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佳節在即,如何才能玩得開心、吃得放心?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提醒消費者,在食用黑木耳、溼米粉、野生蘑菇、珊瑚魚、五指毛桃、河豚等高風險食品時需警惕食物中毒的風險。一旦出現噁心、腹痛、腹瀉、發熱等不適反應時,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儘快就近就醫,並保留可疑食物樣本。
1.警惕黑木耳、銀耳和溼米粉等米酵菌酸中毒
近日廣東天氣潮溼多雨,氣溫持續在25℃以上,泡發的黑木耳、銀耳,河粉、腸粉(卷粉)、陳村粉、粿條、米線(米粉)、瀨粉等溼米粉,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餈粑、醋涼粉等穀類發酵製品以及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薯類製品,存放時間過長,容易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進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會損害人的肝、腦、腎等器官,導致食物中毒。
消費者要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要注意選擇正規渠道購買上述食品。在選購河粉、米粉(線)尤其是散裝稱重的溼河粉、米粉(線)時,要確認產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在選購木耳、銀耳或其他穀類發酵製品、薯類製品時,要選取具備正規資質的食品經營者進行購買,同時要注意銷售環境的衛生狀況,選購有生產許可的正規產品,並注意產品標籤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和儲存條件。餐飲服務經營者及單位食堂在購進上述食品時,還應進一步做好進貨查驗及索證索票工作,確保來源可溯。另一方面,要注意貯存時間並及時食用。應儲存在陰涼、通風乾燥處,儘可能冷藏儲存。溼米粉、米粉(線)等穀類發酵製品應在購買當天、木耳或銀耳應在泡發當天食用完。不要採食鮮銀耳或鮮木耳,特別是已變質的鮮銀耳或鮮木耳。
2.警惕食用野生蘑菇引起中毒
近日廣東持續降雨,在潮溼環境下野生蘑菇遍地可見。野生蘑菇難以分辨有毒或無毒,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毒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為避免誤食有毒野生蘑菇,要謹記:1.不採摘。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對於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由於鑑別毒蘑菇並不容易,不要輕易採摘不認識的蘑菇。2.慎購買。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3.莫貪食。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特別是各類餐飲單位等食品經營者要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渠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帳,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各類單位食堂,尤其是學校食堂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作為食品原料。
3.警惕珊瑚魚(海魚)雪卡毒素中毒
新鮮海鮮大量上市,海鮮也成為廣大消費者特別是沿海居民在節假日聚餐的優選食材,然而,食用海魚要特別警惕雪卡毒素中毒。雪卡毒素(又名西加毒素)是一種脂溶性高醚類物質,毒性非常強,比河豚毒素強100倍,無色無味,不溶於水,耐熱,不易被胃酸破壞,主要存在於珊瑚魚的內臟、肌肉中,尤以內臟的含量為高。雪卡毒素非魚類本身固有,對魚類自身沒有危險,屬獲得性毒素,毒素會慢慢積聚,魚體越大,含有的毒素也越多。蘇眉、東星斑、西星斑、老鼠斑、青斑、杉斑、芝麻斑、老虎斑、龍躉、紅斑、紅曹等11個種類,均為易感染雪卡毒素的魚種,都曾發生過雪卡毒素中毒事件。
雪卡毒素中毒最顯著的特徵是「乾冰的感覺」和熱感顛倒,即當觸摸熱的東西會感覺冷,把手放入水中會有觸電或摸乾冰的感覺,並有消化系統症狀、心血管系統症狀和神經系統症狀等。因此,食用海魚尤其珊瑚魚,要注意:1.儘量避免在3—4月(繁殖期)購買和進食珊瑚魚;2.避免進食1.5kg重以上的珊瑚礁魚,而且勿吃魚的內臟、魚頭、魚皮,尤其是卵巢;3.已經出現雪卡毒素中毒的人在3—6個月內應避免再次食用海魚。
4.警惕五指毛桃等中草藥混入鉤吻引起中毒
五指毛桃是我省居民常用於煲湯的中草藥,具有去暑、化溼的作用。然而因其根莖的形狀與劇毒的鉤吻相似,容易誤採、混淆。故在學校食堂是作為高風險食品進行管控,禁止食用。
網絡圖片。
鉤吻(斷腸草、大茶藥)全株有劇毒,誤食者輕則呼吸困難,重則致命,常見於村旁、路邊、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呈藤狀爬行生長,埋於泥土的根系發達,常與周邊其他植物根系纏繞共生。對素來有用藥材泡酒或煲湯飲用習慣的廣東居民來說,可能因誤挖鉤吻根系或混入鉤吻根系的樹根而引起中毒,且類似案例不時發生。因此,切記不要自行採食不明野生植物,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材;在自製藥酒和利用中藥材煲湯前,一定要從正規渠道購買,以確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5.警惕未煮熟四季豆引起中毒
四季豆是菜豆的別名,也稱為架豆、芸豆、芸扁豆。食用未烹熟煮透的四季豆會引發食物中毒,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四季豆中的皂素會強烈刺激消化道,且豆中的凝血素具有凝血作用,此外還含有亞硝酸鹽和胰蛋白酶,可刺激人體的腸胃,使人中毒,並出現胃腸炎症狀。
預防四季豆中毒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把四季豆烹熟煮透即可。此外,要注意不買、不吃老四季豆,還要把四季豆兩頭和豆筋摘掉,因為這些部位含毒素較多。烹煮時要使四季豆外觀失去原有的生綠色,吃起來沒有豆腥味,確保熟透就不會引發中毒。
6.警惕食用鮮黃花菜引起中毒
鮮黃花菜中含有一種秋水仙鹼,也被稱作秋水仙素的毒素,這種物質本身並無毒性,但當它進入人體被氧化後,會迅速生成二秋水仙鹼,對人體的胃腸道和呼吸系統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能使人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中毒症狀。秋水仙鹼對人體的致死量是8到65毫克,即吃鮮黃花菜100克就可以中毒。
秋水仙鹼成份在高溫60℃下就可以化解,因此,食用鮮黃花菜需先用開水焯過後才可食用,但是一餐也不能多吃。建議食用黃花菜乾製品,因其在生產製作過程中已消除有毒成分。
7.警惕食用河豚魚引起中毒
河豚魚,因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後易中毒而導致神經麻痺,進而發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危及生命。目前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
為避免食用河豚魚中毒,建議不購買、不自行捕撈和食用野生河豚魚,不購買、不食用未經國家審批的企業加工的河豚整魚。
【記者】王佳欣
【通訊員】粵市監
【作者】 王佳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