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9口聚餐7人死亡,是黃麴黴素中毒?我們日常飲食哪些要小心?

2020-12-08 上遊新聞

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其間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後,目前已有7人經救治無效死亡,2人仍在搶救。

據調查,一家9人食用的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經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現場提取物檢測,未查出氰化物(劇毒類)、有機磷類(農藥類)、呋喃丹類(氨基甲酸酯類內吸性廣譜殺蟲劑)、安定類(催眠)、毒鼠強(鼠藥類)等有毒物質,排除人為投毒可能。

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

因黃麴黴素中毒的人體病例不多見

常見的是哺乳動物中毒的案例

黃麴黴素到底是啥,如此致命?

據文獻報導,黃麴黴素最早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英國一家農場的10萬隻火雞因食用黴變的穀物,相繼在幾個月內死亡,而後的研究證明,致死因素就是黃麴黴素。

1974年,印度兩個邦中200個村莊曾暴發黃麴黴毒素中毒性肝炎,自當年10月下旬開始,共延續了約兩個月,一共有397人發病,死亡106人。流行僅限於農村中以玉米為主食的部族,原因是該年玉米收穫時正值降雨,使玉米發生黴變,黃麴黴毒素含量高達每千克6.25-15.6毫克。

在我國,近年來因黃麴黴素中毒的人體病例不多見,常見的是哺乳動物出現黃麴黴素中毒的案例。

一篇發表在《中國畜牧獸醫文摘》上的文章顯示,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某羊場,2016年5月1日起羊開始發病,經場上獸醫人員醫治近10天無效。七星關區動物疫病控制中心5月14日前去診治時,調查發病羊有635隻,已經死亡100隻羊。

這些病羊出現食欲不振、磨牙、四肢無力、拉血便等症狀,病理解剖發現,病羊心耳出血、肝臟嚴重變形硬化腫大、表面有出血點、切面有鈣化點等。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動物疫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員調查飼料來源後發現,羊飼料是發黴的酒糟稻殼,由於大量堆積於露天場壩,有發熱黴變的跡象。取黴變飼料樣品送到實驗室檢測,分離出了黃麴黴菌,檢測出黃麴黴毒素。綜合分析確診為羊黃麴黴毒素中毒病。

2013年,重慶市銅梁縣平灘畜牧獸醫站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一規模養豬戶因改用新玉米餵豬,第一天就發現豬不喜歡吃飼料,認為是換了玉米的正常情況,可是過了兩天就發現豬群中有10多頭豬不進食,精神沉鬱,隨後的4到7天內病豬增至90多頭,且在各種階段的豬都有發病,有2隻妊娠母豬出現了流產,架子豬有4頭死亡。養豬戶自用了解熱鎮痛、抗生素和磺胺類等藥物治療均不見效。

解剖後發現,病死豬四肢內側、耳尖、尾根和腹部皮膚有紫色瘀斑;體表和各器官淋巴結水腫,充血出血;胃黏膜出血,有潰瘍病灶,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肝腫脹,膽囊縮小;脾臟邊緣有出血性梗死;腎變小、萎縮、腎小管擴張,腎臟腫脹;心內外膜有出血點。

實驗室培養出了黃麴黴菌,證明飼料中有毒素存在。同時又在鴨子身上做了對照實驗,吃了黴變飼料的一組鴨子48小時後開始發病,剖析可見膽管上皮增生、肝臟變性壞死,而對照組沒吃黴變飼料的鴨子,則不見發病。

杭州動物園做過實驗:

黃麴黴素對鴨子的肝臟損傷尤其大

玉米中黃麴黴素超過20μg/kg鴨就會得肝癌

2015年,杭州動物園曾用鴨子做過實驗,來探究黃麴黴素劑量對鴨子死亡率的影響。

我國養鴨戶數量較多,有時氣候不穩定,雨量增加,鴨飼料經常會出現黴變,產生黃麴黴素,很多農戶未經仔細觀察,把黴變的飼料投餵給鴨,造成鴨的黃麴黴素中毒。由於黃麴黴素中毒初期很難辨別,造成很多鴨診斷錯誤,治療錯誤,最終導致鴨大批量死亡。

