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們對衛生和健康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在飲食和行為上會更加關注地球的健康。消費需求和行為的變化,引發食品行業向安全和健康的變革。功能性食品、植物基食品以及老年食品再遇良機。

李永敬博士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教授帶來了對後疫情時代我國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的未來思考。在營養與健康方面,澳大利亞昆士蘭農業與食品創新聯盟(QAAFI)營養與食品科學中心主任 Mike Gidley 介紹了澳大利亞營養科學的未來十年規劃,並強調食品科學如何與營養學交叉,以幫助生成解決慢性疾病(如肥胖)所需的信息、產品和系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也以疫情期間在武漢一線流調數據為基礎,針對老年人群的營養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總結未來食品產業在滿足這類人群營養健康需要上應該努力的方向。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教授 

  值得關注的是,主辦方特別設置了企業家高峰對話。對話由中國農業大學羅雲波教授、中國食品報社黃國勝社長共同主持。黃國勝表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不折不扣的「黑天鵝」事件,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環境下,食品產業積極擔負起社會責任,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在保障民生、拉動內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來自伊利、金光、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沃爾瑪、菲仕蘭、煙臺欣和、樂斯福、藝康等企業代表分享了後疫情時代行業各自的戰略規劃及應對策略。

企業家高峰對話 

  科技為先——以技術引領行業未來發展


  強化我國食品檢測方法技術支撐的三個科技觀點

 

  以產業創新為導向,與會專家以專業、前瞻的視角解讀食品行業對檢測方法的最新需求。就備受關注的功能性營養成分的檢測、快速檢測技術在乳製品微生物控制中的應用、農藥殘留信息化建設和新發現汙染物檢測等內容進行分享,就強化我國食品檢測方法的技術支撐形成三個科技觀點。

 

  一是以信息化為引領,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創新發展帶來新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研究員表示,農藥殘留檢測如何實現信息化,大數據分析如何實現智能化,風險溯源如何實現可視化是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面臨的三項挑戰,信息化為農藥殘留信息化檢測技術的研究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二是新型功能性營養物質在食品中良好應用,需要檢測方法有力支撐。如母乳低聚糖(HMOs)作為乳製品行業的熱門原料,其檢測方法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建立高效準確的母乳低聚糖檢測技術體系,將顯著促進母乳低聚糖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應用及產品質量的提升。

 

  三是檢測方法體系正在全方位覆蓋食品安全各環節。雖然側重有所不同,但在食物加工過程、包裝、環境等方面,均有相應檢測的需求。「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食品企業生產經營中更加注重疫情防控體系建設,亟需快速檢測環境表面病毒的相關方法」,AOAC INTERNATIONAL主席 Erin Crowley介紹,在這一期間AOAC開展了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的應急響應驗證,在迅速評估新冠病毒等流行性傳染病病毒的檢測方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食品安全領域的頑疾——微生物風險防控的四點共識

 

  微生物汙染始終是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諸多慘痛事件表明,「從農田到餐桌」這一複雜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由於微生物汙染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圍繞微生物風險仍是食品安全領域的頑疾這一話題,權威專家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形成四方面共識,以助力微生物風險的防控。

 

  一是微生物風險輿情的交流是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的重要內容。其開展效果的好壞,決定公眾對於食品安全風險的感知、判斷和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評價。如汙染了新冠病毒的冷鏈產品可通過冷鏈運輸或物流傳播給特定從業人員,給疫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

 

  二是食源性疾病仍是全球面臨的公共衛生挑戰,也是首要食品安全問題,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對食源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和消費者共同參與。

 

  三是準確、快速的檢測和溯源是食源性疾病預防與控制的關鍵環節。食源性致病菌的篩查亟需集細菌分離和檢測於一體的微流控晶片,以實現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監測。病原微生物分型是食源性疾病暴發識別、溯源調查以及致病菌生物特徵分析的有效手段,多種方法的聯合應用是有效分型的理想策略。同時,微生物監控對食品安全意義重大,微生物檢驗方法的準確性、高效性、合規性等,越來越被行業所關注。

 

  四是科技界與工業界應加強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科普教育。鑑於食源性致病菌可能通過動物源性初級農產品進入家庭,呼籲消費者關注家庭廚房食品安全,科學加工製備安全食品,以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就食品精準技術檢測、完善標識管理的五個科學觀點

 

  會議期間,來自國內外食品、醫學標準法規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調控、檢測方法、過敏原標識等內容通過交流、探討形成五個科學觀點。

 

  一是食物過敏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問題。食物過敏是某些食物在部分人群中產生的食物不良反應,在醫學臨床上屬過敏反應,居過敏性疾病致死率之首。在過去幾十年中,食物過敏一直呈持續上升趨勢。食物過敏不再單純是某個人的健康問題,WHO已認定食物過敏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全球性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之一。

 

