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已導致7人死亡。據通報,10月5日,雞東縣興農鎮居民王某某及親屬9人在其家中聚餐,食用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引發食物中毒,製作「酸湯子」所用食材已在冰箱裡冷凍一年。經公安機關對現場提取物檢測,未查出有毒物質,排除人為投毒可能。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8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
注意
廚房是一個藏滿各種美食的地方,是很多吃貨們的天地。但廚房裡還很可能藏有毒性非常強的物質,那就是黃麴黴毒素,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種成分,但了解得還不是很透徹。不要認為這種物質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就藏在廚房當中的食物裡。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經常藏在哪些地方?我們平時該如何避免黃麴黴素中毒?小編這就帶你去了解一下!
劃重點
01
什麼是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致癌物之一,其毒性相當於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1毫克黃麴黴素即可致癌,如果一次性攝入20毫克,甚至可以直接導致成年人死亡。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
它的毒性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其致癌特點是:致癌範圍廣,能誘發魚類、禽類,各種實驗動物、家畜及靈長類等多種動物的癌症,除主要誘發肝癌外,還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亦可導致出現畸胎。因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
劃重點
02
它經常藏在哪些地方?
1. 發黴的花生、玉米
黃麴黴素藏在發黴的,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裡,如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潮溼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菌。建議每次即買即吃,不要存貨,以免黴變。另外,黃麴黴菌以孢子形式傳播,食物容易牽連黴變。因此,一旦發現有一顆花生壞了,那麼一碗花生米,或者存放的一袋花生米都得扔掉。
2. 變質的米飯
變質的米飯最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建議吃多少做多少,不留剩飯菜。
3. 發苦的堅果
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時吐掉並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黴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經常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4. 劣質芝麻醬
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黴毒素。
5. 小作坊自榨油
有的花生外表正常,但內部已出現黃麴黴素,而小作坊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可能會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及存在黃麴黴毒素等問題。
劃重點
03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避免黃麴黴素中毒?
據《農民日報》指出,黃麴黴毒素的理化性質相當穩定,在人體內不能降解,只能沉積在肝細胞中。當黃麴黴菌毒素沉積量超過人體的耐受力,便會引起肝臟的損傷,甚至誘發肝癌。所以新華網建議,從接觸量的角度來看,要減少黴變糧油、堅果、調味劑的攝入。在購買食品時要儘量選擇小包裝,儘量不要放太久,存放糧油等食品時應保持低溫、通風、乾燥的存放環境。
END
來源 | CCTV生活圈
編輯丨管 磊
初審 | 楊柳崗
審核丨閆 蔚
原標題:《一家9口聚餐,8人中毒死亡,只因吃了這種麵條!》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