杭州動物園實驗把144隻紹興鴨隨機分成4組,每組36隻。提供正常的飲食和飲水,購買7天後進行試驗。4組鴨分別投餵正常飼料、含有低劑量黃麴黴素的飼料、含有中劑量黃麴黴素的飼料以及含有高劑量黃麴黴素的飼料,自由飲水,隨時觀察鴨的臨床變化以及死亡率情況。

採食含高劑量黃麴黴素飼料的鴨初期死亡率即為27.5%,第5天死亡率為84.5%,第10天死亡率為100%,與其他組相比差異極顯著(P

杭州動物園的實驗結果表明:黃麴黴素通過影響鴨腸道上皮細胞的活性,進而影響其上皮細胞黏液的分泌,破壞其上皮細胞屏障功能,通過上皮細胞下方的血管到達全身,尤其是肝臟,嚴重影響肝臟細胞活性,造成肝細胞發生炎症,體溫升高,進而肝細胞水腫,肝細胞功能完全損壞,鴨發生死亡。一旦肝臟損傷,很容易被細菌病毒感染,發生繼發感染,造成鴨大面積的死亡。

文章表示,黃麴黴素攝入量越多,死亡率越高。玉米中黃麴黴素允許量為20μg/kg,超過會引起肝癌,進而造成急性中毒致死。

那麼,黃麴黴素中毒的症狀、危害和毒性是怎樣的?

臨床上有沒有死於黃麴黴素的病例?

快報記者向三位浙江感染病科專家和醫生求證。

杭州80歲大爺捨不得扔掉發綠的大米

送到醫院時人已經休克

「日常生活中,黴變的大米、玉米、花生等食物,容易導致黃麴黴素中毒。」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紅英說。

兩三年前,潘紅英主任曾接診過一位80歲的大爺。大爺是杭州人,一天中午吃了稀飯後,突然開始拉肚子,家人後來緊急把他送到醫院時,已出現休克症狀。當潘主任追溯病因時,老人家說,中午燒稀飯的米,拿出來的時候有點綠色,捨不得扔掉,於是洗了洗照常燒了吃。

因為家裡老伴沒有吃稀飯,只有大爺一人吃了發綠大米煮的稀飯,所以潘主任推斷,可能是黃麴黴素中毒。總體來說,黃麴黴素中毒的案例在臨床上不多見,至於黃麴黴素致死的案例,潘主任說目前還沒有遇到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肝病感染科翁珊珊醫生表示,自己所在的科室近年來還沒遇到過因黃麴黴素中毒致死的案例,這可能與現在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觀念加強有關,吃變質、黴變食物的人少了。

翁珊珊醫生分析,理論上黃麴黴素中毒的主要表現,除了噁心、嘔吐、腹瀉、發熱等典型消化道症狀外,還會引發小便赤黃、黃疸、肝區疼痛等肝細胞受損的症狀,進一步可能出現精神萎靡、消化道出血、肝腹水等,嚴重會引發多臟器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黃麴黴素毒性是砒霜的68倍

玉米和花生是汙染重災區

黃麴黴素(英文名aflatoxin, AFT)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是一種由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寄生麴黴(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集峰麴黴(Aspergillus nomius)通過聚酮方法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

已知黃麴黴素種類包括B1、B2、G1、G2、G2a、M1、M2、P1等十幾種。其中天然食物中常見的是黃麴黴素B1,它也是毒性最強的一種。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黃麴黴素B1毒性為氰化鉀毒性的10倍,相當於砒霜毒性的68倍,其致癌性是奶油黃的900倍,二甲基亞硝酸銨的75倍,苯並芘的4000倍。

