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8日在北京召開。孟素荷表示,食品工業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在突變環境中持續發展的穩定器。疫情期間中國食品工業的出色表現,是全行業從2008年食品安全低谷,歷經12年爬坡,走向成熟、成功的厚積薄發。
「臨危不亂,保持了較高水平」,孟素荷在對比了2014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情況後表示,2020年前三季度總體合格率為97.82%,總體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06個百分點。
孟素荷認為,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第一,消費模式快速變化,家庭購買成主要消費重心,網購的習慣將被保持。在現有網紅食品企業中,諸多企業品牌之下有數百個不知名的代加工廠。雖然這些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創新意識激活了其產品創新,為食品工業帶來活力,但它同時伴生的是,品牌企業對這些代加工企業產業鏈安全的把控尚未到位,快而不穩,有重大風險與空白。急需夯實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石。對網購食品安全的管理,對半生鮮食品、餐飲店外賣產品及休閒食品的標準制定和安全體系建設,對網紅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管控,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應成為2021年食品安全的重點。
第二,以植物基肉為代表的新一代食品,因具有健康內涵已形成被全球市場追捧而快速發展的格局,大規模進入市場。在我國,功能食品、植物基肉製品等面向未來、具健康內涵的食品仍處于謹慎觀望中,對於這一類新食品的監管,相關配套的標準、法規等,需同步推進。
第三,食品安全整體形勢依然嚴峻。個別品類食品抽檢不合格率仍較高。如餐飲食品的不合格率為5.85%,較上年升高0.34個百分點,主要是微生物汙染問題。值得關注的是,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汙染和食品添加劑超標三大問題仍然是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且農殘、藥殘及土地汙染導致的原料汙染,短期內難以化解。
第四,輿情認知的長期性、反覆性形勢依然嚴峻。主要體現在:一些陳年謠言仍然很有市場;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仍存誤解;對部分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風險的問題認識不足;部分消費者迷信「純天然」「特殊」等食品;對一些早已形成科學認知的問題,如丙烯醯胺,被移植到不同行業進行新一輪炒作。
第五,新冠疫情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對冷鏈食品與新冠肺炎病毒的關聯性受到高度關注,我國在冷鏈物流環節上的疫情防控面臨巨大挑戰。冷鏈食品的安全管控與完善的可追溯體系需要加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