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0月29日電(胡可璐)疫情常態化下,食品產業健康升級路在何方?科技如何主導食品行業健康轉型?10月28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陝西省西安市召開。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食品科技和產業界的2000餘位專家、企業界代表齊聚西安,共議後疫情時代食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之路。
「疫情面前,中國食品產業凸顯產業鏈、供應鏈的成熟、強大及迅速集結,釋放強大產能的現代工業特徵。」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大會上說。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發言
孟素荷談到,2020年1-8月,食品工業以5.08萬億元的營業額,實現了0.32%的艱難成長,在中國經濟中非常矚目。「支撐中國食品工業的根本,源於食品工業行業裝備水平從勞動密集型向自動化生產線2.0的邁進;源於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石和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的健康轉型;源於在產品多元化創新中提供的健康、安全、美味、高顏值的食品品質。」
孟素荷分析,中國食品經濟將呈現數位化、健康轉型及食品多學科交叉融合中技術密集型特徵這三大轉變。科技是支撐行業在急速變化中的動力和定力。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企業將更多聚焦於健康產品和差異化創新,誕生更多「網紅食品」,龍頭企業將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中國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期已過,科技與產業穩健對接的黃金期正在到來。」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認為,未來農業將具備以下六個特點:一是三產融合;二是體現主體多元的特徵;三是綠色發展;四是健康引領,解決由吃得好到吃得飽的根本問題,即提供健康食品、農產品;五是裝備智能;六是全球配置。
夯實食品工業基礎研究 探索未來食品
在大會報告中,院士及專家學者圍繞食品科技和與會者分享了各自研究進展和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在「益生菌與人體健康」的報告中介紹,科技界對於益生菌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腸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推動了益生菌研究發展。梳理發現,對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菌種資源挖掘、構建菌種資源庫;菌株生理解析,明確產業化應用特性;菌株的功能挖掘,選育優良益生菌菌株;菌株產業化應用。
陳衛同時提醒,益生菌產業正在持續升溫,未來要避免「過熱」,一擁而上盲目追捧不利於產業發展。益生菌產品所有的功能宣稱均需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實驗基礎上。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在大會報告中分享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和產業化情況。他表示,組織工程的發展,為細胞培養肉的實現奠定了基礎。細胞培養肉已經成為國際食品科技界的研究熱點。細胞培養肉的研製並非一蹴而就。培養肉技術將面臨如何獲取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研製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實現畜禽幹細胞的高密度三維培養等諸多挑戰。
談及未來培養肉的商業化,周光宏認為,要從最初的每克3000元,通過大規模細胞生產降到每克0.3元-0.03元時,產業化才有可能實現。「培養肉實現產業化的道路曲折,還有很多科研要攻克,但未來可期。」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葡萄酒分會理事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終身名譽院長李華作大會報告
中國葡萄酒業如何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葡萄酒分會理事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終身名譽院長李華提到,葡萄酒不是生產出來的,而是種出來的。「風土」是葡萄及其釀成葡萄酒的「指紋」。自然葡萄酒,要求是在釀造過程中儘量少幹預、少添加,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風味。
多學科交叉與融合 推動營養與健康
現階段,我國食品營養與健康研究正處於從傳統的表觀營養向基於系統生物學的分子營養學方向轉變的重要階段。
為深入推進全穀物食品在國內快速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等權威專家,重點圍繞全穀物與健康中國建設、產業發展思路、全穀物食品標準體系建設等議題展開討論。
近年來,通過改善乳製品加工工藝,充分挖掘乳成分中的功能因子、功能成分,成為乳製品工業價值提升的重要方向。科技與企業界專家,分享了不同工藝下牛奶風味活性組分及其感官品質、活性蛋白成分含量、熱敏性物質等最新研究成果。
實現中國傳統食品產業煥新發展是食品科技的重要使命。由浙江大學馥莉食品研究院承辦的傳統食品現代化研討會,提出傳統食品現代化主要任務,分析傳統食品現代化發展趨勢。此外,專家還就「西北特色食品營養資源與營養健康」、「天然食品分子與健康」、「前沿科技與未來食品」等議題展開探討。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為學生創新大賽獲獎學生頒獎
大會還舉辦了2020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的頒獎儀式。本年度科技創新獎包括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產品創新獎3個專項獎。在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打造出教育論壇、學生創新大賽、研究生論壇、青年沙龍等多個品牌活動。據悉,今年學會與杜邦、盼盼、李錦記、恆順、三隻松鼠、娃哈哈等6家企業主辦了6項學生創新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