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2020年04月26日 1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研討會現場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4月13日,二十餘位專家學者齊聚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上海市知名專家諸大建、張維為、盧洪洲、劉中民、趙來軍等與會。

  戰勝疫情亟需科技創新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教授結合此次疫情中東方醫院的做法和成果,提出此次應對較為迅速、成績比較突出主要得益於政治站位、規範應對、主動應對和科技應對迅速高效。此次出動了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馳援武漢,隨隊的10輛救援車和25頂帳篷,解決了武漢方艙醫院——東西湖方艙醫院的神經中樞和指揮系統問題;在武漢,我們的管理、治療都為方艙醫院的運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我們深知最終戰勝疫情還得靠科技創新,最近幾個月,我們組織科研團隊在疫苗研發、檢測試劑、幹細胞治療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應對這樣大規模、集中發生的公共疫情,我們的城市治理還存在資源共享不足、聯防聯控無聯辦、戰略儲備不足、智能防控體系缺乏等短板亟需解決。

  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表示,從新冠病毒與生態系統的角度,應著手提出第三次衛生革命的概念,以強調傳染病與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關係。第一次衛生革命涉及貧窮時代的傳染病問題,第二次衛生革命則涉及發達之後出現的慢性病問題,此次疫情是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同時衝擊,可見當下的傳染病更為複雜與狡猾。由於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化加劇,全球人口的大規模、快速流動,以及城市擴張減少了人與自然的緩衝地帶,其部分導致了新型傳染病的發生與發展。為此,第三次衛生革命應從生態與疾病的關係研究深層原因,提出治本之策。從城市發展角度而言,新冠疫情要求我們加強生態導向的健康城市建設。針對新型傳染病背後的生態原因,應強化宏觀尺度的城市健康化規劃和建設,包括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增加人與生物的緩衝空間;建設氣候安全城市,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致病因素;減少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建設分布式多組團的大都市圈等。公共衛生風險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構建系統化的健康城市,而不是單一地關注衛生或是醫院建設。在重大傳染病風險發生時,突擊建設小湯山型醫院和方艙醫院是重要的,但能夠在城市發展中預留這樣的空間更為重要。

  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馳援武漢應急醫療隊領隊雷撼結合武漢抗疫經驗認為,比較目前世界各國的抗疫情況,我國是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一種前所未見的疾病,其發現、確定到預警、全面響應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重視一線的發現、預警,以更快、更好、更準地響應,加強科學預警與管理響應機制的高效協調。另外,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可最大限度避免疫情初期醫生的大量感染。

  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認為,回顧2019全球衛生安全指數排行榜,全球195個「國家及地區衛生安全能力」排名中,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佔據前五,對照此次疫情,我們必須對其排名保持謹慎的態度,儘早建立自己的指標體系。中國的崛起集四次工業革命成果於一身,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紡織、煤炭與物聯網、區塊鏈和諧共生,部分國家希望工廠回流,在全球化的當下,與我國的產業鏈脫鉤並非易事。

  會上,上海公共衛生中心書記盧洪洲、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趙來軍、上海浦東衛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宜民分別作了主旨報告,中南大學徐選華教授作了視頻連線報告,專家們就抗疫科研、疫情應急管理、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機制、韌性城市等分別報告了各自的成果。交流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舒、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姜成華等針對突發事件風險認知與多部門協同、應急管理職能設置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融合、後疫情時期的應對策略等議題分別發表意見。李舒介紹,目前我們正著手制定國辦項目健康社區十四五規劃,管好公共衛生最初一公裡——社區。王慧建議公共衛生教育應納入通識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應該完善評估體系,摒除「唯論文」論。

 

 

