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我國發生多起自採劇毒黃蓋鵝膏中毒事件,鵝膏菌引起的中毒是最常見的毒蕈中毒,黃蓋鵝膏及其白色變種常見於每年夏秋季節,是我國的劇毒鵝膏之一,誤食後可引起嚴重的中毒事故甚至導致人員死亡。
夏秋季節正值蘑菇生長季節,由於蘑菇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並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深受人們喜愛,但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態相似,辨別困難,從而誤食造成中毒的屢見不鮮,甚至有死亡病例,給社會和群眾造成了嚴重危害和損失。
毒蘑菇又稱毒蕈,屬於真菌,我國蘑菇種類可達幾千種,其中,有毒蘑菇達幾百種。毒蘑菇危害嚴重,病人病死率高,蘑菇中毒常發生在夏秋季多雨季節,常由於缺乏專業知識,誤採、誤食而引起中毒,多為散發,並呈現家庭聚集性。
根據蘑菇中毒症狀可分為: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腎損害型,光過敏性皮炎型等幾型。其中肝腎損害型病人症狀最重,病死率最高。
我省最常見的兩種病死率很高的菌類
黃蓋鵝膏
主要引起急性肝損害,病死率較高。
肉褐鱗環柄菇
主要引起急性肝損害,病死率較高。
毒蘑菇中毒後,沒有特效療法,病死率高,預防尤其重要,引起中毒主要原因是誤採、誤服和烹調方法不當所致。
預防毒蘑菇中毒應抓住以下幾點!
加強宣傳
應在野生蘑菇類大量生長季節和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毒蘑菇掛圖、預防及搶救治療資料、常見的標本樣品。加強野生蘑菇的收購、銷售檢驗管理工作,嚴防毒蘑菇混購、混銷。
熟識毒蘑菇的形態,並不能防止誤採、誤食
有人說:「熟識毒蘑菇的形態,就能防止誤採、誤食」,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全面。凡有菌環、菌託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食用,雖然這一大類野生蘑菇包括一些可食蘑菇,但其毒蘑菇形態與可食蘑菇相似,很難辨別,易誤食。對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千萬不要採集食用,為了自身的健康,最好不採不吃野蘑菇,食入幹毒蘑菇也可導致中毒。
民間流傳方法並不完全可靠
民間流傳很多毒蘑菇的辨別方法,如與大蒜、燈芯、銀器共煮,能使之變黑;蟲子能吃的或能生蛆的無毒;樣子不好看的或破損不變色的可食用等等。經調查與試驗證實這些方法均不夠完善可靠。
一旦發生毒蘑菇中毒時要妥善處理,應儘早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在催吐後應儘快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來源:河北疾控
原標題:《【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