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麴黴素比砒霜毒68倍 如何去除黃麴黴素?
有一種物質在廚房裡非常常見,而且它的毒性可以說是砒霜的68倍,它就是黃麴黴素。究竟黃麴黴素存在哪些食物裡?又該如何去除黃麴黴素?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
黃麴黴素比砒霜毒68倍
你知道嗎,有一種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1類致癌物;它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它是目前發現的穩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一旦形成,很難去除;更有甚者,它與肝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它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AFT),是由產毒的黃麴黴菌與寄生麴黴菌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它是一種有強烈生物毒性的化學物質,包括很多類型,其中致癌性最強的就是B1型。亞洲和非洲的疾病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表明,食物中黃麴黴毒素與肝細胞癌變 (Liver Cell Cancer,LCC) 呈正相關性。長期食用會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黃麴黴素廣泛存在於土壤當中,菌絲生長時產生毒素,孢子可擴散至空氣中傳播,在合適的條件下侵染合適的寄生體,產生黃麴黴毒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會接觸到黃麴黴素呢?
研究發現,黃麴黴素在天然食物中最常見於穀物、豆類以及堅果類食物中。比如最常見有玉米、花生,綠豆,大米等,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在潮溼,悶熱的環境中容易產生黴變。長期食用黴變的食物就可能導致肝癌形成。
另外在糧油製品中,比如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如果原料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使用了黴變的玉米,花生,菜籽等,也可能導致黃麴黴素感染。
如何去除黃麴黴素?
一般烹調加工溫度,不能將黃麴黴素破壞,因為黃麴黴素裂解溫度為280℃。只有達到280℃的時候,才能滅活。連消毒碗櫃都不行,黃麴黴素對紫外線有抵抗力。究竟怎樣才能讓黃麴黴素遠離我們的生活?
食用油放鹽
做菜之前的一個小動作,就能幫消除一定量的黃麴黴素。如果我們在花生油等食用油,倒入鍋裡加熱後,並放入少量食鹽,攪拌10-20秒,這樣基本上就能消除大部分食用油裡的黃麴黴素。強鹼能破壞黃麴黴毒素,食鹽對黃麴黴素的中和、降解,大概能消除95%的黃麴黴素。
未加工食物保持乾燥
未加工食物,如花生、大米、玉米等,收穫後要置於通風、乾燥處晾曬,保證水分蒸至12%左右,同時配合化學燻蒸和脫黴劑的使用,就能有效防止發黴腐敗。一旦出現黴變,應立即將黴粒剔除,防止蔓延,再燻蒸一次即可。
牛奶及其製品高溫煮沸
奶牛的飼料主要是玉米 、小麥和穀物配合而成,如果飼料毒素超標,牛奶中也會含有毒素,人喝了有毒素的牛奶及其製品就會中毒,尤其是嬰幼兒更危險,因此,選擇奶製品一定要慎重。
儘量選擇有口碑的正規廠家的產品,如果訂購了鮮奶,最好高溫煮沸一段時間,可破壞部分毒素。
食物的存放不宜過久
針對易含有黃麴黴毒素的食品的存放也很關鍵,存放不當很容易增加毒素的含量,存放得當可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比如,像花生、大米等要置於通風、陰涼乾燥處,切記淋雨和返潮,最好不要囤積過多,現用現買。
提醒:如果你誤食發黴食物也不要過於擔心,毒素累積需要一定過程,多吃綠葉蔬菜,可以讓我們平時不小心吃下去的黃麴黴素失效一部分,因為葉綠素能夠阻止黃麴黴素吸收,預防肝癌。
(責編:曾璐、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