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8日在北京召開。孟素荷表示,食品工業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在突變環境中持續發展的穩定器。疫情期間中國食品工業的出色表現,是全行業從2008年食品安全低谷,歷經12年爬坡,走向成熟、成功的厚積薄發。

「臨危不亂,保持了較高水平」,孟素荷在對比了2014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情況後表示,2020年前三季度總體合格率為97.82%,總體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06個百分點。

孟素荷認為,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第一,消費模式快速變化,家庭購買成主要消費重心,網購的習慣將被保持。在現有網紅食品企業中,諸多企業品牌之下有數百個不知名的代加工廠。雖然這些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創新意識激活了其產品創新,為食品工業帶來活力,但它同時伴生的是,品牌企業對這些代加工企業產業鏈安全的把控尚未到位,快而不穩,有重大風險與空白。急需夯實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石。對網購食品安全的管理,對半生鮮食品、餐飲店外賣產品及休閒食品的標準制定和安全體系建設,對網紅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管控,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應成為2021年食品安全的重點。

第二,以植物基肉為代表的新一代食品,因具有健康內涵已形成被全球市場追捧而快速發展的格局,大規模進入市場。在我國,功能食品、植物基肉製品等面向未來、具健康內涵的食品仍處于謹慎觀望中,對於這一類新食品的監管,相關配套的標準、法規等,需同步推進。

第三,食品安全整體形勢依然嚴峻。個別品類食品抽檢不合格率仍較高。如餐飲食品的不合格率為5.85%,較上年升高0.34個百分點,主要是微生物汙染問題。值得關注的是,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汙染和食品添加劑超標三大問題仍然是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且農殘、藥殘及土地汙染導致的原料汙染,短期內難以化解。

第四,輿情認知的長期性、反覆性形勢依然嚴峻。主要體現在:一些陳年謠言仍然很有市場;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仍存誤解;對部分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風險的問題認識不足;部分消費者迷信「純天然」「特殊」等食品;對一些早已形成科學認知的問題,如丙烯醯胺,被移植到不同行業進行新一輪炒作。

第五,新冠疫情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對冷鏈食品與新冠肺炎病毒的關聯性受到高度關注,我國在冷鏈物流環節上的疫情防控面臨巨大挑戰。冷鏈食品的安全管控與完善的可追溯體系需要加強。(完)

相關焦點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將呈現五大新特徵...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王慶凱)「『抗疫』與『後疫情時代』形成2020年兩個不同的主題詞。疫情中,中國食品企業整體表現出色,為困居家中的人們提供了優質、安全、健康的美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8日表示,中國食品企業這種保障民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產能的實力,源於中國食品工業二十年磨一劍的裝備改造和健康轉型。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全球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對後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高度關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儘管受疫情影響大會延期近8個月召開,但與此前自11月下旬開始的各分會場以「線上+線下」方式陸續開展的本次大會依然精彩、互動熱烈。
  • 我國食品科技與產業深度對接的黃金期已經到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召開
    疫情常態化下,在轉型創新與「健康中國2030」浪潮的共同推動下,消費需求的變化持續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改革。如何讓百姓吃出健康已經成為我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與使命。後疫情時代,食品產業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健康化升級路在何方,科技如何主導食品行業的健康轉型?10月28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陝西省西安市召開。
  • 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檢測儀器需求將不斷增加
    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湧現,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衝擊,給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諸多困難,同時也給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信心帶來了影響。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進口冷鏈食品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食品安全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數十位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熱點事件作了系統梳理和科學解讀。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12月3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大會直面國內外食品領域面臨的新問題,探索中國食品工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提出更多科學路徑。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上榜
    熱點二: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 解讀專家: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我國野生蘑菇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其中摻雜著數量龐大的有毒蘑菇。
  • 新年,別再踩這些食品安全的「雷」
    2021年健康飲食新潮流是什麼?後疫情時代人們的首要健康需求是什麼?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是什麼?一直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是什麼?疫情防控下如何預防「帶毒」進口冷鏈食品、控制食品汙染……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進口冷鏈食品、植物基食品等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冷凍海鮮、毒蘑菇、酸湯子,2020食品安全10大熱點全在這兒!
    熱點二: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解讀專家: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解讀:在幾千個蘑菇品種中,毒蘑菇有四五百種,其中40多種有劇毒。蘑菇中毒症狀有七種:胃腸中毒型、肝臟損害型、溶血型、神經精神型、腎衰竭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光過敏性皮炎型等,一般10分鐘就出現問題,最長6-12小時發病。
  • 後疫情時代 特殊食品迎來發展新機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日訊 11月30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場活動召開前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北京食品學會、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承辦的「後疫情時代特殊食品產業的新機遇」專題會在北京召開。
  • 益生菌、全穀物、培養肉……食品學界聚焦健康轉型與未來食品
    科技如何主導食品行業健康轉型?10月28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陝西省西安市召開。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食品科技和產業界的2000餘位專家、企業界代表齊聚西安,共議後疫情時代食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之路。  「疫情面前,中國食品產業凸顯產業鏈、供應鏈的成熟、強大及迅速集結,釋放強大產能的現代工業特徵。」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大會上說。
  • 山東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成功召開
    2020年11月28日,山東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由會議由學會副理事長祝建華院長主持,學會理事長喬旭光教授、副理事長崔波、薛長湖、朱風濤、李遠釗、田延軍、劉麗娜,秘書長和法濤以及學會第三屆理事會成員出席此次會議。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養樂多共倡益生菌健康理念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杭州5月22日訊 中國食品工業面臨著消費升級、健康轉型的巨大挑戰,作為食品工業中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之一,益生菌類產品的科研、技術及產業化發展備受關注。在5月22-24日舉行的「第十四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期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支持了與「菌」常相伴,健康「腸」相識"為主題的消費者課堂活動。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周光宏:細胞培養肉未來或將上市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0月28日訊 在今日舉辦的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周光宏在主題為周光宏認為,細胞培養肉未來有可能從理論走進現實,成為食品生產技術,細胞培養肉部分取代現在傳統畜牧業,但完全取代不大可能。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周光宏:細胞培養肉未來或將上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0月28日訊 在今日舉辦的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周光宏在主題為「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的主題報告中介紹了世界細胞培養肉技術歷史、發展、現狀。
  • 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為凝聚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共識,為中國乃至全球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提出更多科學路徑,促進中國食品產業健康轉型,4月19-20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  此次大會將焦點從食品安全延伸到安全與健康並行,圍繞6個重點方向開展專題研討。
  • 闢謠工作站:2020年食品領域十大流言-中國食品安全網手機版
    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共同發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對十個流言進行闢謠。針對近來公眾對冷鏈食品的擔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指出,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 「不老莓」隨餐飲料等三項目通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鑑評
    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專家鑑評會現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瀟瀟/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上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在京對遼寧嶺秀山礦泉飲品有限公司、江南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共同研發的黑果腺肋花楸果隨餐飲料、果酒、果醋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三個項目的科技成果進行了鑑評。
  •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食品工業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中新網大連10月21日電(記者 王彤)10月20—22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八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