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疫情防控、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推動後疫情時代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2020年8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線上召開。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生態環境部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從不同角度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展開討論。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研究員,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幸良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員,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陳學明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郇慶治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學院王雨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歐陽志遠教授等嘉賓受邀出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新聞學院教授王莉麗,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與發展戰略研究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審林堅,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雲飛出席會議。會議由張雲飛教授主持。
王莉麗教授在致辭中指出,2020年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平凡的,自年初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此時探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由高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生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推動後疫情時代的高質量發展,要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要以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的發展。儘管疫情帶來了一定的衝擊,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中國與世界各國只有攜手合作,才能一起解決全球性的公共性危機。
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綠色轉型綠色發展」為題,吳舜澤教授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點,重點回顧了「兩山」理論演變的三階段、具體內容以及現實意義,著重分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特徵內涵以及環境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而強調著力推動綠色惠民、綠色強國,實現綠色發展提質增效。
以「以城市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楊開忠教授指出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進程改變了全球的發展格局,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導力量,同時面臨著生態等危機。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城市空間的規劃與組織具有重要意義,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城市發明大大緩解了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因此構建生態文明需要以城市為主導。進而,楊開忠教授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創造的成果,城市是人類創造的與自然共生的主要形式;城市在人類的空間組織中起著支配的作用;城市創新是驅動生態文明轉型的核心引擎。
以「在疫情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反思」為題,在面對疫情與生態問題的背景下,陳學明教授指出:第一,要進一步認識人類面臨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第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第三,必須切實面對和破解「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境地;第四,必須緊緊抓住改變人的存在方式這一關鍵;第五,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與進行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秩序結合在一起;第六,必須全面認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文本」等觀念。
以「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差異及關聯作用研究」為題,歐陽志遠教授指出,十八大以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全面落實,環境保護出現了全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然而由於環境保護的複雜性,環境汙染以及生態問題依然存在。對此,歐陽志遠教授提出:建立包括儘量循環利用在內的資源節約型經濟;破除西方經濟學迷信的蠱惑;必須以農村生態利益共同體為支柱才能力推,否則難以持久有效地調動村民的積極參與。
在上半場評議環節中,陳幸良研究員指出:第一,自然保護十分重要,自然保護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戰略,其本身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求;第二,生態建設力圖恢復被破壞的自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對生態建設具有重要啟發;第三,鄉村治理與脫貧攻堅的關係仍需思考,消除貧困的事業要在生態保護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和諧關係中得以發展,用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第四,城市的發展與建設問題仍需重視,城市建設應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前列,在城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引領生態文明的建設;第五,需要再思考高質量的發展模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道路,從建設人與生命共同體發展的角度出發,滿足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以「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為題,郇慶治教授指出疫情凸顯了三大難題。其一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進路難題」,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社會基礎問題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眾科學基礎及其生態主體培育問題;其二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願景」,即「生產力高度發達」、「大規模集中化的生產和經濟」、「美好生活」三個基本意向,其面臨著經濟增長追求的生態資源與環境限度挑戰、現行生產與經濟模式的生態風險及其管控挑戰、經濟發展的社會公正與生態可持續性挑戰;其三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基礎」,即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要旨是在人與自然之間辯證地和社會歷史文化互動的意義上來理解、面對和改變自然。
