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智庫專家共議後疫情時代知識體系建設

2020-12-01 中華網

編者按: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了全球,讓世界經濟陷入停擺,各國都紛紛按下了暫停鍵,這在近百年來的人類發展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全體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付出巨大犧牲後,終於走出了疫情的「陰霾」,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推遲三個多月的全國兩會也已勝利召開。但由疫情引發的關於人類文明走向和全球治理等問題才剛剛開始。疫情期間,「中國之治」、「中國方案」、「中國範式」、「全球治理」、「人類文明走向」等話題,在理論界、政界等高端精英群體中一時成為熱點話題,作為專門研究中國範式和人類新文明體系達二十二之久的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及其創始人中國夢思想理論體系原創研究者王毅先生迅速納入人們的視野。一些國內知名的學術大家、全國兩會代表和媒體大咖等在全國兩會前後紛紛與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創始人、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執行主席、首都高校博士團首席專家王毅院長就後疫情時代的國家治理、社會重建、中國範式和東西方文化比較及人類未來文明走向等系列問題進行座談論道或者視頻連線對話。為此,應各界邀請,由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和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共同發起了「智庫對話:後疫情時代的出路與對策」百期高端智庫系列對話。目前已成功舉辦了關於後疫情時代的「智庫賦能」、「文明走向」等數期高端論壇對話,得到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和中國網等主流媒體的關注,紛紛以「頂層智庫專家共論後疫情時代與智庫賦能」、「頂層智庫專家共話後疫情時代的文明走向」為題進行了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據悉,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在美國華盛頓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協議第一章即是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2019年11月,中辦印發《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部署了新時期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重大舉措。拓維智庫作為中國範式與中國知識體系的原創研究智庫,一直十分關注有關知識體系建設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

2020年6月5日下午,中國範式與中國知識體系原創研究者、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創始人王毅院長應邀來到國家知識產權局與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常委、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教授共話後疫情時代中國知識體系建設與智慧財產權保護。雙方就"中國知識體系建構"與"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兩大主題進行了近九十分鐘的對話。

一、中國知識體系建構

「制度的背後是機制,機制的背後是體制,體制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話語體系,話語體系的背後是知識體系。」王毅院長說:「這次疫情大考首先凸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新型舉國體制的強大優勢。但是,即便我們成功應對了這次疫情,但是以美國為首的某些西方國家仍舊頻頻『甩鍋』給我們,紛紛指責中國的抗疫。使中國在輿論戰上陷入被動,這就凸顯了中國知識體系的薄弱和中國話語權的缺失。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是建立在西方知識體系之上的,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以西方價值標準判斷一切,這其實已經預設了立場。西方知識體系的導向非常明確,民主、自由、平等等都是按照西方的話語架構起來的。無論你在現實中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只要不符合西方的價值理念,就會判定是錯誤的,並且就會喪失話語權。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套中國的知識體系,用以解釋中國新型舉國體制,中國社會治理經驗,型塑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也為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可選方案。

當然,知識體系的背後是更為深層次的範式系統。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西方的知識體系是源於它的自然科學範式,這是一種建立在實驗之上的分析的科學範式。而古代東方嚴格意義上沒有科學,更多的是技術,甚至是一種技藝,而其背後是一套整體思辨系統,是一種思維範式,我們將這種範式稱為整體思維範式。它更多的是對世界的整體看法,並不像西方思維中的那種嚴密的邏輯推導或實驗證明,而是基於一種感官的、直覺上的或長期觀察積累得出的結論。整體思維範式是在農耕文明這片熱土上孕育而出的。它適應的是農耕社會,能夠在農耕社會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這也是為什麼在農耕時代中國能夠遙遙領先世界的原因。

但是當人類步入到工業文明時代以後,這套整體思維範式無法適應其文明體系。無論是「李約瑟之謎」還是「錢學森之問」其根源皆在此處。中國的整體思維範式與工業文明時代需要的『可計算性』顯得格格不入,而恰恰是西方的『實證主義』分析思維範式恰恰與工業文明水乳交融。

