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究其原因,獨特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發揮了很大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勢,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

顯著優勢都有哪些

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有無優勢,要看實踐效果。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表現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能使中國政治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這一優勢就連很多外國人也已看清楚。在他們看來,中國重大決策來得快,執行力也強。他們在吵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幹了。中國一個個五年發展規劃制定出來、付諸實施,已經到了第十三個。中國共產黨有能力規劃國家幾十年的發展。這在多黨制條件下,完全沒有可能。

人民當家作主,能使人民真正管理國家各項事務。在中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保證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保證各級國家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健全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制度。人大代表來自各地區、各民族和各階層,既有領導幹部、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也有普通工人和農民。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權力比很多國家的議會多,人大代表中普通勞動者的比例比很多國家高。這就說明,中國的民主真正是人民當家作主,而不是像有些國家那樣的金錢民主。除選舉民主,中國還有廣泛的協商民主,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很多事是通過協商形成共識而得以解決。中國不會像有的國家那樣,明知公眾意見分歧很大,簡單地進行表決甚至公投,哪怕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不同意,也強行付諸實施。

全國一盤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是單一制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調動各地區各方面的資源,辦成了很多其他國家難以辦成的大事。中央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對口幫扶的方式,幫助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從全國抽調四萬多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助於實現共同富裕,也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能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使中國不會出現很多發展中國家那樣的貧民窟。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有利於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按勞分配為主體,能保障勞動者的利益。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發全社會發展的活力。

以人民為中心,能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的民生建設,尤其是精準扶貧,在發展中國家中是做得最好的。十幾億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馬上將告別絕對貧困,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奇蹟。這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不可能做到。

選賢任能,能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我國是黨管幹部,選人用人歷來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培養選拔幹部注重臺階、政績和多崗位鍛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結歷史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造,選人用人越來越嚴格,越來越科學,也越來越準確,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培養選拔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除上述幾個方面外,我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還表現出全面依法治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的理想信念、改革創新、黨指揮槍、「一國兩制」、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等顯著優勢。

顯著優勢從何而來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具有顯著優勢,取決於幾個方面的重要因素。

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文明史,曾經在很長時間內領先世界。古人曾提出過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也實行過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有的治理思想至今還產生著很大的影響。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融入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比如,將大同理想發展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將民本思想發展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大一統傳統發展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方針;將選賢與能思想發展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幹部選拔原則;把以和為貴的思想發展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協和萬邦的思想發展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等。

對歷史教訓的深刻總結。進入近代,中國落後了,遭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為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求索。鴉片戰爭戰敗後,意識到武器不如人。之後,省吃儉用,購買西方國家製造的艦船等。但甲午戰爭,又敗給了日本。進一步反思,認識到制度不如人。此後,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都想學習西方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學來了西方制度的形式,但結果很不成功。那時的中國,幾乎是近代以來最混亂的時期。因此,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民族負責,不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長時間的實踐探索。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局部執政時就已開始。黨的領導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等,進行了成功的實踐。新中國成立之初,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立了單一制國家結構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隨後,通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制度。黨還領導人民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法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過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每一步創新,都離不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引領。

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及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是區別於很多國家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根本所在。從這一視角觀察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可以看清楚很多制度建立和發展的初衷。比如,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精準扶貧和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等等,無不體現國家的性質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如何更好發揮顯著優勢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已搭起了四梁八柱,但還沒有完全成熟和定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概括了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也指出了制度建設十三個方面的堅持和完善,但這兩個「十三」不是一一對應的,在行政管理體制、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不足,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近年來一直在進行改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成效明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解決了「九龍治水」的問題。「放管服」改革,使各級政府的態度和效率大大改善。「最多跑一次」改革,使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但顯然,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還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比如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幾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汙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也有長足進展。但是,離黨和人民的期望,還有不小的距離。

再比如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大大增強,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明顯改善,黨的制度建設尤其是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快速推進。但是,從反腐敗要達到的目的來看,還有不小的差距。幹部不敢腐的效果已經顯現,不能腐要靠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不想腐有賴長期的教育提醒,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使權力始終受到嚴格的監督制約。在這方面,還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督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講的十三個方面的堅持和完善,每一個方面都有大量的完善和發展的任務。全會提出,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就說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不僅僅強調製度自信,更重要的目的是把各方面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完善和發展得更好,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制度保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經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部署。我們要根據全會要求,切實強化制度意識,維護制度權威,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堅定製度自信。要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提高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各項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相關焦點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五個基本特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這是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一個重要前提。在經濟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成就和顯著優勢,目的就是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製度自信,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摘 要梳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運作過程和實踐發展,揭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支撐,也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深入闡述為什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實行這項制度的歷史必然性,探討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用的路徑。
  • .| 堅持和發揮制度優勢,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交通成就的根本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與時俱進,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最根本保障,是我國呈現給世界的交通運輸發展「中國經驗」。
  •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It summarized the notable strengths of China's state and governance systems in 13 aspects, and called for efforts to better turn institutional strength into effective governance.決定從13個方面列舉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作用
    會議認為,這次全會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的《決定》,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充分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摘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
  • 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 大力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國家安全體系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強調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提高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保證。國家安全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把國家安全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是一項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性工作。
  • 黨建論壇 | 在深刻認識顯著優勢中堅定製度自信 堅持黨的領導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後文簡稱《決定》)。該《決定》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並將其凝練概括為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強調「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
  • 論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思想
    內容提要: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思想,集中在他基於資本主義政治現實和巴黎公社革命短暫經驗而作的《法蘭西內戰》一文。根據對《法蘭西內戰》的文本梳理,巴黎公社革命創造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可以概括為:社會共和國制度與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治理體系;自由的聯合勞動制度與實現人的徹底解放的治理體系;真正的民主制度與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的治理體系;議行合一制度與民選機關支配行政機關的治理體系;共產黨領導制度與維護統一權威的治理體系。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
  • 專門協商機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定位和運行機理研究
    專門協商機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定位和運行機理研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專門協商機構與決策機構、立法機構、行政機構一道構成國家治理體系,體現了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角色定位,把人民政協嵌入了國家治理架構之中,開闢了人民政協參與國家治理的廣闊空間。人民政協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既秉承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徵,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點和優勢。
  • 人民日報解碼顯著優勢: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核心閱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深刻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發展成就,充分顯示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顯著優勢,使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氣。
  • 以制度優勢凝聚奮鬥偉力
    我們要有效克服疫情影響,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發展環境越是嚴峻複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促進位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善於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衝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我們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
  • 從G20國家治理指數排名看中國的治理能力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提出,「國家治理」成為我國學術界研究的一個核心概念。目前世界上有影響的關於國家治理的指數多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發布的,這些指數含有強烈的價值觀傾向。
  • 人民日報整版解讀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一目標的重要意義
    ——編 者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靳 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為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並對「十四五」時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
  • 陳小君: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推力
    民法典草案共七編1260條,涉及了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民法典》即將頒行之際,《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5期策劃了「民法典與中國法治的未來」專題圓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習近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要「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重視學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導作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 從治國實踐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標誌著我國「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正式被納入黨的治國理政布局。隨著黨治國理政實踐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並且越來越展現出諸多不同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徵。
  • 徐忠:新時代背景下現代金融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歸結起來,金融治理要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其他治理更加密切地融合,更好地發揮金融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這包括財政與金融的關係、去槓桿與完善公司治理的關係、金融風險防範與治理機制完善的關係、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可持續與資本市場的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