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新時代的國家治理,需要以文化精神作為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始終的基礎性、融貫性、統攝性力量,形成共同的價值認知和意識形態共識,為國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從改革動力機制、文化制度體系性建設、文化生態系統構建、文化價值引領等方面探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治理;文化制度;文化體制改革

  [作者簡介] 李媛媛,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重點課題「文化自信與價值觀問題研究」(2019ZD006)。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從文化制度體系建設的角度明確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定位、發展方位、職責使命和目標任務,並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現代政治越來越減少對統治型國家機器的依賴,而越來越訴諸建構價值共識、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義系統,這恰恰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只有回歸初心,明確方向,才能更好地再出發。

  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閾下的制度與文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時隔六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總結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形成的治理經驗和制度優勢的基礎上再次對這個問題予以系統化和深化,為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概括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制度和文化相互依存,制度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保障,文化價值建設則是實現有效治理的前提。按照諾思的理論,制度由三個基本部分構成:「正式的規則、非正式的約束(行為規範、慣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準則)以及它們的實踐特徵。」[1]作為制度的正式規則是成文法,而決定規則的是不成文法,即諾思這裡所說的「非正式約束」。人的價值準則、意識形態、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作為非正式約束在制度變遷中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它們是制度得以衍生的基礎和土壤,同時也直接決定了制度的實施效果。制度要發揮作用,必須有內在意義系統的支持,否則無法生根發芽。新時代的國家治理,需要以文化精神作為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始終的基礎性、融貫性、統攝性力量,通過文化的強大建構力、傳播力和引領力,形成共同的價值認知和意識形態共識,為國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根據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於1995年出版的題為《我們的全球夥伴關係》的研究報告,「治理」具備四個特徵: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或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的範圍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2]現代國家治理,即以制度建設為依託,以保障公民權利、促進公共利益為目標,強調國家執政黨、政府部門與各種主體協調共生、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就中國的發展環境和歷史語境而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在治理方式上,既強調製度和法律的剛性規制功能,實現治理的規範化、程序化,又力求通過價值共識實現柔性治理;在治理主體上,從以政府為中心的單一主體,轉向以黨和政府作為主導,社會各階層、各機構、公民個體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互補與互動;在治理理念上,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基本制度穩定的前提下,以保障公民權利、實現整體利益為訴求;從治理布局上,由自上而下的垂直式行政管理向強調系統性協調共治轉變。

  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作為文化制度的外在體現和實施保障,文化體制是指「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指引下,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相配套,旨在對文化進行管理、規範、引導和促進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文化政策系統、文化組織系統和文化行政系統」。[3]文化體制是一個國家基本制度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承擔政治動員、社會整合、文化認同、權利分配等多方面功能。文化體制改革作為社會經濟、政治格局發生變革之後在文化領域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中國社會整體性制度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宏觀層面的國家文化制度的結構性變遷、中觀層面的文化行政管理職能和管理模式的轉變,以及微觀層面文化生產主體的重塑、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生產機制的變革。從橫向關係看,文化體制改革涉及國家、市場、社會關係的調整,以及包括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和公民在內的多個主體的關係重構,目標是實現各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有效合作;就縱向關係看,涉及作為第一行動集團的中央與作為第二行動集團的地方及基層的關係,目標是央地協調、上下一致。因此,文化制度建設是囊括意識形態管理、文化經濟事務管理和公益性文化服務等多領域的系統性建構,其目標是通過高效的制度運轉體系來促進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目標的實現,對於推動國家文化治理和中國社會的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文化體制改革的價值目標和實現路徑具有高度契合性。正如有學者所說:「現代國家治理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公共價值,即以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為邏輯起點,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4]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即改革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高效政府、協同政府和法治政府。國家治理的目標落實到文化體制改革領域,對政府創新文化治理方式、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提出諸多要求。服務型政府,即強化政府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功能,保障公民文化權利;高效政府,即簡政放權,提高文化治理的科學化水平和治理效能;協同政府,即以公共利益為前提,加強黨政部門與文化企業、文化機構和文化組織的合作,提升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法治政府,即推動文化立法和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範、監管和調節作用。文化制度體系的建設與創新始終是在國家治理的整體框架下,不斷推動國家文化制度建設科學化、專業化、法治化的行進過程。

