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久泡有毒?這些食品安全熱點的真相你都知道嗎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咖啡致癌嗎?豬肉還能放心吃嗎?益生菌到底有沒有用?2019年1月3日星期四,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準時召開,食品圈的大咖雲集,重點盤點和解讀2018年那些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

  熱點1

  咖啡真的致癌嗎?

  編者短評:其實防癌的證據更多哦。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剛強

  科學解讀:食品中丙烯醯胺來源於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在所有的高溫加工食品中幾乎都有。目前尚缺乏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證據,國內外也沒有國家或組織制定食品中丙烯醯胺的限量標準。毒性與劑量不能分開,比如如果想靠喝咖啡達到致癌性,除非一天喝30杯中杯咖啡才有可能;在2017年國家癌症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中指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喝咖啡會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證據還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比如說乳腺癌、子宮內膜癌以及肝癌。

  熱點2

  非洲豬瘟蔓延 豬肉還能吃嗎?

  編者短評:正規渠道購買+高溫烹飪=放心吧

  解讀專家: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守偉

  科學解讀:豬是非洲豬瘟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範圍內還沒有一例其他哺乳動物感染這一病毒。所以非洲豬瘟不會對人和食品安全造成影響;打擊非洲豬瘟是為了保護生豬養殖業;通過高溫就可以殺死非洲豬瘟的病毒,60℃持續加熱20分鐘即可滅活。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工廠化高溫肉製品和低溫肉製品,其加工工藝及條件均可使病毒失活。家庭烹飪鮮(凍)豬肉時的溫度,也同樣可以讓病毒失活。

  熱點3

  辣條「同品不同標」被處罰

  編者短評:辣條更多是高鹽高油的營養問題,不可貪吃哦。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

  科學解讀:標準不統一,給監督執法帶來困難,使行業蒙受損失。國標的出臺將會徹底改變辣條「同品不同標」的問題。而辣條行業應貫徹「三減」「三健」的方針,依託工藝和技術的革新,在生產中進一步減油、降鹽。

  熱點4

  食用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堪比毒藥?

  編者短評:學好化學才能不被謠言洗腦。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科學解讀:亞鐵氰化鉀是我國允許使用的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為了防止精製鹽結塊,在常規烹飪條件下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氰化鉀。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已被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廣泛認可,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添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熱點5

  江蘇消保委揭「打醬油」真相引發爭議

  編者短評:此事無關食品安全,但廠家虛假宣傳產品功效也得嚴打。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凱

  科學解讀:醬油是中國家庭廚房必備調味品,目前市場上存在部分產品虛假宣傳和過度營銷的問題,應引起重視。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但社會監督應嚴守科學原則,慎重發布相關信息,對輿論誤讀也應及時糾偏。大眾媒體應客觀、全面地報導食品安全,拒絕蓄意炒作和借題發揮。

  熱點6

  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編者短評:研究結果≠科學結論

  解讀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厲曙光

  科學解讀:人類已有千年的益生菌食用史,國內外大量對益生菌與健康相關性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益生菌對人體發揮的功效作用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因此,一項顯示益生菌製劑無效的實驗結果並不代表所有益生菌製劑均對人體無益。一次「研究結果」不能等同於學術界公認的「科學結論」。研究結果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實驗條件下」採用「特定實驗材料」後發現的。而「科學結論」是長期、大量的科學研究共同研究證實的,經典的,學術界公認的,能夠科普給大眾的知識點,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熱點7

  木耳久泡有毒

  編者短評:食用時認真清洗,過夜儲存木耳務必放冰箱。

  解讀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

  科學解讀:木耳本身無毒,但如果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該菌代謝產生的米酵菌酸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汙染的食品包括變質木耳、鮮銀耳、穀類發酵製品和薯類製品。椰毒假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並不常見,但此類中毒發病急,無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可高達40%,病後恢復情況與攝入毒素的量有關。

  消費者除了要注意從正規渠道購買木耳,還應在食用木耳時,注意認真清洗木耳,並及時食用。食用時根據需求來泡發木耳,不宜過多泡發,如果需要過夜儲存,務必放入冰箱冷藏室;泡發後如果發現耳片發黏、軟、無韌性或有異味,一定要丟棄。 如果涼拌,則需用開水焯熟,並適當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熱點8

  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國家重拳監管

  編者短評:按規生產,也得按規宣傳。

  解讀專家: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

  科學解讀:針對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現象,比如,在高價格油脂中摻入低價格油脂、以高價油脂命名、誇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等問題。國家已出臺相應文件,予以有效監管。與此同時,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的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熱點9