以「論作為工具論和目的論的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為題,王雨辰教授分析了生態文明理論內部存在的分歧與爭論。第一,生態本體論與生態價值論之間存在分歧與爭論,即機械論與有機論的對立、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然而生態文明理論既不能以生態中心主義為價值基礎,也不能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歸宿;第二,當代生態思潮和生態文明理論的「實然」和「應然」的矛盾,即生存導向與生活質量導向之間的矛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矛盾,以此形成了「工具論」與「目的論」的生態文明理論;第三,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的生態本體論和生態價值論二者之間應辯證統一,既要符合生態學科和生態哲學所揭示的生態世界觀和生態自然觀,又符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本體論;第四,作為「工具論」和「目的論」內在統一的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既應維護民族國家利益,又要促進人類的共同利益。
以「生態文明內涵解析與政策促進」為題,周宏春研究員從政策決策的角度分析了生態文明的實現的實踐路徑。周宏春指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生態與文明的組合詞,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程度;生態文明的主體是人,自然對人具有被動的反作用。進而,周宏春闡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確立的內涵原則,分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理,評述了資源節約、循環經濟、霧霾防治等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最後,周宏春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對頂層設計、建設方法論、生態環境與文明的關係進行了解釋與分析。
以「我國愛國衛生運動守正創新的方向」為題,以疫情為思考基礎,張雲飛教授提出應守正創新愛國衛生運動。從群眾路線和衛生防疫的角度出發,張雲飛教授分析了愛國衛生運動的內涵,指出創新愛國衛生運動應堅持人民性方向、系統化方向、生態化方向、科學化方向、法治化方向,堅持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在總體的角度中考量愛國衛生運動的發展。進而,張雲飛教授指出我國愛國衛生運動要在豐富寶貴的經驗基礎上繼續發展,從而打贏疫情防控戰,協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在下半場評議環節中,林堅編審總結了各位老師的發言要旨,他指出此次主題結合了理論與現實,而對此次主題的研究需要以問題、目標為導向,注意研究方法和治理方法,需要運用系統工程的思維方法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指導。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多層次、多樣化、多維度的參與,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多領域,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推廣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生態文化建設,從而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
綜上來看,會議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的高質量發展為題,展開了深入、多層次、多維度的思考,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目標、意義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和認識。
主題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理論貢獻
王莉麗教授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的總結。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各個領域,具有嚴密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內在邏輯,蘊含一種新的科學話語體系,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的遵循和行動的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地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一種辯證統一關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處理好經濟和環境的關係,首先要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重目標中尋找動態平衡。
吳舜澤教授指出,在2018年的5月18、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集中體現在: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堅持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八個堅持。其中,普通老百姓對這八個堅持印象最深刻第一位的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核心標誌性的判斷。
楊開忠教授指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人類文明生態轉型、建設美好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目標責任體系等等五大體系。這五大體系不是空中樓閣,其對生態文明的興衰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的決定作用。
周宏春研究員指出,應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講話,還有批示中去挖掘,去分析,特別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去研究,這樣才能把生態文明思想層面的東西總結出來。在2018年5月18號到19號,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已經提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其中包括了五個體系的問題,可以注意到,生態文化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從國內的研究看,生態文化研究並沒有給予特別大的重視,這一點仍需加強。
主題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內涵和實踐途徑
