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好不好、優越不優越,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人民從內心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具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深刻體現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
我們黨成立後,團結帶領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永葆新中國的人民底色,最重要的一點是建立健全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體系,並根據時代、實踐和人民的需要不斷完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我國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並作出決定,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貫穿於制度建設各方面各環節,使我國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是我國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而且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顯著優勢。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歸根到底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領導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堅定不移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使黨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新時代把黨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增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進一步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層面和國家治理上的體現,是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徑。
和平安定是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民的基本需要。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戰亂頻仍,民生凋敝,喪權辱國,成了舊中國長期無法消除的病癘。這一切災難苦痛,都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宣告終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國家主權和安全得到強有力維護,各種黑惡勢力得到清除,中國社會長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人們在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深深感悟到,有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強有力的執政黨,有一套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過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關重要,必須倍加珍惜。
中國人口眾多,實現豐衣足食是一個歷史性的難題。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盛、生活優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國,不要很久就可以到來」。這一美好憧憬在新中國一步步變為現實。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日益健全。一系列發展成就充分顯示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顯著優勢,使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氣。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不斷探索,確立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無論災害程度還是發生頻次都大為降低,災害發生後人民生命財產能夠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經濟社會也能很快得到恢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能不能有效防控並及時戰勝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檢驗制度優劣和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及時制定疫情防控方針政策,確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進。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走共同富裕道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強保障下,全體人民正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自古以來,共同富裕就是我國人民的一個重要理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們的憧憬裡,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日益成為現實。
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進程中,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日益完善,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強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既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把人民對共同富裕的追求牢固建立在我國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
消除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消滅了剝削制度,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不斷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不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隨著其日益完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必將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執筆:齊 彪)
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將發展理念、實踐要求、價值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導向,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體現在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於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提出了關於未來國家制度的主張,並領導人民為之進行鬥爭。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將人民立場作為構建國家制度的邏輯起點和根本政治立場,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後,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各方面體制改革,以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轉化為國家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在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我國國家制度深深植根於人民之中,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能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
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體現在政策制定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使民之所盼成為政之所向。制定政策前,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政策實施中,積極接受群眾監督、回應群眾關切,根據人民群眾利益訴求和需要對政策及時作出調整。強調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體現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體現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隨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不到50元增至2019年的30733元;人口素質全面提升,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目前的4%以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經躍居世界中上行列;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全民醫保基本實現,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在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上,我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通過改革經濟體制和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正確處理先富、後富和共富的關係,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的重要一步。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行、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隨著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實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必將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證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具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最根本的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始終著眼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領導保證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領導人民建立起來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必然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建立起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證,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證,為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提供了有力保證。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不斷加強、物質基礎更加鞏固,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
黨的領導保證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保障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在推動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不斷取得新成效,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大力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成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黨的領導保證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縱觀歷史,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進入新時代,我們走上了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徵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是由一個個階段性目標逐步累積達成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積極探索、頑強奮鬥,實現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今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