  「鹼性體質」騙局被戳穿

  編者短評:傳播鹼性體質的「鼻祖」被判賠患者1.05億美元,大家也都該醒醒啦。

  解讀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

  科學解讀:只有「酸鹼平衡」的說法,沒有「酸鹼體質」的概念;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內體液的酸鹼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酸鹼失衡並不容易發生;成酸性或成鹼性食物並不能造成酸性或鹼性體質;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才能促進健康。

  熱點10

  三文魚標準之爭

  編者短評:虹鱒魚本來就好吃又安全,幹嗎非拉人家去三文魚的社團呢。

  解讀專家: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

  科學解讀:《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將「虹鱒列為三文魚」不合適,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生食虹鱒不一定比生食大西洋鮭(三文魚)更具風險,這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虹鱒也是優質魚,對虹鱒產品的品質、品牌宣傳等方面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熱點11

  美國環孢子蟲感染事件

  編者短評:生熟分開,注意衛生。

  解讀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

  科學解讀:環孢子蟲病是環孢子蟲引起的,以水樣腹瀉為主要症狀的寄生蟲病,主要通過被環孢子蟲汙染的生鮮食物或水感染,多發於6-9月份,很難直接人傳人。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加強原料選擇及過程控制,滅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汙染的環孢子蟲卵囊,確保生鮮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消費者應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食用不乾淨的食物和水,生熟分開。

  熱點12

  「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編者短評:最怕的就是披著正義的鬥篷卻幹著盜賊的行當。

  解讀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

  科學解讀:「職業打假」並不能有效提升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水平,以敲詐勒索方式牟取利益的惡意打假屬違法犯罪行為,應依法取締。

  此外,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防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科普動畫競賽」及「2018大學生食品安全科普動畫創作競賽」也在大會期間舉辦了頒獎儀式。(張沫)