  二、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目標,重新定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

  當前,中國的改革發展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2014年,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文化體制改革小組」位列六個專項小組之中。同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至此,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通過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機制創新,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以改革促發展,不斷釋放中國文化的強大動能,是推動中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的重要途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意義,不僅僅囿於文化制度形態和體制架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一系列深層次變革。

  第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5]這種精神、價值和力量既是中國文化傳承創新的思想保障,也是形成強大的價值認同和文化主體性的依託,更是中國崛起的重要精神支撐。霍布斯鮑姆認為:「基於文化認同而形成的國家認同是國家開展行動的價值基礎。」[6]文化體制改革,並不僅局限於黨和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其最為本質的目標是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一套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價值座標和精神秩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7]今天中國的國家治理需要將內在的價值自覺與外在的制度規範相結合,探索既植根於中國傳統,又符合現代政治要求的治理模式。因此,塑造與中國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發展道路等高度契合的中國精神,為中國建設現代政治文明提供重要思想資源,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

  第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再造社會機能,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清理文化體制運轉中的淤滯之處,打通文化發展的血脈,形成適合現階段中國國情的文化管理體制,是實現文化復興的前提。當前,我國文化體制還存在諸多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對文化發展構成掣肘,如果文化體制改革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文化發展領域面對的很多深層次問題難以真正解決。例如,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政府所提供的資金、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通過強有力的行政力量輸送到各個地區,但要切實保障效能,還需要有發達的基層輸入渠道,這些渠道是否暢通,直接決定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效果。這在客觀上要求政策思維以及資源、服務向社會發展的微觀層面及基層組織傾斜,即從管制型的行政思維向服務型的公民權利保障思維轉型。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要求:「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一方面有利於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另一方面也有助於進一步調動基層文化發展的動力,激發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形成開放性的文化制度體系。

  第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真正實現文化權利重心下移,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革意味著對文化資源的重新調配,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國家文化權力的轉移以及公民文化權利的落實。文化體制改革所走過的歷程,即是文化權利的重心不斷下移的過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強調文化的喉舌與陣地功能,此時的文化權力牢牢掌握在黨和政府手中。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社會力量的逐漸成長,體制外的生產主體進入文化領域,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文化權力的讓渡,即賦予社會和市場以更多的發展空間。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加入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公約,公民文化權利不僅成為黨政文化部門的政策重點,同時內化為公民個體的自覺意識。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公民對於文化產品和服務擁有相當意義上的選擇權、話語權和決定權,文化權利落實到了公民個人。國家治理本身就包含了對公民的賦權和賦能,即不僅僅是把公民作為客體,而是既作為需求主體,又作為創造主體,這個過程必然帶來思想文化領域的解放和民族創造力的迸發。這些變化,源於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也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第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僅止步於對外部體制架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對深層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的建設性重構。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成果是通過開闢一個思想交流對話的場域,各個階層、各種思想在這裡交鋒、對話、博弈,在社會的價值訴求、公民個人的權利訴求之間尋求平衡,形成社會健康發展所必需的公共精神和價值共識。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即發揮文化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整合功能,真正通過有效的價值引領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這一轉型蘊含著深刻的戰略意義,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三、以文化制度體系創新為途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是在保證文化發展正確方向的前提下,形成強勁的內生動力機制。如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下,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和參與文化建設的意願,創造更為良性互動的社會文化治理空間?如何適應快速市場化的趨勢,提高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效率,提升政府的文化管理水平,實現有效治理?如何凝聚共識,構建起支撐大國崛起的精神秩序和價值認同,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這些都對新時代文化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第一,上下融通,為改革注入強大動力機制。以文藝院團改革為例,該領域改革是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問題,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為了順利實現轉制,政府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投入都大幅度增加,但是在推行過程中效果並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是沒有解決內生動力機制的問題,出現改革「孤島」現象和體制空轉問題。因此,改革的動力並非存在於文化管理部門內部,而是在外部的社會領域,依靠自上而下的推行路徑只能形成單向度的行政推動力,改革要取得實效,必須形成有自下而上的生成機制。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需要突破封閉的行業管理內部循環,從以政府為主要推動力的「單一中心」模式向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的「多中心」模式轉型,直面社會的真實需求,尋找改革的真實動因,催生文化發展動能。