黃麴黴素含量標準在30-50mg/kg為低毒,50-100mg/kg為中毒,100-1000mg/kg為高毒,1000mg/kg以上為極毒。

黃麴黴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相對溼度大於80%,溫度為24℃-30℃時最適宜繁殖。黃麴黴菌菌絲生長時會產生毒素,產生的孢子可擴散至空氣中傳播,而後會侵染合適的寄生體,產生黃麴黴素。當糧食未能及時曬乾或儲藏不當時往往容易被黃麴黴或寄生麴黴汙染而產生此類毒素。

所以,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被黃麴黴菌寄生過的糧食、油及其製品中,其中在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小麥、麵粉、棉籽中最為常見,在動物性食品如肝、鹹魚中及奶和奶製品中也比較常見。

據統計,在我國,玉米是黃麴黴素汙染最為嚴重的糧食品種之一,汙染率高達70.27%,汙染含量高達1098.36μg/kg;花生受黃麴黴素汙染也非常嚴重,檢出率為24.24%,最高含量437.09μg/kg。

黃麴黴毒素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當人體攝入量大時,可發生急性中毒,出現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當微量持續攝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長障礙,引起纖維性病變,致使纖維組織增生。

要命的是,黃麴黴素280℃以上的高溫才能殺滅,所以發黴的玉米、花生,就算用開水煮,也無法殺滅毒素。

台州60多歲大媽長期吃黴變玉米查出肝癌

醫生分析認為是大量黃麴黴素進入了體內

黃麴黴素是至今已知最強致癌物之一。早在1993年,黃麴黴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劃定為1類致癌物。

有研究認為,黃麴黴素含量在1mg/kg就可誘發癌症。1mg/kg是什麼概念?相當於1噸糧食中有1粒芝麻大的黃麴黴素,就能致癌。

知網上搜索,在一篇題為《黃麴黴素毒性效應機制的研究進展》的論文中,作者提出黃麴黴素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突變性、致畸性。黃麴黴素可引發動物肝臟、胃和腎臟等各器官的損傷和癌變,且黃麴黴素的致癌作用與致突變作用密切相關。

黃麴黴素被認為是肝癌的一大元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肝病感染科翁珊珊醫生說,簡單來講,黃麴黴素導致肝癌的原理就是毒素到達肝臟,在肝細胞中代謝,毒素及其肝臟代謝產物可引起DNA突變,導致癌變。

浙江省中山醫院腫瘤內科張衛平主任接診過一位60多歲肝癌病人,吃黴變的玉米吃出了癌症。這是一位來自台州農村的大媽,愛吃玉米,會把玉米串起來,掛在房簷下,想吃了隨時拿下來幾個燒燒。掛在室外,風吹雨打的,幹玉米難免會黴變,特別是江南黃梅天季節。可大媽又捨不得把黴變的玉米扔掉,就洗洗乾淨,繼續燒來吃。日常吃的大米,如果有點綠茵茵的黴斑,她也是洗乾淨了繼續煮著吃。

這樣的習慣堅持了幾十年,子女勸不好、管不住。直到五六年前,大媽肝上發現了一個七八釐米大的腫塊,肝癌都已發生骨轉移,屬於晚期。生活了兩三年後,大媽還是去世了。

這位大媽沒有B肝、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脂肪肝等其他致肝癌的因素。當時醫生分析認為,她就是長期吃黴變的糧食,導致長期大量黃麴黴素進入體內,引起了肝癌。

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紅英跟記者講了這樣一個病例,幾年前她曾遇到過一位60多歲的女病人,患者眉清目秀,不喝酒、不抽菸,沒有查出B肝病毒、C肝病毒、脂肪肝等,也沒有家族史,卻得了瀰漫性肝癌,而且到了無法手術的地步。

經過追問,潘紅英主任發現,患者喜歡吃醃製品,口味偏鹹,因此她推斷,可能是食品醃製過程中出現黴變情況,長年累月下來誘發了肝癌。確診肝癌後,患者覺得既然無法手術,便選擇放棄治療,過了兩三年,不幸去世。

除了肝癌,黃麴黴素也能誘發骨癌、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小腸癌等,還可出現畸胎等。

會不會是米酵菌酸中毒?