那麼,中國的整體思維範式在這個時代就失去了價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今,人類的文明體系即將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生態文明時代」。從某種意義講,這次疫情是世界文明體系轉軌的催化劑。後疫情時代,人類將花費更多的精力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如何建構人類的生態文明體系是後疫情時代的重中之中。因此,東方的整體思維範式將重新煥發生機。因為,整體思維範式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謂之曰『天人合一』。當然,生態文明體系的建構並不是單一地以整體思維範式為基礎,它同時也必須要借鑑西方的分析思維範式。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嚴密的邏輯推導、理性的實驗證明,這些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未來,正是這樣的價值體系將推動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

總之,我們認為人類新文明將是生態文明。而能夠解釋並預測生態文明時代走向的範式將是融合東方整體思維範式和西方分析思維範式之上的一種全新思維範式。這兩種思維範式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是中醫和西醫一樣。中醫擅長解決整體性的、功能性的毛病,而西醫擅長治療器質病變。我們不能以中醫來否定西醫,同樣我們也不能以西醫來否定中醫。我們追求的是中西醫結合,事實上,現代的某些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更好。道理是一樣的,新的文明時代的範式也必須是融合東西方思維範式的。我們將它稱為『中道範式』,但『中道範式』的基礎是『中國範式』。

22年來,拓維智庫一直致力於中國範式的原創研究。為此,我們構建了中國範式研究的學派,稱為『中道學派』或者『拓維學派』,其中研究中國範式卓有成效的優秀學者被評選為『拓維學者』。拓維學派不僅不排斥西方的思維範式,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還會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早在二十多年前拓維智庫就成立了跨學科研究小組,進行包括自然科學、複雜科學和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系統化研究。2003年拓維智庫聯合北大、清華、人大等首都知名高校成立了首都高校博士團,博士團成員全部系統化地學習過西方範式及其知識體系,對『西學』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在對東方傳統文化進行過深入研究和對處於改革深水期的中國社會進行大量的社會調研後,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拓維智庫發表了一系列的有關中國知識體系和中國範式的原創研究成果,2015年11月29日,中國日報和人民網等發表了專訪文章『王毅院長中國夢思想理論體系訪談錄』一文,稱該成果為三個三十年奠定了核心理論框架,在國內外知識界、理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相關成果為高層有效釆納。」

何志敏教授非常認同王毅院長有關東西方思維範式的觀點。並以中西醫的不同進一步闡釋了東西方範式的差異。何志敏教授說:「否定中醫顯然是不對的,但是一味的只承認中醫也是不合適的。就像您所說的,它是從兩種思維範式中產生的,註定是不同的。因此,用西醫的理論邏輯去看中醫的理論體系當然不行,反過來只用中醫的理論邏輯看西醫也是不合適的。中醫是系統論,從自然現象中觀察,側重解決功能性問題,講求『望、聞、問、切』,通過四診八綱,通過天然藥物、養生、食療等方式慢慢調理,恢復身體的機能,更加適合治療慢性病和康復。但是如果身體的某個器官病變,西醫的治療方式就更為有效。西醫主要有兩種治療的手段,一個是物理的手術,即現代技術和工具,利用聲、光、電等原理和方法檢查、手術治療等,雖然中醫也有,但是非常粗糙。第二個方式是化學手段,利用藥物分子殺死病毒,促進機體康復。因此,中西醫互相都不能否定,遇到什麼問題就用什麼方法,所以說中西醫結合就是比較好的,誰也不要否定誰。正如你說的,現在擺在中西醫面前的一大困難就是還沒有統一起來,沒有建構一套中西醫融合之上的治療『範式』」。

