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提醒:謹防誤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

2021-01-18 食品夥伴網
  目前,廣東省已進入春季,氣溫回暖、溼度回升,各種菌類進入生長旺盛期,且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響應由一級調整為二級,郊遊、踏青等戶外活動也被廣大群眾列入了生活日程,因此當前進入了因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發期。為此,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此提醒: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以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採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等菌類。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毒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二、切勿自行採摘食用野生蘑菇


  (一)不採摘。踏春郊遊期間,廣大群眾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對於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由於鑑別毒蘑菇並不容易,廣大群眾不要輕易採摘不認識的蘑菇。


  (二)不購買。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


  (三)不食用。為避免類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三、食品經營者要落實對食品進貨查驗


  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食品經營者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渠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帳。各類單位食堂,尤其是學校食堂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四、做好食物中毒應急處置


  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儘早採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後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並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就診時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同時,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治療後,急性胃腸炎症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後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溫馨TIPS:


  1、毒蘑菇的識別誤區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關於毒蘑菇的N種錯誤說法:


  錯誤說法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這「鮮豔」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豔、長相併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廣東地區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白毒傘卻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毒蠅傘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並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託裡,有「雞蛋菌」的別稱,是夏天遊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


  錯誤說法2: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胺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乾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裡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錯誤說法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實這並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杆上有菌託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託和菌環等形態特徵術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時俱進」的表現,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託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託、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鑑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徵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託、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託、香菇有毛和鱗片。


  2、我省常見的野生毒蘑菇類型


  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


  (一)白毒傘


  在廣東地區,導致中毒人數最多的兩種蘑菇分別是白毒傘(致命鵝膏)和鉛綠褶菇,其中白毒傘又是毒性最強的。白毒傘的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常在黧蒴樹樹蔭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大量生長於春季溫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現。

  (白毒傘圖片1)


  (白毒傘圖片2)



  (白毒傘圖片3)


  (二)灰花紋鵝膏:



  (灰花紋鵝膏1)



  (灰花紋鵝膏2)


  (黃蓋鵝膏白色變種)


  (粘蓋包腳菇)