也有不少專家、網友在分析此次黑龍江一家7口中毒死亡事件時,提出了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

比如有資深食安科普段子手「鍾大廚在江湖」說: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單胞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中毒的並不少見,全國均有分布。中毒後主要是肝臟受損最典型,死亡率很高。它常見於變質銀耳、木耳,雲貴地區的吊漿粑,東北地區的酵米麵、臭米麵、酸湯子,近幾年東南省份出現好幾次自製米粉米線中毒等。(微信公眾號「飲食參考」)

米酵菌酸是一種會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它主要產生於發酵的玉米面製品,變質的鮮銀耳、木耳,臭米麵等食物中。另外,生活中糯米麵湯圓、馬鈴薯粉條、甘薯澱粉等都含有此菌。

米酵菌酸的病死率可高達40%以上。它燒不死,煮不滅,人體攝入後,會隨著血液流動,到達人體各個臟器,對各臟器造成損害。而且目前醫學上沒有特效藥。

快報曾經報導過好幾起因為吃了隔夜黑木耳導致米酵菌酸中毒死亡的例子。2018年,杭州7歲女孩因吃了浸泡了兩天兩夜的黑木耳中毒,導致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在ICU搶救了一個多星期,全身血液置換了4次,卻依然沒能被救回來。2019年,杭州40歲男子涼拌食用了泡發一晚的隔夜黑木耳後,也出現了米酵菌酸中毒。

至於黑龍江一家7口到底是不是米酵菌酸中毒,還有待於後續調查結果。

吃臭豆腐、醃製食品也要小心

黑龍江這一家7口吃的酸湯子,是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事實上,現在很多食品的加工製造,都會用到微生物發酵,使食物更易於消化或產生不同的口味。但這些年因此吃出問題的不在少數。

《光明日報》2016年報導過四川瀘州一家三口因食用自製的臭豆腐,結果肉毒桿菌中毒,危及生命。肉毒桿菌是一種致命病菌,它在繁殖過程中,會分泌出肉毒毒素,該毒素可抑制膽鹼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引起肌肉鬆弛麻痺,特別是呼吸肌麻痺等,進而導致死亡。臭豆腐等腐乳製品是豆腐的發酵製品,發酵靠細菌作用使豆腐的蛋白質分解。專家推斷,雖然食用自製臭豆腐中毒是偶然事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製作過程中,食材受到了汙染。

浙江人喜歡吃醃製食品,比如鹹菜、黴莧菜梗、醃肉等,這類食物很容易引起亞硝酸鹽中毒。在醃製食物的過程中,一般在醃製5-8天的時候,食物中的亞硝酸鹽會達到高峰,這個時候如果吃了,很容易引起亞硝酸鹽中毒。而等到醃製15-20天後,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反而會減少。如果在沒醃製熟透的情況下吃了醃製食物,很可能會引起急性亞硝酸鹽中毒。

