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6日 1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研討會現場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4月13日,二十餘位專家學者齊聚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上海市知名專家諸大建、張維為、盧洪洲、劉中民、趙來軍等與會。
戰勝疫情亟需科技創新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教授結合此次疫情中東方醫院的做法和成果,提出此次應對較為迅速、成績比較突出主要得益於政治站位、規範應對、主動應對和科技應對迅速高效。此次出動了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馳援武漢,隨隊的10輛救援車和25頂帳篷,解決了武漢方艙醫院——東西湖方艙醫院的神經中樞和指揮系統問題;在武漢,我們的管理、治療都為方艙醫院的運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我們深知最終戰勝疫情還得靠科技創新,最近幾個月,我們組織科研團隊在疫苗研發、檢測試劑、幹細胞治療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應對這樣大規模、集中發生的公共疫情,我們的城市治理還存在資源共享不足、聯防聯控無聯辦、戰略儲備不足、智能防控體系缺乏等短板亟需解決。
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表示,從新冠病毒與生態系統的角度,應著手提出第三次衛生革命的概念,以強調傳染病與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關係。第一次衛生革命涉及貧窮時代的傳染病問題,第二次衛生革命則涉及發達之後出現的慢性病問題,此次疫情是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同時衝擊,可見當下的傳染病更為複雜與狡猾。由於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化加劇,全球人口的大規模、快速流動,以及城市擴張減少了人與自然的緩衝地帶,其部分導致了新型傳染病的發生與發展。為此,第三次衛生革命應從生態與疾病的關係研究深層原因,提出治本之策。從城市發展角度而言,新冠疫情要求我們加強生態導向的健康城市建設。針對新型傳染病背後的生態原因,應強化宏觀尺度的城市健康化規劃和建設,包括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增加人與生物的緩衝空間;建設氣候安全城市,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致病因素;減少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建設分布式多組團的大都市圈等。公共衛生風險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構建系統化的健康城市,而不是單一地關注衛生或是醫院建設。在重大傳染病風險發生時,突擊建設小湯山型醫院和方艙醫院是重要的,但能夠在城市發展中預留這樣的空間更為重要。
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馳援武漢應急醫療隊領隊雷撼結合武漢抗疫經驗認為,比較目前世界各國的抗疫情況,我國是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一種前所未見的疾病,其發現、確定到預警、全面響應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重視一線的發現、預警,以更快、更好、更準地響應,加強科學預警與管理響應機制的高效協調。另外,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可最大限度避免疫情初期醫生的大量感染。
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認為,回顧2019全球衛生安全指數排行榜,全球195個「國家及地區衛生安全能力」排名中,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佔據前五,對照此次疫情,我們必須對其排名保持謹慎的態度,儘早建立自己的指標體系。中國的崛起集四次工業革命成果於一身,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紡織、煤炭與物聯網、區塊鏈和諧共生,部分國家希望工廠回流,在全球化的當下,與我國的產業鏈脫鉤並非易事。
會上,上海公共衛生中心書記盧洪洲、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趙來軍、上海浦東衛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宜民分別作了主旨報告,中南大學徐選華教授作了視頻連線報告,專家們就抗疫科研、疫情應急管理、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機制、韌性城市等分別報告了各自的成果。交流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舒、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姜成華等針對突發事件風險認知與多部門協同、應急管理職能設置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融合、後疫情時期的應對策略等議題分別發表意見。李舒介紹,目前我們正著手制定國辦項目健康社區十四五規劃,管好公共衛生最初一公裡——社區。王慧建議公共衛生教育應納入通識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應該完善評估體系,摒除「唯論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