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花蓮縣豐濱鄉日前有民眾食物中毒,該食物中毒事件造成花蓮民眾1死5傷。2019年12月17日,花蓮縣衛生局人員稱,經過衛生局相關工作人員採樣鑑定,確認6人是因為誤食盤古蟾蜍而中毒。
花蓮豐濱鄉有6位民眾,本月初在一次家庭聚餐中,誤將「盤古蟾蜍」當作青蛙食用。這6位民眾在吃光聚餐中的盤古蟾蜍後1至4小時,陸續發生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痺等食物中毒症狀。
6位中毒民眾中其中1人,在中毒事件當日下午1時許,便出現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痺等中毒症狀,到院前不幸不治身亡。
參與聚餐的另外的5人,因為食用盤古蟾蜍的量不多,出現中毒症狀後,被送到醫院治療後,現在已經身體康復已無大礙,各自自行回家。
花蓮縣衛生局派出工作人員,至食物中毒患者聚餐處,採集中毒患者所食用的食材檢體,送島內「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
經過食品藥物管理署物種鑑定結果,確認中毒民眾所停用的食材為盤古蟾蜍,並檢出食材中含有致命蟾蜍毒色胺成分。
據花蓮縣豐濱鄉居民透露,事發當天,當事人一家五口人在家聚餐,有一個客人前來當事人家中一起參與聚餐。客人帶來自備食材要加菜。
當事人以為該客人帶來的食材是一般常吃的青蛙,便直接料理食用,沒想到會發生聚餐人員集體食物中毒。
花蓮縣衛生局長祥指出,臺常見的蟾蜍包括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蟾蜍毒素屬於一種強心配糖體,它主要通過耳後腺體分泌毒液。
蟾蜍毒液具心臟毒性,常存於卵、皮膚及腮腺,誤食會引發心律不整等症狀,食用過量可能會導致食用人死亡,需特別小心。
盤古蟾蜍多生長在臺灣地區的山區與靠近山區的丘陵地,是島內體型最大的無尾目動物,身長在5到20釐米之間,大多數約6到11釐米,體色依環境而異。
在臨床上,蟾蜍中毒致人死亡的並不多見,但要引起重視。蟾蜍中毒的臨床表現潛伏期為0.5至1小時,主要症狀為頭暈、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休克、胸悶、心悸等,嚴重的可能導致呼吸和循環衰竭。蟾毒如果誤入眼睛內,還可引起眼睛紅腫甚至失明。
蟾蜍中毒的預防措施:蟾酥的中毒死亡率很高,為防止意外中毒,儘量不吃可疑蛙肉。不要在野外捕捉、挑逗、玩耍甚至捕食蟾蜍。
蟾蜍是各種有害昆蟲的天敵,因此還是讓其自由自在地用自己的方式生存吧,人類不要去打攪和破壞蟾蜍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