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藺靜)這蟾蜍作為食用藥材,古來有之,可吃蟾蜍致人死亡卻並不常見。昨天中午,家住經天路的鐘女士和媳婦袁女士為了強身健體,共吃了一碗蟾蜍卵。不到20分鐘,二人便相繼出現噁心、乏力、嘔吐等症狀,後被送往醫院救治。
不幸的是,鍾女士因食用過多不治身亡,而只吃了一小口的袁女士僥倖逃過了鬼門關,目前仍躺在重症監護室裡留院觀察。
事發:煮熟的蟾蜍卵伴醬油 二人合吃了一碗
前日中午10點,鍾女士家廚房的灶臺上「咕嚕嚕」冒著熱氣,好像在煮著什麼東西。
「媽,做啥吃呢?」媳婦袁女士忍不住問到。「託人從山上抓了幾隻癩格寶,這玩意兒吃了對身體好!」鍾女士一邊將煮熟的蛤蟆肉舀到碗裡,一邊說「今天我們吃它的卵,聽說大補呢!」從未吃過蟾蜍卵的袁女士十分好奇,便吃了一勺。而婆婆鍾女士則將剩下的蟾蜍卵拌上醬油,一口氣全部吃完了。不僅如此,她還將煮蟾蜍的湯也喝個精光。
然而,僅過了15分鐘,鍾女士便直呼頭痛,接著吐出大灘黑色嘔吐物。一旁的袁女士趕緊扶著婆婆,可發現自己也是渾身乏力,頭暈目眩。最終,二人被及時趕來的家人雙雙送入了醫院。
醫生:蟾蜍有藥用價值 但不可隨意食用
「蟾蜍體內有蟾蜍毒,食用量不能超過2毫克!」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表示,蟾蜍毒是一種神經毒素,被使用後會抑制心肌導致呼吸衰竭,「當時鐘女士就是因為食用量過大搶救無效才死亡!」
據介紹,蟾蜍的確具有強心利尿、化淤散結、解毒、消腫止痛等功能,對治療肝癌、胰腺癌等有一定療效。然而,當蟾蜍皮下毒腺被割破時,毒素極易進入蟾蜍肌肉。此外,蟾蜍內臟也存在一定毒性。
「一般患者在進食後30-60分鐘內就會發生中毒症狀,主要表現就是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還會導致昏迷,循環衰竭而死亡」醫生稱,為了防止蟾蜍毒性過強傷人,現在臨床上一般將其做成中藥飲片來服用。如果用來煮湯,還會配上其他中藥材,如米仁、紅棗、白朮、茯苓等來降低毒性。
專家:不主張市民自己根據民間偏方保健
「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膚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種毒性物質,燒煮不能全部破壞或消除其毒性!」成都名中醫刁本恕稱,其實往往民間偏方最容易吃出問題,因為很多食材必須嚴格控制其用量,「如果蟾蜍不挖內臟,不分皮肉,將整隻煮湯吃,實在太危險了。」
刁本恕介紹,蟾蜍確實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入藥的主要是蟾酥和蟾衣。蟾酥是蟾蜍表皮耳後腺及皮膚腺的分泌物,白色乳狀液體。蟾衣是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但由於其具有一定毒性,中醫一般作外用,很少用於內服,因為每個病人身體體質不同,一旦不控制好用量很容易引起中毒!」
同時,他也為記者列舉了幾種有毒的民間偏方,如魚膽、斑蝥等都不可隨意食用,「即使市民想保健,也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