二、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

王毅院長說:「的確是這樣的,東西方的思維範式,東西方的文明體系首先要做到互不否定,其次是在此基礎上的互相融合。正如我在2015年接受人民網專題訪談時所持的觀點,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進入到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三個三十年。第一個三十年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強調精神力量,奉行理想主義,主張『精神變物質』,注重社會公平,但是物質財富卻極大的匱乏。第二個三十年則是『以經濟建設為核心』,找到了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人們的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了。但與此同時,『住房商品化、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和養老社會化』等『新四化』也失去了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新四化』帶來了很多的社會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現在我們進入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第三個階段。新三十年我們將全面吸收前兩個三十年的優點,既不否定第一個三十年的成果,也不否定第二個三十年成就。第三個三十年必須是前面兩個三十年的正反合,對兩個三十年的體制的成果進行融合,對體制的弊端進行摒棄。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並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因此,五年前我在中國日報和人民網那篇《王毅院長中國夢思想理論體系訪談錄》專訪文章中明確提出,我們必須要建構一套囊括早期啟蒙思想、三民主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早期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成果於一體的適合中國新三十發展的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但是,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問題,這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最大的弱點,缺少基礎理論研究,原創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少,這是不是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智慧財產權很難保護有關呢?」

何志敏教授從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談起。他認為:「知識強調的是共享,而技術強調的是獨佔。《民法典》剛剛通過,一些學者有遺憾,沒有將智慧財產權在民法典中單獨成篇。我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思考。智慧財產權的誕生有兩個出發點,一是法律上確定為一種民事權利,體現出獨佔性,WTO的TRIPS協定明確了它是一種私權;二是交易規則,智慧財產權真正發展起來是在英國,伴隨工業革命整個過程,主要是為了解決貿易中的交易問題,體現智慧財產權的價值。一百多年前,智慧財產權一開始屬於商法範疇。隨著西方社會的不斷演進,尤其是隨著西方的絕對自由主義和絕對的私有主義不斷發展,智慧財產權更多的強調知識的獨佔性,即民事權屬性。這個跟歐美,尤其是美國的發展是一致的。美國人過去是先強調技術,那個時候歐洲人看美國人沒有思想,沒有文化,把歐洲的文藝作品拿過去就複製倒賣。美國人開始注重著作權,主要受好萊塢大片和軟體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的影響。第二個技術手段上的變化,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專利權和,通過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專門法對具體操作進行規制商標權,他不屬於自然產生、天然獲得、獲得即行權的絕對私權屬性。首先,你產生的基礎是需要條件的。比如說,科技研發需要個人的勞動,也需要生產工具和單位提供的物質條件。著作權是自然獲得的,作者在生及其逝後五十年都得到保護。專利權、商標權等工業產權不是自然獲得,需要政府審查。權利人首先要申請,看是不是屬於你的發明創造,是否符合創造性、新穎性、實用性;商標註冊也需要審查,看是否他人有在先權利,是否符合公序良俗,是否有顯著性,等等。就是說,要受到行政的強力幹預。

從法理上來講,民法典調整的是兩個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係,而智慧財產權既調節平等民事主體的關係,又涉及到政府的授予和權利行使的約束,這兩個主體之間是不平等。智慧財產權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私權,這是它的本質特徵。比如說藥物專利,即使專利授權了,也準許生產上市,但疫情來了後,你就漲價,這恐怕不行,政府會限制你,要強制許可。所以說,智慧財產權不能完全是自由行使。著作權也是如此,比如,我一本書寫完了,就自然獲得了著作權,不需要政府授予,但能不能出版就不一定了,如果違背政治原則,違反公序良俗,政府就要幹預,甚至禁止,東西方國家都一樣。所以,政府的幹預使智慧財產權不能成為絕對的私權。還有一個智慧財產權的特點,就是智慧財產權具有不穩定性,容易受到第三方的挑戰,有可能被無效或者部分無效。如果出現不應該被授予的情況,比如違背了商標法的絕對理由條款,政府也要主動撤銷,這就帶來了權利的不穩定。我們把這幾個關係講清楚了之後,智慧財產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的確應該列入民法典的法條,從本質上看,它體現的是一種財產權。在侵權責任編中,還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原則,體現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導向。過去是填平原則,加上舉證難,懲罰侵權的實際力度就不大,現在要懲罰你,商標法已經明確最高5倍賠償,正在修改的專利法、著作權法草案,也已經明確了5倍賠償要求。一旦侵權,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實際上就更好地體現出智慧財產權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民法典將智慧財產權列為一種民事權利,是完全正確的,但不一定要單獨成編。有些智慧財產權難以明確屬於某個個體,比如傳統知識、遺傳資源、民間文藝、地理標誌等,就具有明顯的集體所有的特點。地理標誌是特有環境條件、人文因素下產生的,只能是當地人共享。再比如,中國傳統的中醫藥知識,歸哪個人,它還是一種集體的權利。我的建議是,可以考慮制定一部智慧財產權基本法,明確智慧財產權的基本特徵,權利人的權利、義務,侵權處罰的具體要求,特別是規範政府的責任義務等等,同時也為不斷出現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新客體,包括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以及不斷出現的新業態、新模式的保護,提供基本遵循和規制。這樣,既通過民法典將智慧財產權確定為一種民事權利以及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通過制定智慧財產權基本法對普遍規則和政府責任進行規制,通過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專門法對具體操作進行規制,這樣的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就完備了。

