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體系(SMS)的建設源自歐美民航業發展比較早的地區和國家,其組織架構哦、理念和方法有效地促進了民航安全質量管理和發展。
一、回顧中國民航安全管理體系路程
2006年,民航總局將SMS(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確立為民航安全「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工作之一,深入研究國際民航組織安全管理體系的內涵和要求,廣泛宣傳SMS理念,並以海航和深航作為試點,開展SMS體系建設。
2007年3月,民航總局頒發了《關於中國民航實施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通知》,在全行業內進行總體框架、系統要素和實施指南等相關知識的培訓;10月,正式印發《中國民航安全管理體系整體實施方案》;11月,民航總局飛標司根據安全管理體系建設要求,提出並修訂了《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即CCAR-121部,並下發諮詢通告《關於航空運營人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
2008年,是SMS"全面實施年",民航總局要求航空公司重點抓好安全質量管理體系、主動報告機制、飛行數據解碼分析系統和風險評估系統的建設。
二、安全管理體系簡介
安全管理體系是一種系統管理方法,包括必要的組織機構、責任、政策和方法,是一個系統的、清晰的、全面的安全管理方法,包括目標設定、計劃和績效評估,最終實現安全運行。安全管理體系的特徵:其本質是系統進行安全管理的體系,本質是實現以安全為導向的績效管理,核心是風險管理,驅動力在於廣泛的風險源數據信息,具體方法需要系統化的管理,其基礎是公司的安全文化。
三、通用航空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雖然中國民航行業內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已經開展了十幾年時間,但是對於大多數通用航空公司來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詞彙。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用航空企業體量小
2016年,國務院就公布了《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通用航空業是以通用航空飛行活動為核心,涵蓋通用航空器研發製造、市場運營、綜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務等全產業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截至2020年,國內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通航機構有300多個,通用航空產業內企業有280多家,航空器現在大概有2000多架。短途運輸、應急救援等對區域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社會需求逐漸體現出來。傳統通用航空消費化,公務航空的體制化,無人機領域的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發展變化成加快態勢。但是這些通航企業大部分各自為戰,其中少於三架飛機的通航飛行企業佔了很大一部分,總體呈現生產經營體量小,經營、運行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缺乏系統化管理,發展受限制較大等特點。面對這樣的情況,通航企業難以形成系統化的管理體系。
2、通航企業管理和專業人員水平相對較低
相較於運輸航空公司、運輸機場、民航空管系統等發展多年並趨於成熟的民航行業特點,通用航空起步晚、發展速度慢、受限制多、配套設施、配套技術和管理落後。在一些航空類教育機構內,專門開設的通用航空類課程少,專業人才產出率低。各通航企業不得不通過高新挖去現有成熟人才、自行培養人才、邊摸索邊發展等方式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何談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3、缺乏通航安全運行經驗和數據
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豐富的安全運行管理經驗和以往飛行運行數據、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而現有的通航企業大多運行時間較短,運行體量較小,缺乏完整運行周期、全面運行數據和廣泛數據基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航企業風險源數據收集等。
4、通航企業經營壓力限制安全發展
現階段,大部分通航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尤其在2020年疫情影響下,很多企業難以為繼。受此影響,企業投入安全管理的財力、精力和人力資源受到很大限制,無法顧及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四、通航安全管理建議
雖然通航航空安全管理體系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比較多,但是在民航大力推進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前提下,通航企業可以向大量的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空管部門借鑑經驗。
既然無法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體系,通航企業可以從小處著手,先抓重點工作。設立一個小的安全目標,從風險管理入手,逐步完善安全管理體系的其他方面。利用通航不安全事件分析、集體頭腦風暴等方式,識別運行中的風險,分步建立管控措施,「發現一項消除一項」。然後,再完善組織架和文件建設、推進安全信息主動報告、建立安全績效考核等方面,同時注重日常安全教育、培訓和溝通。切勿急於求成,從工作內容上逐步實現安全管理體系框架中的主要部分(安全政策與目標、安全風險管理、安全保證和安全促進)。
綜述,通用航空企業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礙,限制了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但是通航企業可以借鑑民航現有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經驗,潛移默化,春風融雪的方式,不囿於「體系」,從而實現實際意義上的安全管理。
都看到這裡了
右下角,您點一下在看
小編工資就會漲 1 毛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