相關焦點

  • 緊急提醒!致命毒蘑菇又來了!碰到這些蘑菇可千萬不要採摘食用
    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發期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此提醒: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不要自行採摘、食用野生蘑菇等菌類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消費提醒:中秋國慶長假期飲食安全莫大意
    原標題: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消費提醒:中秋國慶長假期飲食安全莫大意   中秋國慶節在即,記者30日獲悉,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消費提醒:國慶長假期飲食安全莫大意。
  • 預防食物中毒提示 野生蘑菇、蝦虎魚都不能食用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昨天發出最新一期的日常預防食物中毒提示,近期到了因誤食四季豆、毒蘑菇、毒草藥而中毒的案例高發季節,並提醒市民不要食用相關植物和菌類。    跳跳魚  蝦虎魚,有毒!  廣東省食安辦日前通報,2013年3月17日媒體報導的雷州市部分群眾食用「跳跳魚」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經專家初步判斷,引起食物中毒的,並非中毒患者所認為的「跳跳魚」,而是外觀上與其相似、含有河豚毒素的雲斑裸頰蝦虎魚。
  • 野生蘑菇有毒沒毒,你真的分不清
    野生蘑菇有毒沒毒,你真的分不清金羊網  作者:馬燦  2020-03-20 廣東省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以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採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等菌類。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二:提防毒蘑菇!專家:不採不吃陌生野生菌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野生蘑菇別亂吃,有的毒蘑菇致死率高達80%!
    山東7歲男孩誤食毒蘑菇住進ICU毒素導致男孩心臟和腎出現衰竭症狀經記者採訪知其家人是被民間流傳的「土方法」誤導了(認為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淺淡顏色的蘑菇沒毒)這種判斷方法是不科學的野生蘑菇毒性難以辨別毒蘑菇又稱毒蕈(dú xùn),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實體食用後對人或畜禽產生中毒反應的物種。野生蘑菇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但毒蘑菇的發生季節主要集中在6-9月,由於部分有毒的野生蘑菇與平常的可食用蘑菇在形態上很相似難以區分,因此容易導致誤食進而引起中毒。
  • 河北人,誤食野生毒蘑菇事件頻發,這些誤區要認清!
    最近,誤食野生毒蘑菇的事件時有發生。 今年7月,因石家莊西部山區發生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不幸中毒身亡的案例,河北省石家莊市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醒:千萬不要為了飽口舌之欲、貪其鮮美,自己採食野生蘑菇。
  • 毒蘑菇有哪些特徵?如何識別野生毒蘑菇?(圖解)
    西安市食藥監局發布公告  農家樂嚴禁加工野蘑菇  近期西安降水多、氣溫高、溼度大,是野生蘑菇生長旺季,也是誤食毒蘑菇的多發期,西安市食藥監局發布公告,提醒市民勿購勿採勿食有毒蘑菇,農家樂嚴禁加工製售野生蘑菇。
  • 今年已有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 這幾類食物也要注意
    今天(25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據今年食物中毒監測數據,截至目前,今年有將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導致74人死亡,提醒消費者不採不食野生蘑菇。
  • 四川敘永一家人出現毒蘑菇誤食悲劇,不要亂吃野生蘑菇了!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副教授林勇提醒群眾:6-9月是食用野生蘑菇引起中毒高發期,醫院急診科每年都會接診因吃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
  • 提醒!「路邊的蘑菇不要採」,誤食會要人命!這些常見毒蘑菇記清了
    可是,蘑菇雖然漂亮,誤食可是要人命呀!近日,市教育局提醒家長和孩子:路邊的野蘑菇切莫採!對路邊小攤上出售的來路不明的蘑菇也不能購買,尤其不要購買、製作和食用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莞城等鎮街的學校今日也向家長轉發了食藥安辦發布的《食品安全預警提示》和《預防毒蘑菇中毒宣傳手冊》。
  • 美味背後的危險:路邊的蘑菇你不要採 青島已有市民因採食野生蘑菇...
    特別是最近島城陰雨連綿,潮溼天氣使得一些漂亮的野生蘑菇瘋狂生長,無論是公園,還是河邊綠地,都能尋找到一些野蘑菇的蹤跡。而由於雨水集中,加上本市有市民因採食野生蘑菇而發生中毒,且有部分是重症病例,危及到了生命。因此,青島市疾控中心根據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已經發布了安全提醒。那如果市民在遇到這些叫不出名字卻又非常漂亮的蘑菇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 今年近8000人誤食毒蘑菇中毒 來認識一下湖南常見的毒蘑菇
    紅網時刻記者 黃河 整理報導11月25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野生毒蘑菇中毒是中國導致死亡人數比較多的一類食物中毒。野生毒蘑菇有很多品種,消費者很難辨認,主要因誤採誤食引起。據評估中心今年食物中毒監測數據,截至目前,今年將近8000人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導致74人死亡。據了解,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且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應以預防為主。那麼,如何預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萬一誤食了毒蘑菇該如何處置?
  • 山東7歲男孩誤食毒蘑菇,愛心人士不到兩天獻滿AB型血庫
    山東省血液中心發布緊急招募愛心血液的公告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迅速發布相關消息,大量愛心人士立刻行動起來,紛紛到山東省血液中心的獻血點獻血,還有的愛心人士自發組團包車從外地趕來濟南獻血。不到兩天時間就捐獻AB型血液152200毫升。這就是7歲男孩誤食的毒蘑菇。
  • 這些顏色豔麗的野生植物,鶴山人千萬別吃!
    布丁播報春季是野菜生長的旺季,也是誤食野生植物引發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又稱毒蕈,屬於真菌,我國蘑菇種類可達幾千種,其中,有毒蘑菇達幾百種。毒蘑菇危害嚴重,病人病死率高,蘑菇中毒常發生在夏秋季多雨季節,常由於缺乏專業知識,誤採、誤食而引起中毒,多為散發,並呈現家庭聚集性。
  • 敲醒舌尖上的警鐘:警惕毒蘑菇、河豚魚、蓖(bì)麻子
    每年三、四月份和七、八月份是蘑菇生長旺盛期,春夏季節雨量及溫溼度適合各類野生毒蘑菇的生長。廣東的三、四月份天氣潮溼溫暖,非常適合各種野外毒菇的生長。多數毒蘑菇的毒性較低,中毒表現輕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極高,可迅速致人死亡。
  • 已進入高發期,山區農村要特別注意,小心誤食中毒!
    野蘑菇千萬別隨意採食曾有人中毒身亡一家四口吃野蘑菇中毒兩兄弟喪命十堰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科科長高海波介紹,根據我省風險評估結果提示,5月-10月,是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發期,山區農村居民為重點關注人群。
  • 青島一老人採食毒蘑菇中毒身亡!青島常見白毒傘菌等10餘種毒蘑菇...
    半島記者 徐軍近日,青島一位老年人在小區附近山頭散步時,採集一把野生蘑菇,回家燉食後短時間內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送到醫院後,老人多臟器功能衰竭,病情進展迅速,最終經搶救無效而死亡。一把毒蘑菇引發了一起悲劇。專家提醒,毒蘑菇中毒是國內食源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因素,佔死亡總人數的60%以上。
  • 湖南加強野生蘑菇中毒防控 爭取今年全省農村居民毒蘑菇防控知曉率...
    日前,省食安委辦公室印發《關於做好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強誤食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爭取2020年全省農村居民毒蘑菇防控知識知曉率超70%。《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應在鄉鎮、村組、高發地區入山口、農村集市、農貿市場等地,採取設立警示牌、張貼宣傳畫、懸掛宣傳標語等方式,反覆提示誤採誤食野生蘑菇的風險;要加強家庭食物中毒應急救治知識科普,一旦發生中毒症狀,要立即催吐,立即送醫,並提供誤食蘑菇實物或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