吳舜澤教授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豐富和完善發展起來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講的是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綠色發展其中應有之意,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這是傳統的協調和可持續理念的升華部分。這裡面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就是」這兩個字是很有內涵的,第一個「就是」意味著根本不需要轉換,就是價值的含義,綠水青山就是幸福,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是我們發展的內涵。第二個「就是」意味著現在實踐操作當中比較多的就是轉換,是一種轉換通道。
陳幸良教授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具有四重深刻的含義,其中最重要的含義,就是綠水青山要給守著綠水青山的農民和從業者帶來現實的收益,這樣的話,我們才能更好地守護好綠水青山。所以說,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這是我們的一個最終的目標。以此,綠水青山不僅還在,而且還能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為之奮鬥的重要目標。
周宏春研究員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六個原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本質要求,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基本內核,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是系統思想。綠水青山本身是有價的,比如說城裡人到山水好的地方旅遊,當地人宣傳我們這個地方環境好,負氧離子多,這就是本身的價值,除此之外,還有淨化功能、服務價值和文化價值,對於這種綠水青山的價值而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不同的實現方式。
主題三、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
吳舜澤教授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講的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過去很多時候,「兩山」被割裂、對立、矛盾看待,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這兩者是一體的,這是一種哲學突破的意義之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綠色發展觀的核心,這是最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它揭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
陳學明教授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為未來的人考慮的,然而實際上當今人類就已經面臨著人類能否繼續生存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此次新冠疫情,加深理解馬克思的生態世界觀所揭示的生態問題的嚴重性的認識。我們在面臨生態危機,要深入思考這種生態問題與危機對人類究竟意味著什麼,究竟會把人類引向何處去。馬克思的生態世界觀,能夠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生態危機的本質,即人類社會能不能繼續存在下去的問題,取決於當今人類能不能跨過生態危機這個檻。作為一個馬克思生態理論的研究者,我們應該當好生態問題嚴重性的「吹哨人」。
馬克思的生態世界觀,一方面是在應然的層面上展開的,即我們應該怎麼樣?這是從人跟自然相互關係的角度認識了在理想社會究竟應該怎麼樣。但是馬克思的生態世界觀又是在現實的層面上展開的,也就是說,他可以使我們回到現實之中,揭示現實世界當中人跟自然之間的對立。馬克思是從哲學的高度,認識了人跟自然對立的本質,這樣就使我們從根本上來認識生態問題危害的嚴重性。按照馬克思的論述,生態危機主要是使人類喪失基本的生活要素。對生態問題的嚴重性認識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是聯繫在一起的,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正確地意識到,面臨生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認識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在是太重要了。
郇慶治教授指出,就生態馬克思主義而言,我們對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主流看法,或者說關於生態的社會主義有著一種未來綠色前景,應該說是比較樂觀的。國內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廣闊的未來經濟願景,其主要來自於如下三個意向,第一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第二個是大規模集中化的生產和經濟,第三個是美好生活,三者是在政治正確意義上被使用的,而且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基礎。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所深刻挑戰的正是上述支撐著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經濟願景」的三個意象,如果我們旗幟鮮明、知行合一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哲學價值觀,堅持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政治取向、堅持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整體性目標意涵與綜合性推進戰略,我們就必須重新考慮這樣三個意向。
由此來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絕非只是馬恩經典著述的闡發或再闡釋問題,而是已然成為一種面向當今時代的批判性新哲學或新政治,甚至是一種真正的生態學。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及其研究,絕不僅僅意味著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文本詮釋或再闡釋,這個階段我們已經過去了,其主要還在於結合時代條件,對於合乎生態可持續原則的社會主義價值理念與制度構想的持續推進,這是我們特別值得重視的。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具有形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未來潛能的重大事件,我們也應如此理解黨和政府最近提倡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意蘊。
王雨辰教授指出,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講的是馬克思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理論,生態中心主義則是有機論的生態世界觀與自然觀,生態中心主義和有機馬克思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辯護,二者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理解有本質的區別。從哲學史來看,馬克思超越了近代西方知識論哲學,創立其獨特的生態思維方式和生態哲學。具體而言,馬克思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原則和歷史原則,並且把兩個原則貫徹到底,科學地解決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實現了對近代哲學的超越,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跟近代哲學相比,其研究對象、任務和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其使命是通過哲學理性去把握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不是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社會歷史包括人類社會歷史本身,也包括納入到實踐中的自然,人和自然的關係。
