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們提出發展戰略、編制發展規劃、制定發展政策的思想基礎。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要學習科學的發展觀,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貫徹科學的發展觀,自覺地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的各項工作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為此,我們選編了中央領導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若干論述,供大家學習參考。
關於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指導意義
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聚精會神做好發展這篇大文章,努力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無論是從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看,還是從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看,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勝利的關鍵所在。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住了機遇,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而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會不進則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也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中國共產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始終緊緊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中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要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和堅決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通過改革不斷為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三個代表」是相互聯繫、辯證統一的整體。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不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為發展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設才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才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和前提,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則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目的和歸宿。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這不僅提出了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途徑。
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科學發展觀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指明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要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繫的各方面重大關係,發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
——溫家寶: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上的講話
確立新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必將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進。
——溫家寶: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上的講話
2004年是我國改革和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綜觀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我國改革和發展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新的機遇,也存在不少困難和新的挑戰。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改革任務十分繁重,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搞好宏觀調控,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
——溫家寶:2004年1月13日在中宣部等五單位舉行形勢報告會上的講話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是深化改革的總方向和依據。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根據十六大的要求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主要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五個統籌」是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是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提出改革任務,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觀,體現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戰略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溫家寶:2003年10月20日在國務院經濟座談會上的講話
「五個統籌」是總結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驗、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來的,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是我們這次確定改革目標的出發點和歸宿。城鄉關係和「三農」問題關係著現代化建設全局,必須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高度來進涉及「三農」問題的各項改革,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和有力保障,改變目前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不夠協調的狀況,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必須努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的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要求我們的經濟體制必須適應這種新形勢,協調好國內局長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標,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觀,體現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戰略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溫家寶:2003年10月17日在政協十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的報告
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髮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於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曾慶紅:2004年2月1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上的講話
確立科學的發展觀,對於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各級黨委必須認真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五個統籌」和「五個堅持」的要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按照為民、清廉、務實的要求,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同確立科學的發展觀統一起來。
——曾慶紅:2003年12月11日至16日在四川省考察時的講話
關於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
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首先就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不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不可能落實正確的政績觀。反過來講,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也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堅持正確的政績觀,也不可能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說到底,只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才能更加自覺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加自覺地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更加自覺地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自覺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評價幹部的工作成績,既要看經濟建設的成果,又要看社會進步的成果;既要看經濟增長的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又要看黨的建設的成效。
——胡錦濤:2004年1月12日在中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胡錦濤:2004年1月1日在政協茶話會上的講話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關鍵是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增強綜合國力。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努力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發展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要求,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積極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有機結合的新途徑新方式,不斷推進位度建設和創新,進一步克服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體制保證。要堅持把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真正實現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胡錦濤:200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改革,大力培養各類人才,加快人才結構調整,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促進人才合理分布,充分開發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努力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發揮人才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要牢固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誰勤於學習、勇於投身時代創業的偉大實踐,誰就能獲得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就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有用之才的社會氛圍,創造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
——胡錦濤:2003年12月20日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深刻認識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個重大命題,切實把第一要務抓緊、抓實、抓好。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起來,把推進城市發展和推進農村發展結合起來,把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和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結合起來,把發展經濟和保護資源環境結合起來,把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胡錦濤: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省考察工作時的講話
通過抗擊非典鬥爭,我們比過去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還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後,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缺陷;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和能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真正使這次防治非典鬥爭成為我們改進工作、更好地推動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
我們不僅要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而且要重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僅要確保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要高度重視研究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不僅要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而且要為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胡錦濤:2003年7月28日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新世紀新階段,包括廣東在內的東部地區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我們要認清形勢,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積極探索加快發展的新路子,通過完善發展思路不斷增創新優勢;著力深化改革,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增創新優勢;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增創新優勢;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戰略,通過科技創新和發揮人才效應不斷增創新優勢;堅持全面的發展觀,通過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創新優勢。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努力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交出優異的答卷。
——胡錦濤:2003年4月10日至15日在廣東省考察時的講話
必須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速度,並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社會發展,努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要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六)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各方面改革,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處理好內需與外需、利用外資與利用內資的關係,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統籌兼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在領導和管理經濟社會工作中,切實做到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第一,努力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正確處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深刻認識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長期的歷史任務。要把積極進取精神同科學求實態度很好地結合起來,積極而又扎紮實實地向前推進。第二,正確把握宏觀調控各項目標。要統籌考慮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國際收支平衡。根據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第三,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繼續加強和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第四,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全面的、實踐的、群眾的觀點看待政績,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為人民謀利益。第五,抓緊研究制定統籌兼顧的政策和規劃。合理調整與完善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加強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體制、制度、機制和法制建設。要加強宣傳輿論引導,在全國形成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良好氛圍與環境。
——溫家寶: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上的講話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競爭,愈益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2020年翻兩番的目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我們要立足全局,精心規劃,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事業的發展。
——溫家寶:2004年2月20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
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真正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上來。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切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不要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長速度,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防止經濟大起大落。
——溫家寶:2003年12月24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
機遇難得,人才難得。要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自己,關鍵在於培養和使用好人才。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善於治黨治國治軍的領導人才,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需要大批熟悉國際國內市場、具有現代管理知識和能力的企業家,需要大批能夠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要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公務員隊伍。
……
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開發人才資源必須優先發展教育。要通過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努力構建人人享有學習和成才機會的學習型社會。
——溫家寶:2003年12月20日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抗擊非典鬥爭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持統籌兼顧,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我們長期堅持的重大指導方針。
——溫家寶: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4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更加注重全面把握宏觀調控的各項目標,更加注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溫家寶:2003年7月28日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上來;落實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上來;落實到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上來;落實到著力推動科技進步,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增強開發創新能力,為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上來;落實到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順分配關係,努力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上來。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五個統籌是內在統一的,毫不動搖地做到五個統籌,最大限度地兼顧到各個方面,其結果就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就是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就可以增強我們黨和國家承受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堅持以人為本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內在統一的,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只有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和社會文明的持續進步,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愈益充分地得到實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是內在統一的,都是為了解決發展什麼和怎樣發展得更好的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觀去指導發展,把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落實得更好,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績;而違背科學發展觀的所謂政績,只能使發展陷入盲區和誤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保持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是內在統一的,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保持GDP的增長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作為綜合經濟考核指標,GDP也有著不容忽視的缺陷;我們一定要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去對待現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絕對化。
——曾慶紅:2004年2月1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上的講話
(編輯: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