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海鮮、毒蘑菇、酸湯子,2020食品安全10大熱點全在這兒!

2021-01-15 科技與生活視野

新冠兇猛,冷凍食品還能吃嗎?

誤食毒蘑菇還能「看小人」?這個段子可不好笑!

一碗「酸湯子」殺死9個人,木耳銀耳裡也能出現這種毒?

堅決反對餐桌浪費,是因為糧食不夠吃了?

「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對2020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點詞進行了深入解讀。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熱點看起來更勁爆了。

熱點一:春節防疫——嚴防反彈、控制食品汙染

解讀專家: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解讀: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疾病,不是食源性疾病。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冷凍食品等被汙染的物品可以傳染人,但這個機率很低。普通消費者不必害怕購買和製備肉類、海鮮等冷凍食品,處理食品時,消費者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素: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徹底煮熟、安全溫度下保存食物、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

熱點二: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

解讀專家: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解讀:

在幾千個蘑菇品種中,毒蘑菇有四五百種,其中40多種有劇毒。蘑菇中毒症狀有七種:胃腸中毒型、肝臟損害型、溶血型、神經精神型、腎衰竭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光過敏性皮炎型等,一般10分鐘就出現問題,最長6-12小時發病。一旦出現症狀,要立即催吐、馬上就醫。

生產經營者要做到不採集、不加工、不經營不認識的蘑菇,消費者不能心存僥倖採食野生蘑菇和購買不認識的蘑菇。

熱點三:米酵菌酸——「酸湯子」中毒的罪魁禍首

解讀專家:劉秀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

解讀: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產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湯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我國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有:穀類發酵製品、木耳或銀耳、發酵薯類製品等。值得注意的是,米酵菌酸對熱穩定,100度煮沸和高壓都不能破壞,且沒有特效解毒藥物。一旦懷疑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儘快催吐,以減少毒素吸收和降低死亡率。家庭和小作坊儘量不製作、出售酵米麵類食品。消費者選購銀耳、木耳等要通過正常渠道,發現異常要丟棄,當餐食用,不要常溫放置或冷藏過夜。

熱點四:免疫力——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首要健康需求

解讀專家:丁鋼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解讀:

後疫情時代,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食品必將迎來市場契機。提高免疫力是一個系統性工作,不能「臨時抱佛腳」。日常生活中要牢固樹立均衡營養的健康理念,儘量做到食物多樣、葷素搭配,谷豆混吃,蛋奶兼顧,果蔬充足,保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的合理搭配。此外還應注意保證充足睡眠,進行適量運動並保持放鬆的心理狀態。

熱點五:植物基食品——健康飲食的新潮流

解讀專家:郭順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江連洲,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解讀:

植物基食品是以植物為原料,加工形成與動物源食品具有相似特性的食品。從營養健康角度來看,能夠滿足人的胺基酸、蛋白質營養需求;從行業發展看,具有資源消耗低、來源豐富、環境友好的特點。大力發展植物基食品,是未來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但部分植物基食品尚面臨營養素密度較低,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B12、礦物質等問題,亟需開展營養設計和精準加工研究,以滿足人體健康的需要。

熱點六:糧食安全——喚醒危機意識,杜絕食物浪費

解讀專家: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解讀:

全球食物不足率有逐年增長的趨勢,糧食安全成為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糧食安全現狀良好,但仍應有憂患意識。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包括:部分糧食的進口依存度高;食物浪費現象嚴重。科技是保障糧食安全與減少食物浪費的重要手段。建議開展糧食儲藏、物流、加工等環節節糧減損的研究;發揮食品工業深加工優勢,實現對食品原料的高值化、全利用;樹立以節約糧食,愛惜食物為榮的新風尚。

熱點七:直播帶貨——堵住火熱營銷下的安全漏洞

解讀專家:馬冠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解讀:

網絡直播帶貨要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要明確相關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政府監管部門、電商平臺等環節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消費者要從規範和信譽度好的網購平臺選購產品,提前了解相關商品,審慎看待直播購物主播的承諾,不盲聽、不盲從、不貪圖低價。

熱點八: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下的難點與重點

解讀專家:李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

解讀:

新冠病毒可能對食品及其包裝造成汙染,因此對食品全產業鏈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衛生要求。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包裝可能成為遠距離跨境運輸攜帶並傳播新冠病毒的載體,因此疫情防控要著重加強關口前移,在強化源頭控制的同時,相關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做好「人」「物」同防。

熱點九:諾如病毒——導致食源性疾病的「慣犯」

解讀專家:陳穎,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鳳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

解讀:

諾如病毒是引發人類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諾如病毒雖然有很強的感染性且傳播途徑廣泛,但引發的感染屬於一種自限性疾病。專家建議:保持良好的衛生和飲食習慣是預防和控制諾如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發現疑似病例要及時上報,加強感染者的治療和管理;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

熱點十:食物過敏——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

解讀專家:吳永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陳紅兵,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院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解讀:

食物過敏是一個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避免攝入致敏物質是防治食物過敏的唯一有效途徑,實施食品致敏物質標籤制度是避免食物過敏的有效措施。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基於中國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確定過敏食物清單,通過多學科協同創新以應對我國人群食物過敏問題。消費者應增強對食品包裝上致敏物質標示認識,避開食用會導致自己過敏的相關食品。

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這也是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相關焦點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原標題: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關注 進口冷鏈食品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食品安全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數十位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熱點事件作了系統梳理和科學解讀。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上榜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 ...媒體溝通會之熱點二: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
    >2021年1月8日下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中國科技協會指導下,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大家都知道,影響食品安全主要有三個大的要素,其中微生物是最重要的,微生物裡其中的毒蘑菇也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子,目前各類食物中毒裡的微生物因素佔了50%以上。在食品微生物安全裡,其中毒蘑菇所造成的食物中毒,應該說造成死亡因素是最多的。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三:「酸湯子」事件敲警鐘 專家:慎重自製酵米麵類...
    ,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去年10月,黑龍江居民聚餐時食用「酸湯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慘劇為人們敲響了警鐘。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在解讀中表示,為避免該類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製作或儘量不製作、不出售酵米麵類食品,並正確購買和科學食用銀耳、木耳等相關食品。
  • 新年,別再踩這些食品安全的「雷」
    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是什麼?一直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是什麼?疫情防控下如何預防「帶毒」進口冷鏈食品、控制食品汙染……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進口冷鏈食品、植物基食品等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春節還能正常購買和製備冷凍食品嗎?權威專家給出科學解讀
    1月8日,在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指出,要正確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特點和傳播途徑,不必害怕購買和製備冷凍食品,包括冷凍海鮮、冷凍肉類。食物被新冠病毒汙染的概率極低,幾十萬份食品樣品中檢出核酸的陽性率僅有萬分之0.48。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二:提防毒蘑菇!專家:不採不吃陌生野生菌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酸湯子」中毒致多人死亡,海南發布食品安全預警提示
    近期,黑龍江省雞西家庭聚餐食用「酸湯子」致多人死亡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高度關注。雞西食物中毒事件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檢測後,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 避免「酸湯子」中毒發生,秋冬食品安全關注三點!食物中毒如何急救...
    關注「江幹審管」,獲取辦事所需材料 來源/ 杭州發布 資料/ 市衛健委、市疾控中心、人民網、中國新聞社 編輯/ 江幹審管 近日發生的「酸湯子」中毒事件,給我們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
  •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2020-09-03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酸湯子"會致中毒? 吃這些食物要注意
    黑龍江一家人聚餐吃酸湯子致多人死亡 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了為什麼「酸湯子」會引發米酵菌酸中毒?10月5日,黑龍江雞東縣一家9人在家中聚餐時疑似食物中毒,截至10月12日晚,已有8人死亡,1人還在ICU搶救。
  • 我國今年已近8000人吃毒蘑菇中毒 致74人死亡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導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導致74人死亡。11月25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在發布會上提醒消費者,千萬不要採食野生蘑菇。除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之外,近日,黑龍江雞西市發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湯子」(酵米麵食品)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後全部死亡,引發全國廣泛關注。李寧稱,中毒事件是食用了家庭自製的被米酵菌酸毒素汙染的酸湯子引起的。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一:疫情中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專家:注重清潔勤消毒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今年已有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 這幾類食物也要注意
    今天(25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據今年食物中毒監測數據,截至目前,今年有將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導致74人死亡,提醒消費者不採不食野生蘑菇。
  • 吃「酸湯子」8 人中毒死亡!「真兇」致死率高,沒有特效藥
    10月5日早上,王某一大家12人在一塊聚餐,家裡長輩9人都吃了自製的東北傳統美食——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到了中午,9位吃了「酸湯子」的長輩陸續身體不適,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被送往醫院。而3個年輕人因為不喜歡這種口味沒有吃,逃過一劫。  截至10月12日,8人搶救無效身亡,還有1名還在搶救中......
  • 雞西一家聚餐吃酸湯子致7死,黃麴黴毒素超標還是米酵菌酸中毒?
    據央視報導,雞西市委宣傳部的初步調查結果是,這9人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而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黃麴黴毒素超標引發食物中毒。不過,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網上目前對此事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多位食品安全專家發文稱根據酸湯子的特性推測,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
  • 我國今年近8000人誤食毒蘑菇中毒,74人死亡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冷鏈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關情況。近期,黑龍江發生的食用酸湯子的中毒事件造成9名中毒者死亡,多起採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也引發關注。冬季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 冷凍海鮮怎樣才能保安全?
    □記者楊璐文圖    前一段時間,全國多地在進口冷凍食品,尤其是冷凍海鮮食品貨櫃內壁和外包裝樣品上檢測出新冠病毒,公眾對此頗為關注。為什麼「中招」的總是冷凍海鮮?海鮮市場食品安全情況如何?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鄭州市的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海產品、畜禽類產品及速凍食品冷鏈物流批發交易市場——河南中原四季水產物流港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