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酸奶裡,益生菌還活著嗎?自加熱食品為什麼不適合扎堆食用?朋友圈裡火爆的各種測評報告到底能不能信……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權威專家對2019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詞進行了深入解讀。
熱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羅雲波
解讀內容:《條例》細化並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法》,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嚴把信息發布源頭關,維護行業良性發展,加大對易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的管理力度,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減負提質。近年來,一些不負責任的非專業機構,動輒發布一些不科學的測評報告,損害了依法依規生產經營食品企業的利益。《條例》明確了食品安全信息發布的相關法律責任,設立了發布食品安全檢驗信息、作出評價結論的門檻,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發布未依法取得資質認定的食品檢驗機構出具的食品檢驗信息,這有利於保護合法企業的利益,推動食品行業良性發展,同時避免消費者被誤導。
專家建議:以探索實踐,實現新舊法規的無縫銜接;加強食品安全檢查員制度和隊伍建設,完善法規體系;仔細辨別食品檢驗信息,防止被誤導。消費者看到一些機構、個人,特別是無資質機構發布的食品檢驗信息,或者對食品、食品企業的等級評定等消息時,不要跟風冒進,要仔細辨別發布的檢驗信息是否出自依法取得資質認定的食品檢驗機構,對未依法取得資質認定的食品檢驗機構出具的食品檢驗信息,不要採信,更不要相信其對食品、食品企業的等級評定。
熱詞二:食品「三減」——減鹽減油減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陳君石
解讀內容:為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9年7月,《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出臺。其中的實施合理膳食行動任務中,明確了減鹽、減油、減糖的實施措施及目標,重點鼓勵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單位集體食堂、家庭在內的全社會參與。
專家建議:「三減」行動的目的是減少膳食中鹽、油、糖的攝入量。「三減」不是孤立的行動,而是合理膳食的一部分。政府、企業等各個層面聯合協調推動相關工作,食品工業和餐飲業應根據消費者健康需求,加快營養轉型升級,主動採取措施控制食品中的鹽、油、糖。這需要增加科技投入,夯實科學基礎,解決「三減」可能帶來的產品風味變化、保質期縮短等問題,創新研發新食品,以科技來引領健康轉型。此外,口味是肯定能夠改變的。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營養問題不盡相同,營養科普教育要有針對性,體現差異化,營養幹預精準化。消費者、食品企業、媒體、政府應樹立「合理膳食」方面大的理念。
熱詞三:市場與科學的「未來之星」——「人造肉」風潮來襲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 王守偉
解讀內容:「人造肉」是一般消費者、媒體用來泛指非自然生產、有類似肉品口感的一類食品的代名詞。隨著現代消費者健康、環保、節能意識的增強,植物蛋白肉製品和細胞培養肉這種「未來食品」正快速走近我們的生活。科爾尼全球管理諮詢公司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40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場份額將達到60%。在「人造肉」極大的商業潛力前提下,加大科技投入是行業未來發力的重要方向。同時相關監管的法規標準也亟待規範。
專家建議:科技界與產業界應以「人造肉」面臨的挑戰與關鍵科學問題為導向,加大科研投入,包括開展植物蛋白肉形成機理、原料供應、加工技術的研究,構建新的研發體系等。對「人造肉」生產中添加的新組分、新生產工藝進行系統的安全評估,在產品的安全性和營養成分評價方面形成一整套獨立的標準體系和客觀的監管體系。加大對消費者的科普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形成對於「人造肉」的正確認知。
熱詞四:法規倒逼「草根食品」辣條產業健康提升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譚 斌
解讀內容:2019年3·15晚會曝光的辣條生產黑工廠,讓整個辣條行業背上了「垃圾食品」的罵名。2019年12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強調味麵製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經過反覆打磨最終出臺的《公告》中,明確統一「辣條」類食品分類,嚴格食品生產衛生規範。《公告》將通過倒逼產業提升的方式,助力辣條這一「草根食品」涅槃重生。
專家建議:辣條的出現,使水分含量更高、更有咀嚼感的麵筋類食品被消費者所喜愛。辣條具草根性、民族性及原創性,應予以適當扶持和引導。建議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儘快制定行業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行業加強科技創新、引領行業規範、淘汰落後產能,實現健康發展;對消費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與引導。
□本報記者 宿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