另外,蔬菜、肉類等食物放久了,亞硝酸鹽含量也會升高。亞硝酸鹽中毒後,人體會出現缺氧症狀,如頭暈、胸悶、噁心,嘴唇、指甲、皮膚顏色發紫等,嚴重的可能影響臟器功能,出現昏迷、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甚至威脅生命。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一家9口聚餐,8人中毒死亡,只因吃了這種麵條!
    一家9口聚餐,8人中毒死亡,只因吃了這種麵條!據通報,10月5日,雞東縣興農鎮居民王某某及親屬9人在其家中聚餐,食用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引發食物中毒,製作「酸湯子」所用食材已在冰箱裡冷凍一年。經公安機關對現場提取物檢測,未查出有毒物質,排除人為投毒可能。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8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
  • 一家9口聚餐,7人死亡!黃麴黴素中毒需警惕
    據雞西市委宣傳部消息,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其間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 調查得知,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
  • 黑龍江9人聚餐7人死亡,2人還在搶救,看黃麴黴素中毒危害巨大
    據新聞報導,黑龍江9人家中聚餐,吃了自家製作的酸湯子導致中毒,7人因搶救無效死亡,2人還在搶救中。也許對於我們南方人來說不知道酸湯子是什麼,就當它是玉米經過水磨後發酵製成的麵條吧。這個麵條在冰箱中冷凍了一年了。
  • 一家9口聚餐 7人身亡!緊急提醒:這種東西毒性極強,可能你家也有……
    誰知飯後突然出現食物中毒現象,截至目前,共有7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2人仍在搶救中。 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相關部門提示:受黃麴黴菌汙染的糧食及食品不能食用。
  • 「酸湯子」中毒事件引關注 背鍋的黃麴黴素到底是啥
    關於黃麴黴素的知識點都在這兒  本報記者 馬愛平  10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微信公眾號「健康中國」發布消息稱,10月5日黑龍江省雞東縣發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湯子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後全部死亡。現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汙染的酸湯子。
  • 雞西一家聚餐吃酸湯子致7死,黃麴黴毒素超標還是米酵菌酸中毒?
    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一家庭9人在十一長假期間聚餐後出現中毒症狀,目前已致7人死亡。據央視報導,雞西市委宣傳部的初步調查結果是,這9人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而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黃麴黴毒素超標引發食物中毒。
  • 一碗麵撂倒全家9口人!這種毒素福建人也要格外小心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家9口在家聚餐後出現食物中毒,送醫治療後,9人中有7人經救治無效死亡,而一個身重70公斤的正常人,只需要攝入20毫克黃麴黴素就會死亡。黃麴黴菌喜歡在潮溼的環境中生長,故在長江以南因黃麴黴毒素誘發肝癌的情況較為多見。它比較喜歡在糧食及其製品中生長,其中花生和玉米中最為常見。
  • 藏在廚房中的致癌物:黃麴黴素!
    本文專家:韓莉君,華東理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後曾有新聞報導,一位女士被檢查出患有癌症後,一家四口全都相繼患癌去世。
  • 雞西酸湯子中毒已致 9 人死亡,系米酵菌酸引起,米酵菌酸是什麼...
    雞西酸湯子中毒已致 9 人死亡,系米酵菌酸引起,米酵菌酸是什麼?哪些食物需要謹慎食用?一想到冰箱儲存已久的食物原料,再加上患者反應嚴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黃麴黴毒素。確實,黃麴黴毒素需要小心。它是黃麴黴產生的一類致癌物,主要會引起肝癌。它經常出現在發黴的堅果和穀物中,比如發黴或有苦味的花生、玉米,以及發黴的砧板、筷子。
  • 黃麴黴素比砒霜毒68倍 如何去除黃麴黴素?
    原標題:黃麴黴素比砒霜毒68倍 如何去除黃麴黴素?   有一種物質在廚房裡非常常見,而且它的毒性可以說是砒霜的68倍,它就是黃麴黴素。究竟黃麴黴素存在哪些食物裡?又該如何去除黃麴黴素?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