  二是避免攝入含有過敏原的食物是防治食物過敏的唯一有效途徑。食物過敏尚無特效療法,避免攝入含有致敏原的食物是防治食物過敏的唯一有效途徑。就目前技術而言,想要預防食物過敏,還需要教育患者從日常生活做起,在平時生活中做好進食記錄,找出導致過敏的食物並避免進食,才能遠離來自食物過敏的危害。

 

  三是食物過敏為食品工業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技術挑戰。為了保障食物過敏患者的安全消費,在食品生產上,食品原料的採購、加工等各環節都需要新的對策,同時,對過敏原致敏性進行消減和控制,研發出滿足過敏患者的特殊食品成為食品工業面臨的新挑戰,也為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我國迫切需要基於中國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確定過敏食物清單,為過敏食物的強制性標示提供科學依據。為了更好地認識食物過敏在我國的發病特徵,需要開展基於食物激發金標準的實驗設計,獲得高質量的流行病學數據,為我國過敏食物的監督管理以及食物過敏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五是需要多學科協同創新,提升食物過敏的系統性研究。食物過敏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問題,未來需要在科技資源持續不斷地支持下,加大多學科的國內與國際科技合作,夯實食物過敏的系統性基礎工作,為保障我國食物過敏人群的健康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分享實踐——助力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監管部門、科技界及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食品安全環境持續向好。然而,在食品供應鏈日益全球化和複雜化的今天,食品行業仍面臨新的未知挑戰。陳君石院士在大會主題報告中指出,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更不是檢驗出來的。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生產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但由於我國食品產業結構相對落後,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業,食品安全問題仍不時發生。為此,食品行業龍頭企業應分享其在生產加工、運輸過程等方面保障產品安全的成功經驗,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在「國際食品安全最佳實踐」主題,專家認為,作為食品生產領域重要環節,做好全產業鏈供應商管理對食品安全尤為重要。為維護供應商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與供應商建立共同的認知和價值觀,以及共同可以遵守的行為規範,這對推進食品安全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幫助。此外,在符合相關食品法規的前提下,應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特點,找準適合企業特點的管理系統、發展模式,做到食品生產的全程可控,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發展。同時,在「網際網路+」時代下,食品與網際網路的融合越來越緊密,這也為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助力。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產品如何在早期做好風險識別和評估也顯得十分重要。專家表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就是要通過風險監測有的放矢、抓重點。風險管控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把控,這樣企業在食品安全當中才能有底氣、有信心。

  棕櫚油是生產和加工食品的重要原料,來自科技界與產業界的中外專家,圍繞「國際棕櫚油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就棕櫚油生產、應用、營養、結構、安全等的研究進展以及後疫情時代國際棕櫚油市場形勢進行了分析。專家認為,全球食品工業需要一個可靠和可持續的油脂解決方案,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棕櫚油具有生產效能高、應用範圍廣、貿易量大等重要優勢,隨著分提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可以提供不同熔點的棕櫚油,適用於不同場景。此外,在可持續棕櫚油發展方面,中國認證率遠低於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可持續棕櫚油在中國的推動仍任重道遠,需多方合作推動。

 

  健康產業——關注發展趨勢,引領行業未來風向

 

  2020年,正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貫徹實施的關鍵階段,而新冠疫情也讓公眾意識到增強免疫力、維護自身健康的重要性。特殊食品產業、植物基食品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支柱和新風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

 

  特殊食品產業迎來新機遇。圍繞「後疫情時代特殊食品產業的新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任發政教授等來自政、產、學、研的國內外權威專家通過深入交流與探討,為共助特殊食品產業在後疫情時代開新局、迎新機、出謀劃策。專家指出,一是具有優良營養特性的乳製品將迎來發展機遇期。隨著特醫行業的需求日益增加,特配粉也將進入快速發展期。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整個行業大而不強,品牌建設還需付出更多努力。二是公眾對特醫食品的認知依然不足,特醫食品需規範經營與合理應用。要充分認識到營養是一線治療,應加強營養科學研究,推動特醫食品的規範經營與合理應用。三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和監管體系,讓產業釋放活力。

 

  夯實植物基食品科學基礎。2020年,植物基食品迎來窗口期。與會專家在「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問題與未來挑戰」專題上表示,正處於食品產業風口的植物基食品背後,需要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目前植物基食品發展面臨的科學問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諸多核心技術有待突破。在技術方面,我國植物基整肉的模擬技術尚未達到大規模工業化等級,尚未實現真正意義商業化。而相對技術成熟的碎肉產品,產品品質也參差不齊;在風味方面,通過添加肉味香精等對風味調控,出現肉味香精包埋效果差,香氣弱,粉味重,以及大豆蛋白製品容易產生豆腥等異味問題。二是需解決營養素密度低問題。近三、四十年來,我國居民膳食模式發生了極大變化,動物性食物消費不斷增加。從營養的角度來說,植物基食品與肉製品相比,需面臨很多產品營養素密度較低的挑戰,需要研究如何滿足對人體健康的需要。

 

  安全保障——衛生設計要先行

 

