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在1月7日省委十屆四次全會閉幕會上強調,要明確任務求共識,轉變作風抓落實,把推動科學發展的舉措變成利國惠民的現實。(《南方日報》2009年1月8日頭版)。
誠然,落實是一切工作的歸宿,是工作之本、成事之基,是執行力高低強弱的具體體現和反映。各行各業實現今年工作目標任務、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關鍵在切實轉變作風、提高執行能力、全力以赴抓好落實。但筆者以為在基層工作落實中還有這麼幾種不良傾向,不利於科學發展觀的貫徹、正確政績觀的樹立、目標任務的完成,必須徹底摒棄。
一是雷聲大、雨點小,喊得多、做得少——缺乏務實性。有的地方、單位在部署工作時,召開動員大會,大造聲勢,轟轟烈烈,有口號、有目標;待具體落實時,卻總是簡單應付、虎頭蛇尾,沒有落實方案、缺乏具體措施,甚至根本沒有下文。
克服這種傾向,就得充分認識求真務實的必要性,正確處理好造勢與實幹的關係。「造勢」有助於提高基層同志的認識、擴大對外影響,營造內和外順的工作氛圍,便於工作更好開展。但是「造勢」最根本的目的是將工作落到實處,因此,必須切實改變布置多、督察少;一般性號召多、針對性指導少;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層少;說得多、做得少的現象,大力提倡到實地、知實情、辦實事、使實勁的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二是邯鄲學步,依樣畫葫蘆;照搬照套,東施效顰——缺乏創新性。表現為: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以通知落實通知;只顧「從領導中來」,不想「到群眾中去」;將其他地區、單位的做法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由於沒將上級精神與本地實際有效結合,沒有觸及本地、本單位存在的實際問題,最終造成上級部署在本地、本單位得不到落實,無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克服這種現象,就得大力做好結合實際文章,正確處理好借鑑與創新的關係。抓落實的過程,實際上是把上級精神同本部門、本單位實際結合起來的一個創造性勞動的過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重「從群眾中來」,事前做好深入細緻地調查研究,摸清實情、理清思路,找準上級精神和本地實際的最佳結合點,拿出具體實在的貫徹部署的措施和辦法,如此,才能讓基層一線同志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去貫徹落實,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堅持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用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加富有成效。要善用「拿來主義」,積極借鑑其他地區、單位的好做法、好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做好推陳出新的文章。決不能生吞活剝、囫圇吞棗,否則,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必將貽笑大方。
三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缺乏連續性。有的地區、單位及其個別領導,工作浮光掠影,落不到實處,總是「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或者只顧耕種,不管收穫;或者朝令夕改,不斷調整工作目標。「新官不理舊事」是最為突出的表現,總要彰顯自己,突出「新思路」,搞自己的新一套,全不把前任的決策和工作思路當回事,把科學發展拋諸腦後,把集體決策當作兒戲。更有甚者,工作剛剛開展,下面的經驗、成績就如泉之湧地被報送上來,尤其是反映實績的數據更是虛報浮誇、脫離實際。
克服這種傾向,就得充分重視工作的連續性,正確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虎頭蛇尾甚至有頭無尾,不僅工作難出成效,更是對時間、精力的極大浪費。所以在充分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的基礎上,一旦工作鋪開,就要堅持不懈,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拼勁兒和狠勁兒,絕不淺嘗輒止、半途而廢。這不但是科學發展的需要,更是基層群眾的期盼。克服這種現象,既要樹立正確的實績觀念,又要建立正確的導向機制,還要建立起適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體系。
四是猴子掰包穀,掰一個甩一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缺乏系統性。有的單位或部門或個人,工作全無總體規劃、全盤計劃,只能想到什麼做什麼,做了什麼丟什麼,與掰包穀的猴子無二,總覺得前面的會更好,掰了一個甩一個,結果往往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抓了一個典型,不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做好推廣普及工作;活動開展完了、一項工作結束了便萬事大吉,從不總結歸納、思考提煉,如此何能提升水平?
克服這種傾向,就得充分重視工作全面系統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好個別與系統的關係。要增強工作的計劃性,注重全盤規劃。不但要有單位的計劃總結,而且要有職能部門、科室的工作規劃和業務總結;不但有全年的計劃總結,也要有季度、月份的工作計劃匯總;還要加強個人的工作管理,做好每日《要事優先》、《工作日誌》等自我工作安排和檢查的過細工作,做到日清日結;不斷養成習慣。既要善於選取有代表性的個案作為典型,狠抓試點、積累經驗,又要善於普及提高,把典型推廣,將品牌擦亮,從而以點帶面,推進目標任務完成,促使工作上臺階。(編輯: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