智慧財產權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國際貿易的標配、市場經濟的基石、產業競爭的銳器,對於築牢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變革發展背景下,與傳統的勞動、資本等要素相比,智慧財產權作為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建設,加強立法層面上的保護,建立更為系統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律體系。

王毅院長對何志敏教授上述觀點表示高度贊同,他認為:「後疫情時代中國更應該推進智慧財產權行政管理機制的改革,正如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的那樣,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我們應該建立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明晰智慧財產權邊界,豐富智慧財產權內涵,在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國際秩序構建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後疫情時代,中國需要建構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

據悉,由中國頂層智庫拓維智庫和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發起的此次「共話後疫情時代的出路與對策」系列對話活動,將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民生、軍事、外交、宗教、科技、環境和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下幾期將陸續邀請外交領域、軍事領域和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的頂尖專家,共話「外交政策」、「國防安全」、「宇域空間」和「思域空間」等相關主題。(國傑智庫曉渡整理編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必須密切結合我們工作實際,用四中全會精神來指導智庫建設和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增強戰略謀劃和綜合研判能力,為服務中央科學決策做出新貢獻。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重要批示以來,黨的多個重要文件都將其作為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2020年04月26日 1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江蘇新型智庫體系建設中的平臺載體研究
    ——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專題研究之四新型智庫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智庫平臺載體則是這一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江蘇為例,在深入分析智庫載體平臺的內涵,全總結梳理經驗做法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完善智庫平臺載體、增強對新型智庫體系建設支撐力的方法路徑,以期為全國各地打造新型智庫平臺載體提供借鑑。
  • 智庫視點|魏禮群等:建立健全新時代「雙有」理論體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建立健全新時代「雙有」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意義。當前的數位技術革命將推動政府管理扁平化,主體結構將從「分層」逐漸轉向「結網」,組織方式將逐步轉為合作式、分布式的扁平結構,「雙有」理論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政府和市場關係面臨的變革問題指明了方向。(三)後疫情時期國家治理的理論依據問題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無疑是對各國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實踐檢驗。
  • 紮根實踐 抓好智庫人才隊伍建設
    ,「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紮根實踐、用好「富礦」,以高質量的政策研究成果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智庫建設的根本方向。承擔好這一任務,關鍵在於培養造就一批立足中國國情、深入調查研判、深刻把握規律、具有國際視野的智庫人才隊伍。 智庫人才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略資源。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必須抓好智庫高端人才隊伍建設。
  • 化危為機:後疫情時代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新思考
    2020年初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我國各項工作帶來挑戰。高校面對這場「大考」,需重新審視並更加重視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當前疫情防控已然進入常態化態勢,伴隨後疫情時代而來的各類風險挑戰,是疲於應付、被風險牽著鼻子走,還是化危為機、謀劃安全穩定工作新格局,考驗著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部門的應對能力和應變智慧。
  • 中國夢與世界未來暨高端智庫建設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在這種背景下,2014年12月28日,「中國夢與世界未來暨高端智庫建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與會嘉賓就中國夢的體系構建,中國夢與世界未來的關係,以及高端智庫與多層次智庫體系的建設等主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 胡鍵:科學把握智庫建設的基本規律
