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制度基礎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制度基礎

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頒布實施。這為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進一步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制度基礎。

高質量發展要有高標準市場體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改革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圍繞市場化改革方向,不斷加快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該說,圍繞市場化改革目標,我國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建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從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看,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仍不能夠完全順應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法治化發展的新要求。因此,順應新時代我國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法治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有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統一完善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各類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條件,也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媒介和載體,沒有完整統一的市場體系及其配置體制機制,就不可能有完善高效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因此,加快完善市場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本身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有助於提升我國高質量發展水平。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臨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效益這樣新的戰略任務。高質量發展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現實要求,而就經濟運行和經濟增長的高質量而言,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既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技術進步效率,也取決於資源配置效率。換句話說,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高效率增長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結構性困境和失衡,這些結構性困境和失衡問題根源在於資源錯配,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發生問題,導致資源錯配和價格信號扭曲。因此,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上也就是糾正我國經濟增長中的資源錯配問題,這要求不斷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見,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有助於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

加快完善要素市場體系,有助於彌補我國高標準市場體系發展的短板。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高標準市場體系來看,我們市場體系建設,尤其是要素市場體系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短板。雖然我國商品市場體系及其價格機制基本已經實現市場化配置,而且絕大多數商品市場體系也已經基本完善,但是最大的一個短板就是要素市場體系建設比較滯後,特別是要素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仍然不完善,要素市場體系不統一不完善,發展也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亟待加快建設完善的市場體系和體制機制,彌補高標準市場體系短板。

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建設,有助於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從改革發展的現狀來看,如何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取決於市場體系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是否完善,也取決於政府如何有效依法監管市場體系。這需要加快完善要素市場體系的制度建設,包括一系列的價格監管、要素市場公平交易制度、要素市場交易規則,等等。因此,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及其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更需要完善市場制度建設,從而更好地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四大關鍵問題

《意見》對如何更好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為今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全面深化我國要素市場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要解決四大關鍵問題:要素市場化配置、要素合理性流動、要素價格市場化決定、要素市場有效性監管。

提高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即突出強調各類生產要素配置由市場來決定的基本原則。這既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重要體現,也是全面落實市場機制決定資源配置的現實要求,從而真正體現市場在各類要素市場的配置中的引導機制和作用,確保資源高效率配置。從我國要素市場發展狀況來說,亟待需要通過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從而有助於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亟待需要通過完善各類資本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資本市場定價機制,推動資本市場有序有效開放,提升資本要素的資源配置效率;亟待需要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推動技術科技創新資源形成市場化配置機制、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推動技術要素市場與資本要素市場融合發展,有效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亟待拓展要素市場體系的範疇,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各類數據形成供求市場化定價機制,提升數據資源配置效率,積極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化、數位化新趨勢。

加快要素合理性流動。即突出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合理流動。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本身就是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前提和條件,也是形成統一完善高效有序的市場體系的重要體現。要素自由流動,特別是推動生產要素從低效率部門、行業流向高效率部門、行業等,本身就是資源有效配置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體系,消除各類市場體系之間的無形障礙,引導區域市場、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有效銜接,形成統一完整的有效競爭的市場體系;其次從當下發展的現實狀況來看,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就是需要構建全國統一的勞動力要素市場體系,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提升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這就必然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流動渠道;也必然要求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以及各類人才引進力度,發揮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推動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即突出各類要素的價格由市場機制來形成和決定。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本身就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核心要求;我們常常說市場化配置資源,本質上就是由市場供求關係形成價格,價格變動引導資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目前,我國部分要素市場定價機制仍然不夠完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還有很多體制機制障礙,這不利於市場化配置資源,也無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因此,需要深化要素市場價格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要素價格機制,特別是要加快完善土地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勞動者報酬和工資收入形成機制、國有企業工資形成機制、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形成機制、公務員工資收入形成機制以及促進資本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機制、人民幣匯率彈性形成機制,等等,進一步提高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知識、人才等資源要素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和配置效率。

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即突出強調對要素市場實行有效監管。現代市場體系,特別是要素市場體系,都離不開有效監管;加強有效監管,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也是推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一方面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特別是要加強對要素市場價格的宏觀管理和監督,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首先,既要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也要完善和加強對市場價格的動態檢測、信息發布以及反壟斷價格法律法規等,真正維護要素市場價格秩序。其次,要健全各類市場化交易平臺,順應大數據、雲計算、平臺化等發展趨勢,推動要素市場體系高質量發展;再次,要不斷完善和健全更加透明的市場交易規則、提升市場交易監管水平,確保要素市場化配置高效有序,有效防止市場失序和不規範行為。

