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媒體對黃麴黴素的科普宣傳不少,但很多人對它仍存在種種誤解,一些網絡上流傳甚廣的黃麴黴素「常識」其實都是錯的。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這些錯誤的「常識」。
黴變花生一定有黃麴黴素?錯。黴變花生不能吃,但未必有黃麴黴素。舉個例子,如果花生是因為被汙染上根黴而產生黴變的,那就沒有黃麴黴素。
沒有黴變的花生就不含黃麴黴素?錯。花生是否受到黃麴黴汙染,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必須通過檢測。
被黃麴黴汙染的花生肯定有黃麴黴素?錯。黃麴黴是否能產生毒素,要看它有沒有產毒的基因。食品工業中也需使用黃麴黴,只要不產毒就可以用。
那麼,汙染的不是黃麴黴,是不是就不會產生黃麴黴素?居然又錯了。除了黃麴黴,寄生麴黴也能產生黃麴黴素。
總結起來就是,發黴的花生不一定有黃麴黴素,沒發黴的花生也不一定沒有黃麴黴素。
地溝油中含黃麴黴素?錯。黃麴黴素主要產生在田間和儲存環節,地溝油裡的黃麴黴素幾乎都是人們「腦補」的。
驗鈔機可以檢測黃麴黴素?錯。黃麴黴素可以被激發出螢光,很多檢測方法的確是基於這一點。不過一般食品中的黃麴黴素含量極低,不可能被驗鈔機「看」出來。
普洱茶含較多黃麴黴素?不準確。普洱是靠微生物發酵得到的,這些微生物菌群會排斥黃麴黴,因此一般不會有黃麴黴素,只有少數劣質普洱可能含有少量黃麴黴素。
腐乳、豆豉、豆瓣醬容易被黃麴黴汙染?不準確。在製作這些食物的過程中,生產者確實利用了黴變,不過產生黴變的並不是黃麴黴,這點和普洱茶類似。雖然不排除這些食物有被汙染的可能,但總體上來講可能性不大。
大米發黃是長了黃麴黴?不能一概而論。大米發黃,更可能的原因是陳化,也就是放久了。陳化會導致營養價值下降,但不一定產生黃麴黴素。
黃麴黴南方才有?錯。南方溫暖潮溼,確實更適合黃麴黴。不過北方並非淨土,尤其是華北地區,溫度並不低,也是黃麴黴常見的區域。東北、西北相對好一些。
筷子、案板幾個月不換就會長黃麴黴?錯。你以為黃麴黴是「吃素」的?看一下黃麴黴產毒的條件吧,它需要潮溼的環境、豐富的營養,還要攜帶「產毒基因」。為什麼黃麴黴最「喜歡」花生、大米、玉米之類的食物?就是因為它們有營養。這個條件,一般的筷子和案板都不具備,所以,上面長黴是有可能的,產生黃麴黴素,有點異想天開。
雖說不必太擔心黃麴黴素,但為了家人健康,我們在使用筷子和案板的過程中,最好注意這樣幾點:第一,筷子洗完別急著放進筷子盒,稍瀝一下水;第二,筷子盒裡不要放太多餐具,多餘的晾乾後收進櫥櫃;第三,定期清理筷子盒,底部容易長黴;第四,案板儘量做到生熟分開,如果用一塊案板的,不要用正反面來區分生熟,應該用先後次序區分;第五,案板用完,及時清洗乾淨,不留食物殘渣;第六,案板洗完可懸掛或立起來,不要貼牆放置或平放在檯面上;第七,次日或下一頓飯使用案板前,最好再次用流水清洗下。(鍾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