    毋庸置疑,智庫對推進決策科學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僅僅強調智庫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科學把握智庫建設的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使智庫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壹「智」形成於完備的知識體系智庫包括智與庫,智是內容,庫是智的儲備基地。所謂智,在漢語中表達的是聰明、智慧、計謀、知識等意思。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4月11日,江小涓教授在清華公管院「2020幹部培訓公益年計劃」系列講座第三講,發表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演講。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文/江小涓 編輯/楊溪出品 | 騰訊新聞×原子智庫2020年年初突然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令很多人、很多領域都蒙上一層憂慮;對經濟、產業、國際格局的悲觀聲音,四散瀰漫。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或者把目光聚焦,對情勢的判斷可能會頗有不同。
  • 聚焦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線上論壇召開
    為了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疫情防控、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推動後疫情時代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2020年8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線上召開。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啟動會暨...
    4月25日,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啟動會暨新冠疫情下養老服務體系研討會召開。在本次新冠疫情中,老齡服務也暴露出較多短板。因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公共衛生等多學科跨學科領域專家進行綜合研究,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言獻策,提出自己的寶貴建議,對國家養老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義。陳功介紹了本次社科重大項目的主要內容,並進行了關於新冠疫情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思考的專題演講。
  • 第四屆網際網路大數據與社會治理南京智庫峰會舉行
    本報南京11月27日電(記者莊俊亭)以「數字新生態社會雲治理」為主題的第四屆網際網路大數據與社會治理南京智庫峰會日前舉行。各級網信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學者、網際網路企業代表等200餘人相聚南京主會場,並與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分會場雲端連線,共同探討數字時代網絡社會治理工作的發展路徑。
  • 後疫情時代的大眾健康論壇舉辦
    7月17日下午,由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Communications(《應急管理與減災傳播》雜誌,JEMDC),「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聯合舉辦的「後疫情時代的大眾健康論壇」成功舉辦。
  • 民生智庫 | 頂層設計、策劃、規劃、總規、控規、修規、概念性規劃...
    你看,我們規劃的景區大門多麼的高雅大氣,哪怕是景區的洗手間,我們也設計得這麼漂亮……可是,你想過沒有建設這麼高雅大氣的大門得花多少錢?這錢從哪裡來?遊客來了喜歡不喜歡?總是在景區的規劃概念、效果圖表、理論體系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卻往往忽視景區建設單位的融資投資能力,市場接受能力,遊客的體驗需求能力。規劃方案完成了,甲方沒有這麼多錢投資建設?
  • 2019新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這既是「中國之治」裡程碑式的跨越,也是中國智庫有所作為的時代契機。如何通過凝聚智識,將統攬全局的頂層設計落實為全國一盤棋的改革行動,並從中總結出其背後的制度邏輯,呼喚著中國智庫的智慧貢獻與責任擔當。據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介紹,智庫治理論壇以及雙方合作開發的中國智庫索引(CTTI),有力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和中國特色研究智庫共同體建設。至今已完成了CTTI三期迭代開發,使之成為「智庫信息垂直搜索」+「智庫綜合數據管理」+「智庫績效考核評估」三位一體的新型智庫信息管理系統。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由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任發政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專家團隊,與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位國際權威專家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的系列活動並進行報告。12月3日,來自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我國政府部門、科技界和知名企業的代表齊聚主會場,圍繞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戰進行深入交流,共議食品安全與健康未來航向。
  • 專家:哲學社科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五統一」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賀迎春) 「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指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 專家學者共議「標準保護地球」呼籲建立「標準的標準」
    13日,浙江省「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暨地理信息標準創新論壇在浙江德清舉行,專家學者圍繞「標準保護地球」建言獻策。標準成全球治理有效工具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院長陳自力說,當前,國際標準已突破傳統的工業領域,拓展至氣候變化、公共安全、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治理等領域,在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模式中越來越成為「優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