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導,花蓮豐濱鄉有6位民眾,本月初誤將「盤古蟾蜍」當作青蛙食用。吃光後1至4小時陸續發生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痺等症狀,其中1人送醫急救後不治。另外的5人因為食用的量不多,已康復回家。花蓮衛生局採集檢體檢驗2周後,今驗出有致命毒性蟾蜍毒色胺(Bufotenine)。衛生局提醒民眾,蟾蜍毒素屬於一種強心配醣體,具心臟毒性,常存於卵、皮膚及腮腺,誤食會引發心律不齊等症狀,過量恐致死,需特別小心。
盤古蟾蜍多生長在臺灣地區的山區與靠近山區的丘陵地,是島內體型最大的無尾目動物,身長在5到20釐米之間,大多數約6到11釐米,體色依環境而異。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臺灣常見的蟾蜍包括「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等。本月初有民眾將蟾蜍誤認為青蛙捕捉食用後,陸續發生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痺等症狀。其中1名民眾到院急救後不治,其餘5人經治療已康復出院。衛生局到民眾住處採集檢體,送島內食品藥物管理部門檢驗,物種鑑定結果確認為「盤古蟾蜍」。
朱家祥表示,一般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主要可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化學物質,以及天然毒物。盤古蟾蜍具有神經毒性獨立於4類之外,它主要通過耳後腺體分泌毒液。一隻蟾蜍的毒性不大,但若誤食多只會出現噁心、嘔吐並發四肢麻痺等症狀,過量會致死。他呼籲民眾,如不確認野生食材是否可食,勿自行採集食用,以避免憾事發生。
(編輯 施蒙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