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碗近日上了熱搜的「酸湯子」
悲劇發生在黑龍江省雞西市。
10月5日早上,王某一大家12人在一塊聚餐,家裡長輩9人都吃了自製的東北傳統美食——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到了中午,9位吃了「酸湯子」的長輩陸續身體不適,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被送往醫院。而3個年輕人因為不喜歡這種口味沒有吃,逃過一劫。
截至10月12日,8人搶救無效身亡,還有1名還在搶救中......
此前,經醫院化驗檢測,這家人當天食用的食物當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
根據黑龍江省衛健委食品處最新發布的消息——
雞西食物中毒事件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檢測後,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在酸湯子中最先檢出的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天然的強致癌物,很容易汙染玉米、花生、高粱、小麥、大米等,而且汙染之後很難去除。
但是你要說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道菜,多數人都死了,是因為黃麴黴毒素超標,可能性很小——
因為它雖然可以引起急性肝損傷,以及有強致癌性,但短時間內致死的風險並不高。
從這起慘劇來看,酸湯子中的黃麴黴毒素嚴重超標,說明原料玉米已經被黃麴黴嚴重汙染。
然而,黃麴黴並不是獨來獨往。被黃麴黴汙染,同時也可能被其他微生物所汙染,比如椰毒假單胞菌,它汙染食物後會產生劇毒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由椰毒假單胞菌所產生,是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發酵麵製品是這種細菌的高風險食物。「酸湯子」的製作過程中,會把玉米面在常溫下進行長時間的發酵。
如果玉米或者環境中存在椰毒假單胞菌,那麼就會有充分的時間長起來產生毒素。毒素一旦產生,冷凍和烹飪加熱都無法破壞。吃下後,通常快則30分鐘、慢也不到12小時就會發作,症狀輕的是腹部不適、噁心、嘔吐、頭暈、全身無力等,嚴重的是肝腫大、嘔血、血尿、驚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
除了發病急,還沒有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高達40%-100%。
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食品因潮溼、陰雨天氣,貯存不當變質,從而引發中毒。
容易被汙染而導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3類:薯類製品(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穀類發酵製品(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餈粑、醋涼粉、河粉、粿條、溼米粉等)變質木耳、銀耳。
黑龍江省衛健委食品處提醒,要預防酵米麵食物中毒,應該做到這幾點:不製售、不食用酵米麵、酸湯子等發酵面米食品;製備發酵面米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一旦發現粉紅、綠、黃綠、黑等各色黴斑,就不能食用,磨漿後要及時晾曬或烘乾成粉,貯藏要通風、防潮、防塵;禁止出售、食用變質銀耳,不要自行採食鮮銀耳;發生酵米麵中毒後,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並及時就醫,催吐、洗胃、清腸,對症治療。
在廣東,類似的中毒事件也頻頻出現,而且一出事都很「大鍋」。
2020年7月,揭陽,11人在一家腸粉店吃完粿條不久,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其中1人不幸死亡;2019年9月,深圳,40歲女子阿芬,吃了泡發過3天的木耳中毒昏迷,換了個肝;
2018年10月,河源,楊先生一家3口吃河粉中毒,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妻女搶救無效死亡......
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遠不止黃麴黴素和米酵菌酸這兩種毒素。
例如——自製葡萄酒可能產生帶有劇毒的甲醇;自製泡菜時如果發酵時間不夠長,未被分解的亞硝酸鹽也是一大威脅;自製的發酵豆製品中可能存在的肉毒桿菌,會在密封狀態下產生肉毒素,汙染嚴重時也會致人死亡。
因此,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在家嘗試自製發酵食物,如果沒有足夠經驗,極有可能使食材在製作過程中感染真菌和毒素。
自家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通風措施,最好也不要囤積糧食。
如果需要儲藏,也一定要注意防止食物變潮,以免產生黴菌和毒素。
01、久泡的木耳
木耳本身並沒有毒素,但如果它在水裡泡的時間過長,再加上天氣潮溼、周邊環境不乾淨(比如浸泡容器沒洗乾淨、留有食物殘渣),木耳本身攜帶的「椰毒假單胞菌」就會大量繁殖,分泌出劇毒的「米酵菌酸」。
中毒症狀類似於誤食毒蘑菇中毒,常引起急性肝、腎功能衰竭。
發泡木耳最好用熱開水,熱水會縮短發泡時間,減少木耳被細菌汙染的機會。
02、發芽的土豆
發芽或者表皮顏色變青的土豆中,含有龍葵鹼,食用後對腸胃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對中樞神經有麻痺作用,嚴重的還危及生命。
03、腐爛的生薑
腐爛的生薑會產生黃樟素,是一種致癌物質,可誘發肝癌、食道癌。
04、加熱後出現絮狀物的牛奶
牛奶中出現絮狀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
05、表面發黏的豆腐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變得黏黏的。
居家環境裡,有害雜菌多,有些會產生毒素附著在豆腐表面,用熱水衝洗液不能保證完全洗掉。
06、顏色變深、表面發黏、彈性變差、有異味的肉類
新鮮的肉表面有光澤,顏色均勻;外表微幹或溼潤,切面稍潮溼,用手摸有油質感,但不發黏;質地緊密且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凹陷後會立即復原;聞起來無異味;煮熟後肉湯透明,湯表面聚集大量油滴。
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說明肉質已經變質。
07、烤焦的魚、肉
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後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
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
變焦的魚、肉類食品,不僅含有大量雜環胺,同時還有苯並芘、丙烯醯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08、發黴發苦的瓜子、花生等
當發現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表面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時,應該丟棄。
黃麴黴素等致癌物可能已經在其中生長。
09「漏聽」「胖聽」的罐頭
當水果罐頭被微生物汙染,失去食用價值時,經常會產生「胖聽」現象,即罐頭的底和蓋的鐵皮中心部分凸起。
而密封失靈的「漏聽」罐頭,在運輸過程中空氣會進入,極易酸敗變質。
資料來源:黑龍江日報、「丁香醫生」「果殼」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