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權威專家進行了深入解讀。本版上期發布了四個熱詞的解讀,本期繼續刊發剩餘六個熱詞的解讀。
熱詞五:益生菌功效引熱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理事長、江南大學副校長 陳衛
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副主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 何國慶
解讀內容:近年,我國益生菌產業蓬勃發展,在引領食品工業健康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益生菌概念使用不當、核心菌株模糊不清、功能性質難以科學界定等諸多問題,致使益生菌的健康發展存在潛在隱患和風險。
專家建議:益生菌產業化應用需要經過科學嚴謹的流程驗證。在構建科學嚴謹的益生菌及其產品法規標準體系的同時,應鼓勵益生菌在食品工業中的多元化創新應用。同時加強公眾科普教育,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益生菌產品。比如益生菌對健康的作用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存在一種「萬能」的益生菌菌株可適用於所有體質。
熱詞六:自加熱食品遇發展瓶頸
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 路福平
解讀內容:近兩年來,以自熱火鍋為代表的自加熱食品市場保持了強勢、快速的增長勢頭,成為我國方便食品領域新的增長點。但操作時的安全隱患、標準的缺失等問題亟待破解,自加熱食品行業急需補齊短板,跨過「自加熱包」安全這道坎。
專家建議:應加大對「高效自熱,安全性好」的「自加熱包」的研究,通過研製高能效組方,開發新型的加熱裝置,提高安全性水平;積極完善相關標準,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消費者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範,安全享用方便美食。
熱詞七:特醫食品市場待規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任發政
解讀內容: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出現,不僅有效解決了一些特殊症狀病人的營養攝入問題,且未來發展空間廣闊。然而,2019年5月,一則「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潛入醫院商店」的消息引發媒體關注。固體飲料等普通食品在未取得特醫食品註冊資質的情況下,冒充特醫食品,屬於虛假宣傳。
專家建議:特醫食品市場有待規範發展,需要正本清源。這就需要嚴厲打擊虛假宣傳等不法行為,食品企業也應當按照註冊許可的範圍進行生產。對於消費者而言,特醫食品具有特殊性,並不適用於任何人,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不同,必須遵醫囑食用。另外,提升公眾對特醫食品的認知也很有必要。
熱詞八:網紅食品上演「紅與黑」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馬冠生
解讀內容:網紅食品已成為一種「新食尚」,但其頻發的安全問題也廣受關注。比如某網紅法國核桃油品牌檢出「塑化劑」、多款網紅奶茶樣品在抽檢中未能檢出蛋白質含量等。
專家建議:要完善監管機制,明確網售食品等非傳統食品經營行為的各方責任和監管方式。要強化食品企業產業鏈安全建設。網絡平臺也應承擔起篩選與監管的責任。消費者應不斷提高健康素養等,理性選購,不盲目「追紅」。
熱詞九:「食育」養成要從娃娃抓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孫寶國
解讀內容:食育是貫穿人一生的素質教育,也是一項科普活動,要從娃娃抓起。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規定:國家將食品安全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內容,普及食品安全科學常識和法律知識,提高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
專家建議:食育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立法是根本。食育需要科學、嚴謹,多方聯動、聚力推進,面向各年齡段開展,以興趣為導向。
熱詞十:「食品造假」魔高一丈,「鑑偽檢測」道高一丈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 吳永寧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陳穎
解讀內容: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2019年食品安全領域十大典型案例顯示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變化,即傳統食品汙染造成的危害事件比例減少,而食品造假(欺詐、非法添加)事件的比例有所增加,食品真實性問題需引起關注。
專家建議:亟待加大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實性技術難點,有效加強監管;同步加快食品真實性技術標準轉化力度,制定相應的方法標準;構建頂層設計的同時,加大科普宣傳力度。
□本報記者 宿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