相關焦點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12月3日,來自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我國政府部門、科技界和知名企業的代表齊聚主會場,圍繞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戰進行深入交流,共議食品安全與健康未來航向。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回顧與總結一年來疫情對我國食品安全與食品工業的諸多影響,從國際與國內雙重維度出發,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夯實後疫情時代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科學基礎。
  • ...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揭牌
    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張欣馳)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今天在復旦大學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籤署協議,共建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 佛山市應急管理局:持續建設運營城市安全「智慧大腦」
    城市運行系統日益複雜,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佛山城市安全風險總體呈現出監管體量大、監管力量不足;風險隱患多、監測能力不足;城市運行系統性脆弱、解決手段不足的特點。如何破解這些制約佛山城市安全發展的風險要素,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佛山急需激發「智慧」,為城市安全管理提質升級。
  • 上海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揭牌,張文宏任主任
    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揭牌成立。據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介紹,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籤署協議,共建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 曲久輝院士:後疫情時代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應從四方面著手
    疫情發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曲久輝領銜中國工程院相關院士團隊,迅速投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環境風險防控」應急攻關項目,取得全新研究成果。近日,人民網記者圍繞水環境水生態領域相關問題對曲久輝院士進行了專訪。
  • 通用航空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困境及建議
    一、回顧中國民航安全管理體系路程2006年,民航總局將SMS(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確立為民航安全「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工作之一,深入研究國際民航組織安全管理體系的內涵和要求,廣泛宣傳SMS理念,並以海航和深航作為試點,開展SMS體系建設。
  • 專家研討:雄安提出智能城市建設三大「安全課題」
    研討會以「打造安全基石,助力智能雄安」為主題,旨在促進智能城市信息安全相關技術的發展,尋求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建設最佳方案。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創新聯盟(籌)、中國移動雄安產業研究院、中國移動物聯網聯盟共同舉辦研討會,雄安新區管委會、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雄安集團數字城市公司有關專家出席。
  • 海南航空應急管理團隊陳牧、黃哲宗:完善應急體系 提升處置能力
    圖:海南航空陳牧、黃哲宗正在探討應急系統建設。攝影:湯睿民航資源網2020年10月11日消息:對航空公司而言,應急處置能力是航空公司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而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一個健全的應急管理體系。在這背後,有這麼一群「應急體系建設者」,他們負責搭建和完善應急體系,不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 平安智慧醫療陳偲:如何打造後疫情的常態化防控體系?
    以「後疫情時代衛生體系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題,對過去幾個月的政策變化和平安智慧醫療的動作進行了解讀。5月1號,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聯防聯控綜合組印發了《關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5月22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8項疫情防控後續重點,代表疫情從防控進入常態化管理階段。
  • 化危為機:後疫情時代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新思考
    當前疫情防控已然進入常態化態勢,伴隨後疫情時代而來的各類風險挑戰,是疲於應付、被風險牽著鼻子走,還是化危為機、謀劃安全穩定工作新格局,考驗著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部門的應對能力和應變智慧。  一、高校安全穩定工作面臨新挑戰  高校是黨培養國家未來建設者的重要領域和前沿陣地,其安全穩定工作的成效影響到高校的發展、社會的和諧甚至政權的興衰。
  • 提升意識 構築體系 切實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市動物疫控中心成功開展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及應急演練
    提升意識 構築體系 切實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市動物疫控中心成功開展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及應急演練為進一步加強本市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 區應急管理局:全力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
    區應急管理局的成立,不是簡單的改名字、換牌子,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深刻的變革立新。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歷史新起點上,區應急管理局將進一步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著力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大應急管理體系,切實提高我區應急管理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開創全區應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 基礎知識 | 通用航空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困境及建議
    一、回顧中國民航安全管理體系路程 2006年,民航總局將SMS(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確立為民航安全「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工作之一,深入研究國際民航組織安全管理體系的內涵和要求,廣泛宣傳SMS理念,並以海航和深航作為試點,開展SMS體系建設。
  • 曹海峰:進一步完善城市安全治理體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報社、清華大學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開幕。
  • 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這些公共衛生幹預舉措的有效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決策的科學化,以及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與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機協同。 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衛生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強調,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 頂層智庫專家共議後疫情時代知識體系建設
    目前已成功舉辦了關於後疫情時代的「智庫賦能」、「文明走向」等數期高端論壇對話,得到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和中國網等主流媒體的關注,紛紛以「頂層智庫專家共論後疫情時代與智庫賦能」、「頂層智庫專家共話後疫情時代的文明走向」為題進行了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 生物安全將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生物安全」指的是什麼?
    他強調,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 城市建設和管理
    推進智能監管平臺建設,在600餘個市管項目全面應用質量安全智能監管平臺,實現AI智能應用、大數據管理、電子化執法。組建42家應急搶險隊伍,建立18處物資儲備點。開展安全應急演練,圓滿完成全市建設工程領域應急搶險盲演。颱風「山竹」期間,妥善處置深圳灣口岸玻璃幕牆墜落險情,得到市政府肯定。會同市安委辦出臺《深圳市小散工程和零星作業安全生產納管暫行辦法》,建立小散工程安全納管體制機制。
  • 實施國家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規劃 提高生物安全平臺保障能力
    該草案第 5 章「實驗室生物安全」對實驗室建設、病原體和實驗室分級、實驗活動管理、病原體管理、實驗室安全管理做了專門的要求。該法案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實驗室法律法規體系,施行後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運行水平的提升。
  • 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發布《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的建設水平,增強生物安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傳染病防治人員安全防護的意見》有關要求制定本規劃。網絡運行;應急優先,穩步推進;加強協調,科學管理」的原則,統籌全國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整體布局,為保障我國生物安全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