總之,《意見》不僅對於進一步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更好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也對我國新時代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加明確的要求。面對目前各種更加複雜和多變的國際環境,只要我們堅持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發展方向,保持戰略定力,以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實際行動,積極應對各種可能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就能夠順利完成我們既定的目標和任務。

相關焦點

  • 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的重要內容
    答: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耕地保護理念由單純的數量保護為主向以建設促保護理念轉變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耕地數量質量並重管理,優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實兩個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強有力的抓手,同時也是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的重要途徑,是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平臺。  主講人手記:實現耕地保護理念五大轉變  我國耕地保護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內涵。
  • 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強調「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並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從文化制度體系建設的角度明確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定位、發展方位、職責使命和目標任務,並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 江西湖口:高標準農田建設正酣
    央廣網湖口12月4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鄭飛華)冬季正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施工的「黃金窗口期」。日前,在江西省湖口縣城山鎮東莊村陳新舍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派火熱景象,十臺大型機械穿梭在田地間,忙著平整土地、修整邊坡。
  • 內蒙古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化耕地改良取得明顯成效
    據發布會介紹,多年來自治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開展鹽鹼化耕地改良,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特別是近兩年,通過整合部門職能、聚焦工作重心、聚集人員力量、聚合財力資源,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地改良,取得了明顯成效。
  • 江西安福:高標準農田建設先聲奪人
    央廣網江西安福9月16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劉麗強 賀更清 劉慧娜)9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完成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9個施工標段、3個監理標段的招標並進行公示,這是繼6月上旬該縣在全市率先完成2020年4.27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設計方案評審之後,在全市率先完成項目建設招標的縣
  • .| 堅持和發揮制度優勢,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通過不斷優化交通運輸管理的政府職責體系,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理順中央和地方事權,將制度優勢轉化為交通運輸領域的國家治理效能。(三)堅持法治引領,健全交通運輸市場治理的法規等制度規則,為交通建設管理運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推動重點領域法律法規制定修訂。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筆者在認真學習四中全會《決定》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對生態補償政策的長期跟蹤研究,就落實生態補償制度、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提出若干建議。  生態補償是以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環境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環境保護各利益相關方之間關係的制度安排。
  •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何舉措?鎮江出臺...
    為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鎮江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有哪些工作舉措?25日,鎮江市政府舉行《關於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鎮江市糧食安全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會上給出了答案。鎮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鎮江市政府新聞辦主任陸豔華主持發布。
  • 上海:到2025年,基本建立農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框架體系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決策部署,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進上海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97%,水產健康養殖示範面積比重達到75%以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8-2019年上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9.09%。農業物質裝備和信息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綠色食品認證產量佔地產農產品總產量已達24%。
  • 健全基礎性制度 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一系列數字關鍵技術不斷創新演進和應用深化,進一步凸顯了數據要素及其市場體系在我國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且為將數據要素的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架構。  數字基礎設施為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提供了載體支撐。
  • 土壤改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項目的重要性
    隨著2016年5月28日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印發實施,中國的土壤修復號角才正式響起,土壤治理領域的巨大市場才逐步被開啟。這一點從土壤調理劑的登記數量就可以看出。2016年6月1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登記的全國土壤調理劑產品只有42個,而截止到2020年的8月27日起已經有191個,到11月11日已經有204個。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
    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重要發展和深化,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決定了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 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5]從總體上看,專業社會工作制度建設是通過一系列的公共行動而將專業社會工作確立為國家社會服務制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將社會工作者確立為一套專業技術類職業的過程。 從全世界範圍看,制度化建設是各國專業社會工作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這一整套的制度體系,專業社會工作是無法建立,無法運行,也無法發展的。在我國,當前加快社會工作制度建設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規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為建設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提供堅實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深刻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集中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制度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標誌著我們黨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高度、新視野、新水平。
  • 縣財政局: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助推糧食穩產高產
    2020年,我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3.66萬畝,總建設資金5856萬元,分兩個項目進行建設。其中第一個項目建設名稱為芷江縣曉坪鄉等兩個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2.66萬畝,其中建設節水灌溉面積0.2萬畝;該項目總投資4256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941萬元,省級資金1095萬元),每畝投資1600元;項目建設內容主要為灌溉排水工程、渠系建築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內容。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國務院關於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
    全面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精神,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為基礎,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為主要內容,以推進誠信文化建設、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為重點,以推進行業信用建設、地方信用建設和信用服務市場發展為支撐,以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王春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今年兩會熱點話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