周宏春研究員指出,生態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這與哲學、社會學研究是密切相關的,是價值觀、行為規範,是人的意識。文化具有更持久的影響,有著更為深刻的重要性。中國有很多的優良文化,比如說研究生態文明都會用到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經裡關於道法自然的思想等等。現在有專門的生態文化創作作家,還有航拍中國等創作,都非常有意義,這使我們感覺到,祖國山河的美好,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現在國家林草局還在推中華文化示範村的建設,也是讓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實際上跟人們脫貧致富也是密切相關的。
主題四、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布局
楊開忠教授指出,空間組織是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正因如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組織問題。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這個總體方案裡面特別強調空間均衡的理念。把生態文明空間組織上升為制度,明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這兩項制度是我們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兩大支柱。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人類為中心,這就自然要求我們在地域上和空間上,以集聚了絕大多數人口的城市為中心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城市已經是人與自然共生的主體形式,經過200多年的工業革命的發展,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城市人口都已經成為人類的主要部署,而且是日益重要的主要部署。城市在人與自然共生的空間組織中起著支配的作用,城市是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城市在人與自然共生的空間組織中的支配作用來看,我們搞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不能脫離城市,而且必須以城市為主導。城市創新是驅動人類文明轉型的核心的引擎,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城市為主導。
歐陽志遠教授指出,城市是人工自然的典型,農村是人化自然的典型。城市是一個複雜巨系統,農村是相對簡單的系統,特別是大城市,更是一種超級複雜聚集體,公眾社會活動的種類和範圍遠非農村可以比例。城市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區,是我們矛盾最集中的地區。我們要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新範式,大力推進工業化向生態化、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綜合體。生態文明建設中,城市應該走在前列,因為他是人類科技高度發達的地方,也是人與自然矛盾最尖銳的地方,人類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我們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以此理念為指引,在城市創造出更多人與自然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範式。
郇慶治教授指出,疫情這樣一個突發的事件所表明的是,其中的複雜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要遠遠超出我們已有的理論認知甚或想像。一方面,對於武漢這樣的超大規模都市來說,理應重新考慮目前採用的社會政治制度形式和治理機制是不是充分的,以及如何確保它們的及時、協調與有效發揮作用。但是還要進一步追問,它們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民主地自我組織和對整個社會負責的地域空間,並依此來審視我國近年以來所大力推動的城市化都市圈。另一方面,除了應關注現代交通手段導致的人口快速流動所帶來的公共治理與安全方面的風險隱患,更要深入分析這種超大規模流動背後的無序與浪費特徵及其經濟社會背景。無論是農民工還是高校學生的龐大人口流動所體現的,其實都是並不均衡的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並反過來弱化了作為城市和鄉村而存在的社會的自主性。
主題五、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
吳舜澤教授指出,在我們舊有的衡量價值評判標準上,由於沒有加入生態環境的考量,從而將環境保護和解決發展對立起來。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的一個內涵,或者是將保護生態環境看做是發展的應有之意,這將極大地豐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實現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相統一。汙染物不是環境保護過程中產生的,而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進行解決,要追求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這體現了我們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這是一種新的文明表達和一種形象表達。
陳學明教授指出,通過這次疫情,到了後疫情時代,我們應當更加注意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沒有高度統一的領導,沒有把國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沒有人民至上、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觀,不把老百姓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將是困難的。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認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為本」等基本的理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已經成為我們立國的基本層面,經濟建設是中心,但中心不等於是目的,不要把中心作為目的;而「以人為本」這個理念則必須要有新的認識,要全面認識。以人為本在一定意義上,只相對於以物為本才是成立的。我們不能把「以人為本」僅僅理解為滿足人的物慾,而是應當理解為滿足人的物質、精神、文化、心理等各方面需求。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必須反對無限誇大人的力量,一定要降低人活動的強度。
郇慶治教授指出,按照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理解,個體應該注重關於自然生態尊崇敬畏與綠色生活觀念風格的培育問題;社會和國家應該注重自然生態系統及其重要元素的日常制度化保護與社會成員的制度性規約的問題;全世界應該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價值觀的重大疫情協同應對生態問題。從個體到國家層面,再到全球層面來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話,我們在疫情之後,即後疫情時代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將會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特別是在國際層面上,問題甚至可能會變為更為嚴峻的挑戰。