相關焦點

  • 木耳泡久為什麼會有毒?教你木耳泡發小妙招,慎吃隔夜木耳
    因此,黑木耳常常是被乾燥後保存和食用,經乾燥處理後的木耳不僅有利於長期保存,而且黑木耳在乾燥和暴曬的過程中還會分解大部分的「卟啉」,黑幹木耳在食用前,再經水浸泡泡發後,其中含有的剩餘毒素也會溶於水,而使水發的幹木耳無毒,所以,新鮮的黑木耳在不經過有效的方法處理是不能食用的。木耳在水中泡久為什麼會有毒?
  • 木耳泡多久就不能吃了呢?
    木耳作為常用涼拌食品,我們吃木耳的時候一般都是先泡發。但是木耳是不能長時間浸泡的,木耳的泡發的過程中,要注意時間的控制,這是因為時間久了木耳就會被細菌、黴菌大量侵犯繁殖,此時的木耳已經遭受汙染了,就容易發生變質,從而生成生物毒素。
  • 轉基因有毒?2016年食品安全謠言大盤點
    又一年過去了,大家被網絡上的哪些食品安全謠言欺騙過感情?是時候跟飲食主義版一起用真相的鍋鏟炒出一盤大快人心的年度「手撕謠言」了。  謠言 筷子和案板用久了會滋生各種黴菌,輕者可能導致腹瀉、嘔吐,重者得癌  真相:不是所有黴菌都致病,「黃麴黴」更喜歡大米、小麥、玉米、花生,所以生榨油等食物更容易發現黃麴黴毒素的身影。而案板和筷子只要正常清洗使用,就無須過於擔心。
  • 食鹽有毒?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爭議權威解讀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2019年1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舉行。在解讀會上,來自食品科技領域專家對2018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再解讀。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 泡兩天的木耳能中毒 乾菜到底泡多久才安全?
    乾菜是家庭餐桌常見的,比如木耳、海帶、竹筍、幹磨菇、銀耳等等,那麼這些乾菜到底泡多久才安全呢? ·2015年7月,浙江的陳先生,吃了泡發快3天的黑木耳引起中毒,出現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一周後才脫離危險; 好好的木耳怎麼變成了「奪命耳」呢?
  • 黑木耳泡發後當天吃不完,第二天再吃就有毒嗎?沒事真是太幸運了
    不少喜歡吃素的朋友都喜歡吃黑木耳,這東西有營養並且據說對於霧霾天帶來的諸多問題都有不錯的效果。雖然如此黑木耳的吃法卻有不少人都有誤解。媒體上不還有一些報導說一家幾口人吃了泡發兩天的木耳,結果都中毒了。孩子的情況還十分嚴重。一個小小的木耳,有這麼大的殺傷力嗎?
  • 不要在柏油馬路上曬木耳 有毒
    不過昨天,在大農港路上,卻有人在柏油馬路上晾曬起了幹木耳。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大農港路和華中路的交叉路口。大農港路這一段並沒有正式通車,密密的幹木耳佔據了三個車道,足有近百米長,一位老伯正用掃帚不斷將一些鋪得較密的幹木耳分散開。「柏油瀝青是有毒的,這路都還是新的,直接在馬路上曬,也不知道有毒物質會不會進去。」住在附近的呂師傅很擔心。
  • 泡發食物很危險?冷凍肉有害健康?這些流言你中招了嗎?
    泡發食物很危險?冷凍肉有害健康?這些流言你中招了嗎?新冠病毒兇猛冷凍食品還能吃嗎?泡發食物都很危險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真相:復原乳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乳製品原料,並非「劣質產品」,其同樣可以為人體提供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流言三:泡發食物都很危險,都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真相: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在特定溫度和生長條件下才會產生的小分子毒性代謝產物。家庭泡發穀物自發酵食品、變質鮮銀耳和變質薯類食品是容易導致此類中毒的主要食品。
  • 泡發木耳時要注意了,抓緊來看看,別不當個事,等吃虧就來不及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做菜的時候會用到黑木耳,但是在泡發木耳時還有很多人用熱水慢慢泡發。你家還在用熱水泡發黑木耳嗎?你知道泡發黑木耳也是有講究的嗎?如果泡發的時間過長會有毒素你知道嗎?木耳雖好但是你知道吃木耳是也有禁忌事項嗎?趕緊學會一下,等吃虧就來不及了。
  • 泡發食物有毒、輸液能防腦卒中……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
    原標題:泡發食物有毒、輸液能防腦卒中……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   10月已過,2020年也逐漸步入尾聲,但各種傳言似乎並不消停:今冬將現60年來最冷冬天、吃泡發食物就會引起中毒、輸液能預防腦中風、奶茶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瓜果香甜是因為加了甜蜜素……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
  • 2017年度十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這些舌尖風波背後的真相你看穿了嗎
    工作人員展示壓好的普洱茶茶餅。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據北京青年報1月17日報導,近日,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會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協共同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京主辦,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專家們現場解析了2017年的十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米酵菌酸、植物基食品等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學術界觀點。
  • 新年,別再踩這些食品安全的「雷」
    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是什麼?一直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是什麼?疫情防控下如何預防「帶毒」進口冷鏈食品、控制食品汙染……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進口冷鏈食品、植物基食品等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上榜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米酵菌酸、植物基食品等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學術界觀點。
  • 木耳用冷水泡,還是熱水泡?做錯這一步,營養流失還口感不佳
    在我家,做菜時基本都會加一把木耳在裡面,因為木耳營養豐富,常吃對人體極有好處。 食用木耳有助於消化,提高免疫力,降血糖脂肪,防癌抗癌等,總之食用木耳好處多多。但9成的人都不知道,木耳到底用冷水泡還是熱水泡?這一步做錯了,不僅木耳營養流失還口感不佳。
  • 泡木耳可能引起中毒,涼拌木耳還能不能吃了?
    「因為吃涼拌木耳,一家幾口出現食物中毒,甚至一個孩子因為多臟器衰竭而生命垂危,處於急救狀態。」如果你查查食品安全新聞,就有不少泡發木耳、泡發銀耳之後吃出中毒的事件。但小姨媽說,這個還真不能怪種木耳銀耳的農民,也不是食品企業加了什麼添加劑。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進口冷鏈食品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食品安全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數十位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熱點事件作了系統梳理和科學解讀。
  • 起底十大食品謠言,你中招了嗎
    「粉絲、紫菜是塑料做的」、「同時吃螃蟹加柿子會中毒」、「豬血、木耳可以清肺防霧霾」……這些不斷風行朋友圈的生活傳言,有的還說得有理有據。  為了探尋這些傳言的真相,新京報記者梳理出近來不斷「刷屏」的食品謠言,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些謠言一一破解,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之際推出,希望廣大消費者能安心消費,健康飲食遠離風險。  1 相剋  海鮮+維C=毒藥?
  • 米粉、木耳、四季豆……這七種高風險食品需警惕!
    在選購河粉、米粉(線)尤其是散裝稱重的溼河粉、米粉(線)時,要確認產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在選購木耳、銀耳或其他穀類發酵製品、薯類製品時,要選取具備正規資質的食品經營者進行購買,同時要注意銷售環境的衛生狀況,選購有生產許可的正規產品,並注意產品標籤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和儲存條件。餐飲服務經營者及單位食堂在購進上述食品時,還應進一步做好進貨查驗及索證索票工作,確保來源可溯。
  • 冷凍海鮮、毒蘑菇、酸湯子,2020食品安全10大熱點全在這兒!
    新冠兇猛,冷凍食品還能吃嗎?誤食毒蘑菇還能「看小人」?這個段子可不好笑!一碗「酸湯子」殺死9個人,木耳銀耳裡也能出現這種毒?堅決反對餐桌浪費,是因為糧食不夠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對2020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點詞進行了深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