  第二,統籌協調,注重文化制度的體系性建設。在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深化階段,體系性建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概念提法上,「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新理念的提出,都更加注重各文化領域的整體性、系統性建構。在治理模式上,已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架構,基本形成了較為定型的文化治理模式。在運行方式上,近兩年出臺的文化政策,大部分都是由多部門共同制訂,在執行時相互配合與銜接。如,針對短視頻業務出現的諸多亂象,相關部門協同合作,探索迅捷高效的市場監管模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於2018年3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同年4月約談相關平臺負責人,要求全面整改;9月國家版權局對各大視頻網站進行約談,責令企業進一步提高版權意識;2019年1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從國家文化管理部門到行業協會,從出臺文件到迅速展開整治行動,這一系列組合拳精準有力、密切配合、有序推進,最終形成行業標準和管理細則,實現了科學有效治理。這一趨勢,充分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特點和要求,從制度設計到具體實施,各部門、各區域之間,不同層級、不同主體之間的密切配合,形成文化治理的協作網絡。

  第三,多元賦能,構建健康文化生態系統。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媒介融合的迅猛趨勢,不僅給文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平臺,而且注入了新的基因,在重構文化產業鏈的同時,也在重構價值鏈。文化與旅遊、科技、製造業、金融業、農業等社會發展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構建各種主體、資源、思想相互激發、相互碰撞、相互協作的文化生態系統非常必要。新時代的文化建設,需要突破過去僅限於體制內生產的內循環模式以及行政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挖掘潛藏在民間社會的巨大文化創造活力,推動市場主體自由競爭、跨界整合,形成文化管理部門與文化機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國有文化企業與民營文化企業和小微文化企業、文化發展與周邊業態和城市空間之間的協調共生、相互賦能、不斷創新的協同模式和健康的文化生態系統。

  第四,雙效統一,鑄就引領性的文化價值。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當價值原則失效時,就會按照經濟效用最大化原則來行事,改革的成本會異常高昂。無論對於文化體制改革,還是對於中國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而言,這都是一個重大問題。就文化改革發展而言,應該看到,體量和規模的增長並不是文化發展的全部要義,如果價值懸置、導向走偏、陣地失守,出現方向性錯誤,那麼這樣的增長將毫無意義。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這是一個在改革關鍵時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標誌性文件,其中明確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佔50%以上。此後全國各省市紛紛出臺社會效益考核指標,有些地區將社會效益考核權重提高到70%,並對在輿論導向、新聞道德、職業規範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實行「一票否決」。[8]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以公共價值超越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落實到文化領域,即以解決文化供需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出發點,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創新活力作為立足點,思考如何提升文化價值尺度與人文精神,形成以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效統一的文化發展制度支持體系。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韋森譯審.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

  [2]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obal Governa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轉引自任珺. 跨域視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05.

  [3]李媛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4]霍建國.現代國家治理中的管理主義反思[J].領導科學,2019(12).

  [5]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6][英]埃裡克·霍布斯鮑姆. 民族與民族主義[M].李金梅譯.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5.

  [7]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8] 譚志雲. 文化體制改革的南京實踐及啟示[J]. 群眾,2019(24).