  新產品的不斷問世以及企業對自身管理要求的不斷提升,使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將重點轉移至企業衛生設計和生產過程管理中。為使國內外最佳衛生設計實踐案例得以廣泛分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歐洲衛生工程與設計組織(EHEDG),分別召開兩場以肉製品、乳製品加工企業衛生設計為主題的培訓。與會專家和行業代表就生產過程中應遵循的標準法規和工廠衛生設計原則、案例等內容進行了分享和探討。

 

  與會專家指出,從源頭保障產品安全需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各項法規標準。在生產加工環節,依據已發布的與工廠建設和生產流程相關的標準,規範企業設計廠房和生產流程管理。此外,企業要朝著工藝現代化、裝備自動化、製造智能化、管理電子化方向發展,增強企業、行業綜合競爭力。

相關焦點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2020年我國食品行業恰逢工業化、現代化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徵的「大食品」時代。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8日在北京召開。孟素荷表示,食品工業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在突變環境中持續發展的穩定器。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原標題: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關注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社交。
  • 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檢測儀器需求將不斷增加
    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湧現,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衝擊,給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諸多困難,同時也給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信心帶來了影響。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經過近10年的聚集與發展,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領域高端品牌會議。在持續9年關注中國食品安全及相關問題後,大會將目光延伸至更多新領域,本次會議除聚焦長期關注的營養與健康、食品產業鏈安全以外,還增加了食品真實性評價與溯源技術、國際食品檢測方法體系與中國對接、網絡餐飲的安全與健康發展等新熱點。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上榜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 中國特殊食品行業持續增長 後疫情時代迎來新機遇
    特殊食品產業的領軍人物圍繞「特殊時期 特殊食品 特殊責任」主題,就「優化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促進產業技術轉化升級」、「突破核心技術壁壘,打造全產業鏈大格局」三大話題展開交流。  伴隨人們對營養健康需求日益廣泛地迫切需要,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殊食品產值早在2016年就達到6000億元,並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 後疫情時代 特殊食品迎來發展新機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日訊 11月30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場活動召開前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北京食品學會、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承辦的「後疫情時代特殊食品產業的新機遇」專題會在北京召開。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教育論壇召開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教育論壇現場 本報訊 日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期間,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聯合主辦的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教育論壇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四位來自國內的政學研專家親臨現場,來自美英等國際專家學者通過視頻方式,同與會者一同分享了「國際食品安全教育」心得體會。
  • 2019國際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他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更加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年終歲末組織召開「2019國際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高峰論壇」有著特殊意義。他說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
  • 為新冠疫情下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行業謀變局開新篇 「第二屆國際...
    為新冠疫情下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行業謀變局開新篇 「第二屆國際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高峰論壇」本月底在京揭幕2020/10/21 14:04:14 來源:中國食品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中國食品報融媒體】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人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彌足珍貴
  • 大健康時代功能食品行業「超越者」
    功能食品邏輯追問疫情生死之間,大健康需求更甚,消費回歸理性,深層拷問產品真實功能和邏輯,客觀會催化大健康時代的成熟進程。本文觀察到疫情期間,圍繞加強人體免疫的功能食品,從0糖邏輯、益生菌效能、神奇VC,再到酵素產品的科技探求, 功能食品行業中平庸者和超越者的市場篩選已經開始。
  • 2020(第三屆)中國營養健康產業企業家年會在北京順利召開
    2020年11月21-22日,由中國保健協會主辦,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承辦的「 2020(第三屆)中國營養健康產業企業家年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幕!本屆年會由BII一然生物獨家冠名,杭州環特、上海嘉香、共生傳媒協辦,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家代表、媒體等近千人與會。
  • 迎難而上 旅遊商品行業"新"字當頭
    迎難而上 旅遊商品行業"新"字當頭2021/1/8 13:09:12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雖然它始於一個"暫停"的灰色冬天,但在旅遊商品行業,全國各大景區、博物館等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根據市場需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個性不斷
  • 第三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2020)在京順利召開
    2020年11月22日,第三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2020)在京順利召開,本屆論壇以「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法治治理創新」為主題,就當前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新形勢展開對話、交流,進一步總結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法治治理新經驗、新模式,共同致力於食品供應保障,創新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法治之道,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健康世界,共築未來」專題論壇在...
    11月2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承辦,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協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健康世界,共築未來」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會議探尋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之路,探討後疫情時代新技術對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共同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而努力。
  • 後疫情時代 健康住宅迭代發展丨第十二屆健康住宅理論與實踐國際...
    健康服務保障、健康環境和健康產業五大戰略方向,踐行《綠色建築創建行動方案》,由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住宅科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建築學會健康人居學術委員會主辦、方太集團承辦的「第十二屆健康住宅理論與實踐國際論壇」於2020年11月12日至11月13日在成都召開,本屆論壇以「後疫情時代 健康住宅迭代」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研究機構、房地產開發與設計單位、建築部品生產企業等產業鏈上下遊相關各方近四百名代表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一:疫情中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專家:注重清潔勤消毒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