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至上 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2020-12-05 中國文明網

  科學發展觀深刻體現了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強調,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

  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如果把中國共產黨人最核心的理念概括為八個字,這就是實事求是,以人為本。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實事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和精髓是以人為本。這八個字,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核心的價值。

  堅持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要始終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切實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和本質要求。

  首先,人民利益至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是一致的,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統一的。

  其次,人民利益至上是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生動展現。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我們黨九十年來所以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就是由于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秉持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我們的事業所以能夠成功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再次,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就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最後,人民利益至上是檢驗黨的執政能力與先進性的根本標準。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檢驗我們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最高準則。人民群眾的認同度滿意度是檢驗我們一切決策和政績的基本依據。執政黨只有真正代表和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順民意、得民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體現發展的包容性

  發展的科學性與包容性是內在聯繫、不可分割的。發展的科學性要體現為發展的包容性。離開發展的包容性,就不能解決貧富、地區、城鄉、行業的差別與矛盾,就不能真正體現發展的科學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要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這三十多年,我們的發展是「快」的,現在要在此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的問題。什麼是「好」的發展,這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就是社會公平型的發展,資源節約型的發展,環境保護型的發展,民生改善型的發展,就是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的共識性與改革的普惠性也是內在聯繫、不可分割的。改革的共識性要依賴於改革的普惠性,沒有改革的普惠性,改革就失去了形成共識的社會基礎和群眾支持。因此,當前關於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要講兩句話,即: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毫不含糊地堅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發展的基礎上,提高綜合國力,給人民以實惠。只有毫不含糊地堅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才能使改革得到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給改革不斷注入活力和動力。堅持改革方向,毫不動搖;堅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毫不含糊,應當成為我們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張,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發展的包容性越大,科學性越強。改革的普惠性越廣,共識性越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發展的包容性的本質是體現社會公正。公平與正義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尤其在當前,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更加重視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要增強改革的普惠性,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讓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增強發展的包容性必須重視利益協調。改革的實質是對人們經濟政治利益關係的調整,面對利益矛盾衝突的新格局,必須十分注意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照顧各方面群眾的關切,兼顧各方面群眾利益的機制和平臺。

  發展的包容性要體現為改善民生。執政黨和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解決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醫療、環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眾十分關切的民生問題,就是要使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人民生活更舒適。民生問題是當前科學發展的著力點、結合點和交匯點,既體現黨執政為民的宗旨,又是黨執政能力的檢驗尺度。

相關焦點

  • 冷溶: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是深入學習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教材。《綱要》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要深刻理解這四句話。
  • 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把握
    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把握 發表時間:2012-06-18   來源: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中國改革發展新階段形成的理論成果,其精神實質,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進步的價值意蘊,充分體現了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深刻把握與回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著與努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自覺與堅定。
  •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我們只有既深刻認識和把握理論創新發展的普遍性,又深刻認識和把握理論創新發展的特殊性,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部分。所謂基礎性,就是說這一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創造性的獨特貢獻,搭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架構。
  • 十七大報告解讀: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該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都應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的理論內含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支撐科學的理論。
  • 中央領導同志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始終緊緊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 《瞭望》文章:科學發展觀這樣升華
    《瞭望》文章:科學發展觀這樣升華  一種新的科學理論提出後,黨的總書記持之以恆地關注認識的進程,並多次親自進行深刻總結,反映了黨中央對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視和嚴謹慎重的科學態度  文/張寧張賀福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當代中國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徵
  •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飛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要求實現全面發展。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這一重要論斷,並多次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
  • 張瑞清:科學發展觀的「四大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立場、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繫、永恆發展的原理以及對立統一的分析方法;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基本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理論以及謀求人的徹底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命題,是運用辯證思維和唯物史觀觀察發展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
  • 解讀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四大精髓」
    我們應當從解讀科學發展觀的「四大精髓」入手,學習領會這一最新指導思想。 一、「科學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要求我們在抓工作、定目標時講求科學性。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 深刻把握習近平新聞輿論重要論述科學內涵
    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先學一步、學深一步,深刻把握這一思想的科學內涵,真正用之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一、深刻把握這一重要論述貫穿始終的堅持黨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
  • 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發展中特社會主義有哪些現實和歷史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來認識,鮮明指出:「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要深刻理解這個論斷的內涵,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的根本成就,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起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快速提高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成功開創和不斷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論斷。這一論斷,指明了「十四五」時期及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務須深刻認識、科學把握。  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 林祥松:科學發展觀對於研究生學習的指導作用及意義
    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充分強調科學技術在對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富裕等方面的重要性,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科學技術發展和創新的源動力,最主要是離不開高知識分子,他們是科學研究的第一線,而研究生無疑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因而研究生教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 深刻把握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原標題:深刻把握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宣講家網評論摘要: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共產黨人只有深刻把握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才能應對挑戰,戰勝風險,帶領人民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真理,這是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
  • 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正確認識國家生物...
    原標題: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正確認識國家生物安全體系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 實踐科學發展觀「三要素」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不斷推進黨的對外工作
    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推進黨的對外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提高為黨中央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國家總體外交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堅持以人為本,深度開發黨際外交的動力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具體到黨的對外工作中,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從宗旨上看,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對外工作的最高奮鬥目標和終極價值追求。
  • 準確把握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的科學內涵
    提高群眾工作的能力是領導幹部必修的基本功,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是前提和基礎,但是光有美好的願望和樸素的情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作風。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根本政治優勢,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
  • 「原創」圓桌論壇:人民至上是永恆使命擔當
    作者 餘國鵬「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讓人倍感欣慰、倍感自豪。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
    【內容提要】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著力發揮意識形態的重要作用,對於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人類社會仍由「物的依賴性」所主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中國現代化進程飛躍的三種時空交織疊加,決定了在新的時代坐標下開展意識形態偉大鬥爭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