  • 【震驚】「酸湯子」事件致9人死亡!趕緊丟!這些食物有劇毒!
    2020年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在家中聚餐,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後,出現食物中毒,至昨日(10月19日)已導致9名中毒者死亡。
  • 雞西家庭聚餐中毒致死原因有變:為米酵菌酸引發,非黃麴黴毒素
    新京報訊(記者 劉歡)黑龍江雞西市雞東縣一家庭聚餐中毒已致8人死亡,其初判黃麴黴毒素的中毒致死原因被多位專家質疑而在網上引起爭議。10月12日晚,黑龍江衛健委在官方微信發布預防食物中毒文章時,表示該事件初步定性是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高濃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 一家人聚餐中毒,已致8人死亡!「真兇」找到了……
    權威發布開平廣播電視臺新聞報料 | 宣傳推廣 | 活動策劃黑龍江雞西9人聚餐,因食用變質食物致集體中毒事件,最新消息傳來,目前死亡人數已升至8人,目前還有一人正在搶救之中。據了解,10月5日早上,該家庭成員親屬共12人參加了聚餐,家裡長輩9人全部食用了酸湯子,3個年輕人因不喜歡這種口味沒有食用。
  • 什麼是黃麴黴素?4樣常見的物品,一旦黴變趕緊扔掉吧
    但是今天小編想要說的是,不知道你在日常飲食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食物中黃麴黴素的含量,像黃麴黴素和胡蘿蔔素的各種含量,幾乎是很少有人關注的,但其實這些東西比脂肪什麼的更為重要,而且獲取他們相對來說還比較困難。什麼是黃麴黴素?
  • 黃麴黴素是最強的生物致癌劑,這幾種食物中就有,別捨不得扔
    B:有些花生外表正常,裡面發黴了,吃到口裡發苦。應該算是吃過吧。 C:沒吃過。我爸媽在食物保存上相當有嚴謹,只要稍微有些壞了,立馬扔掉。聽說吃發黴的食物會致癌…… 雖然平時在飲食上很注意,但或多或少會有「失誤」的時候。
  • 為何吃麵條都中毒,大自然的天然毒您知道嗎
    新聞背景 【在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王某在跟親屬聚餐時發生意外,當時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期間他們食用了已經在冰箱冷凍一年的自製酸湯子,酸湯子就是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像粗麵條一樣的主食。
  • 致癌物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哪些東西中?如何防止黃麴黴素中毒?
    我國每年約增70萬肝病患者,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因肝病離世,而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肝病重在預防,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避開接觸一些傷肝的物質。有幾種常見的傷肝物質,不僅傷肝,還會致癌,並且這幾種東西,家家戶戶的廚房中可能都有,要儘早處理。
  • 家中哪些地方會有「黃麴黴素」?一旦接觸,小心致癌,要按時清理
    發生率高、死亡率高都是不爭的事實,更多的時候,需要大家提前了解致癌物,例如黃麴黴素,就是很多人憂心忡忡的有害物質,而這樣的毒害身體物質,存在家中很多地方,一起來看看吧,家裡哪裡地方會有這樣的有毒物質?筷子上出現了黴斑,是很多人家庭會出現的,或許對於這樣的筷子,很多人依然使用,事實上,筷子上的黴斑、黑點,就是黃麴黴素,就算吃完飯後,洗得再乾淨,黴斑是不能洗淨的,隨著人們飲食,會進入口腔,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尤其是對肝的影響,往往是不知不覺的。針對筷子,建議大家三個月換一次,不要覺得浪費,更換及時,真的很有必要。
  • 9人吃它8人亡,雞西酸湯子2種「奪命毒」,藏在你常吃的食物裡
    8人救治無效死亡。 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表示黃麴黴素雖然毒性很強,但急性中毒情況卻不多,而且成人死亡率也沒有這麼高。 在2020年一篇探討黃麴黴素的綜述中就提到:成人通常對黃麴黴毒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由於急性中毒而死亡的報導案例,通常是兒童。
  • 黃麴黴素到底有多毒?正常人攝入20毫克就會死亡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慶珊介紹,黃麴黴素含量在30-50微克/千克為低毒,50-100微克/千克為中毒,100-1000微克/千克為高毒,1000微克/千克以上為極毒。  人攝入量大時,可發生急性中毒,出現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