  

相關焦點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王紹光強調,治理不是特指某種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不是指「無需政府的治理」,更不是指市場化、私有化。本文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強調國家本位主義下的社會共治,是一主多元的治理,包括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  這次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 堅持和發揮制度優勢,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總體運行效率有著重要影響。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勢,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 顯著優勢都有哪些 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有無優勢,要看實踐效果。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表現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隨著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的理念和邏輯也要進行革命性調整。我們需要深刻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邏輯,構築一個與當前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即建立以文化、制度和技術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國家治理模式。雖然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技術的應用卻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消滅愚昧和貧困、帶來技術紅利的同時,也可能帶給人類災難和痛苦。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陳亞平介紹了揚州大學特別是揚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學科與專業近年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並提出,區域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區域法治建設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的根本保障。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
  •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作用
    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的《決定》,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充分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全會全面總結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全面反映了我們黨在長期治理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
  • 陳寶生:把握改革總目標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怎麼治理、建立什麼樣的治理體系、需要什麼樣的治理能力?應當說,中華民族進行過長期的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有關的優秀思想資源,但是它們還稱不上現代。近代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後,對於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怎樣治理這個古老的國家,各種力量進行過激烈鬥爭,做過多方面的探索,在多種道路上進行過試錯,結果歷史選擇了一條道路,這就是社會主義道路。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維度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從三個維度理解:第一個維度是物質的現代化;第二個維度是治理的現代化,也可以說是制度的現代化;第三個維度是人的現代化,即更大程度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文|隆國強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首批中國特色新型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之一,按照中央要求,開展了大量改革創新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五個基本特性
    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國的成立已經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搞建設搞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也已經說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持住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需要一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繼續作出回答。二是系統的組分層次性。作為科學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和外事等多個領域,層次清楚、組分特色鮮明。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內法規和國家法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好體制機制的規範約束作用,用制度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實踐養成,而且要用體制機制來保障」。2016年12月,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升到法律制度層面。
  • 從治國實踐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標誌著我國「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正式被納入黨的治國理政布局。隨著黨治國理政實踐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並且越來越展現出諸多不同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徵。
  • 合山探索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路徑-廣西新聞網
    合山探索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路徑治理能力與精準脫貧雙促進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蒙進煌 通訊員 袁永利 覃麗麗基層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治理能力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能發生什麼「化學反應」?日前,記者走進桂中小城合山市,處處感受鮮明的變化——該市對基層黨建工作實施「晴雨卡」動態管理,「晴天笑臉」表情成為各基層黨組織創先爭優的動力;村村主動制定發展計劃,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蓬勃發展,貧困村扶貧產業全覆蓋;文明守法示範「四級聯創」評選機制下,戶戶以獲評為榮……合山是全區率先脫貧的縣(市)之一。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作者:牛先鋒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日趨合理,在此基礎上引領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朝著更加進步的方向變革。《共產黨宣言》序言中的這段話不僅簡明地概括了一個時代的構成要素,而且對這些要素進行了邏輯構建,形成了「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精神」的分析鏈條,從理論上說明國家治理應該是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制度)、思想觀念領域的整體性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日趨合理,在此基礎上引領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朝著更加進步的方向變革。
  • 規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為建設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提供堅實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深刻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集中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制度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標誌著我們黨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高度、新視野、新水平。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確立了制度框架,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治理改革和舉世矚目的治理成就為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積累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智識力量。然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全面展開,世界範圍內的國家競爭愈演愈烈,國內社會矛盾也複雜多變,國家治理的有效性面臨嚴峻挑戰。
  • 徐忠:新時代背景下現代金融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歸結起來,金融治理要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其他治理更加密切地融合,更好地發揮金融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這包括財政與金融的關係、去槓桿與完善公司治理的關係、金融風險防範與治理機制完善的關係、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可持續與資本市場的關係,等等。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黃波 楊安 趙菡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心和難點均在基層。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平安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王春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今年兩會熱點話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