王雨辰教授指出,有機馬克思主義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都非常嚴厲地批評了資本對窮人的傷害。尤其是有機馬克思主義反覆講,窮人受生態危機的傷害最大。所以,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是立足於滿足人民的生活基本需要,特別是窮人的需要,這叫做以發展為導向的生存問題。我們現在儘管是為了美好生活,實際上核心還是生存導向,還不是生活質量導向。所以,發展依然是我們國家的第一要務。除此之外,有機馬克思主義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都要求破除工具理性的支配,要求以價值理性為基礎反思人自身、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恢復對自然的敬畏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
我們國家追求的是民族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環境治理,保護全球環境治理和地球家園之間的有機統一。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是要形成共同利潤,二是要提升人類的道德境界,只有這兩個都做到了,才能從工具論上升到目的論。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所秉承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任何生態學理論建構都離不開人類的歷史和經驗,都具有社會歷史的特徵,馬克思主義明確反對生態中心主義的價值觀,馬克思所講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是以價值理性為基礎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其不僅不會帶來生態危機,而且實強調以價值理性為基礎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這為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和諧與共同發展奠定了物質的基礎。
張雲飛教授指出愛國衛生運動是中國獨創的工作和運動,愛國衛生運動與衛生防疫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有交叉,重合和重疊的部分,這尤其是生態文明研究和研究社會動員組織機制的時理應考慮的重要問題。愛國衛生運動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基礎,所以愛國衛生運動應該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在愛國衛生運動的發展與創新過程當中,要堅持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最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也是我們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基礎。
主題六、統籌疫情防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王莉麗教授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的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生態的要求。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經濟發展與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意味著中國與世界的和諧與共贏的發展。推動後疫情時代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後疫情時代,更要統籌推進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吳舜澤教授指出在後疫情時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的時候,新舊動能轉換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有些地區生態比較良好,但是生態的價值體現不出來,很多貧困地區是主體功能限制開發區,但卻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這裡形成了一種「綠色的貧窮」,我們稱它為「美麗的富饒」。這是值得關注的現象,我們絕不能在這些區域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而要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對此,習總書記曾指出,要產業生態化,同時還要生態產業化,這兩件事情要同步做。這些工作中有一個最需要要做的工作,就是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或者我們叫轉換的路徑。在統籌疫情防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要在「綠」中尋「機」、拓寬路徑,更加強調綠色創造發展的引領性,更加突出綠色發展對經濟增長潛力的持續性,從而促就業、促消費、增加收入,實現綠色增長、綠色財富、綠色福祉的統一,使我們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和諧互動、高效包容,創造一個融合發展、韌性持續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林堅編審指出要用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來統籌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建設。系統工程涉及要素多樣,結構複雜,功能全面,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這是一個需要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研究和探索的對象,而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文明都貫穿其中。推進生態文明體系和綠色發展有幾項重要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生態文明教育,這應該是從多層次、多樣化、覆蓋所有人群的工作,此項工作要形成一個全覆蓋、多層次、廣領域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包含農業、林業、水利、氣象、地理、工業、服務業、信息業等行業,要把生態文明意識融化到人們的血液中,貫穿在人們的行為中,從而形成合力,將疫情防控、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向前推進。
最後,張雲飛教授進行會議總結。線上論壇圓滿結束。
文稿來源:國發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微信編輯:塗成
人大國發院是中國人民大學集全校之力重點打造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現任理事長為學校黨委書記靳諾教授,院長兼首席專家為校長劉偉教授。2015年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併入選全球智庫百強,2018年初在「中國大學智庫機構百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國家高端智庫綜合評估中入選第一檔次梯隊,是唯一入選第一檔次梯隊的高校智庫。
人大國發院積極打造「新平臺、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的高端智庫平臺。圍繞經濟治理與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與法治建設、社會治理與社會創新、公共外交與國際關係四大研究領域,匯聚全校一流學科優質資源,在基礎建設、決策諮詢、公共外交、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和內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大國發院以「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引領者」為目標,紮根中國大地,堅守國家戰略,秉承時代使命,致力於建設成為「最懂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智庫」。
微博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