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期期間,
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家9口
在家聚餐後出現食物中毒,
送醫治療後,
9人中有7人經救治無效死亡,
還有2人仍在搶救。
而誘發這場悲劇的原因,
竟是因為這家人食用了冷凍一年的自製酸湯子
(一種玉米面製品),
後經醫生檢測,
確認該食物黃麴黴素嚴重超標。
說起黃麴黴素,它一直都很臭名昭彰。它有非常強的致癌性,被世衛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
日常生活中如果少量多次攝入黃麴黴素,最大的危害是會誘發肝癌、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全身各種臟器癌症。此外還會導致肝硬化、肝損傷、生長遲緩等疾病。
除了能致癌,黃麴黴素的毒性也足以令人瞠目。它的毒性不僅相當於砒霜的68倍,還比人們熟知的劇毒藥氰化鉀強10倍。
有數據顯示,黃麴黴素的含量在1mg/kg 時就可誘發癌症,這個含量相當於1噸糧食中有 1 粒芝麻大的黃麴黴素。而一個身重70公斤的正常人,只需要攝入20毫克黃麴黴素就會死亡。
黃麴黴菌喜歡在潮溼的環境中生長,故在長江以南因黃麴黴毒素誘發肝癌的情況較為多見。
它比較喜歡在糧食及其製品中生長,其中花生和玉米中最為常見。
「我省流調顯示,福州、廈門、漳州地區的肝癌患者較多,這與這些地區氣候較潮溼,且喜食土法榨的花生油有關聯。」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註冊營養師林文庭教授說。
據林文庭介紹,正規廠家在榨油過程中經脫酸處理,可破壞、去除花生中的黃麴黴素,並且脫酸處理後,花生油的穩定性會更好。出廠前,花生油還會經過嚴格檢驗,確保其安全性。
而小作坊現榨的花生油沒有脫酸環節,如果榨油的花生已經黴變,那麼花生油中的黃麴黴素就無法去除。即便有民眾在榨油前會挑揀花生,也很難保證能去除徹底。這種加工後的產品中含的黃麴黴素可比發黴花生難識別多了。
「在福建,最容易攝入黃麴黴素的可能就是黴變的花生,因此選購花生油還是建議大家選擇正規廠家生產且檢驗合格的食用油。」林文庭說。
此外,花生即便被曬乾,在潮溼陰雨條件下儲存半個月,也容易長黴,或出現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因此在儲存花生時一定要注意防潮。
除了黴變的花生、自榨的花生油中含有黃麴黴素外,生活中還可能滋生黃麴黴素情況包括:
1、變質、吃到嘴裡有苦味的堅果。此類堅果中可能含有多種黴菌,也不排除含有黃麴黴素的可能。如果吃到嘴的堅果有異味,一定要吐掉並漱口。
2、在潮溼條件下儲存的玉米、大米、大豆、小麥、棉籽油等糧油製品也可能躲藏著黃麴黴素。可怕的是黃麴黴素以孢子形式傳播,在肉眼可見幾處黴斑的情況下,可能已經牽連周圍一大片食物被汙染。
3、筷子如果清洗不淨,且長期筷子都放在潮溼的筷子簍中,也有滋生黃麴黴菌的風險,日常要注意筷子的清洗和通風。
4、平時清洗不乾淨、有開裂,甚至導致長黴的砧板上也可能有黃麴黴菌。平時要注意清洗砧板,如果有開裂,最好更換一塊。
發現食物長黴,不少人都捨不得全部丟棄,往往認為洗一洗、曬一曬,或者高溫煮一煮,就能殺滅黃麴黴素。其實,這樣的做法對於頑強的黃麴黴素來說,根本無濟於事。
黃麴黴素不易溶於水,卻可耐280℃高溫,而且對紫外線有抵抗力。所以一般的水洗、太陽曬、烹調難以完全去除黃麴黴素。
要想遠離黃麴黴素,只能從源頭上減少黃麴黴素的產生,這就需要科學地儲存食物,避免囤積食物,一旦發現食物表面出現黴斑,要及時丟棄。
轉發告訴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