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反對四種錯誤傾向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反對四種錯誤傾向

2016年07月24日 10:17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高長武

字號

內容摘要:一、堅持客觀對待、辯證分析,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全盤否定、虛無歷史的傾向,其主要表現是,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傳統文化說得一無是處、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於,否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否定了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成了偽命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

關鍵詞: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堅持;中華民族;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文明

作者簡介:

  如何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要回答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牢牢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以古非今、簡單復古,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妄自菲薄、去中國化等四種錯誤傾向。

  一、堅持客觀對待、辯證分析,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全盤否定、虛無歷史的傾向,其主要表現是,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傳統文化說得一無是處、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於,否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否定了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成了偽命題。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歷史唯物主義者,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文化與歷史問題。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我們要看到其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會阻礙和束縛社會的發展進步。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其在歷史上發揮的進步作用和其思想精華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借鑑價值。

  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5000多年而綿延不絕,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現實來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向上向善」的、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精華,依然可以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揮積極作用,為我們認識並改造世界、治國理政、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鑑和啟示。

  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否定和無視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無關痛癢而是一個實實在在、關係重大的重要問題,不是要不要回答並解決而是怎麼樣回答並解決的實際問題。

  二、堅持以古鑑今、古為今用,反對以古非今、簡單復古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以古非今、簡單復古傾向,其主要表現是,美化歷史,主張復古,照搬古代歷史上的做法,甚至提出「以儒治國」「以儒代馬」的主張。其主要危害在於,割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統一關係,模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差異,企圖動搖和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這一問題與上一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側面,本質上還是如何客觀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有益成分並不能代替其思想糟粕和歷史局限;中國傳統文化所起的歷史作用和具有的時代價值,也不能掩蓋曾長期佔據中國傳統文化主導地位並作為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中的許多落後、消極因素,曾束縛和阻礙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事實。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既不能無視其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踩到地上,視之為影響中國進步的萬惡之源,又不能忽視其局限性和落後、消極因素,把它說得盡善盡美、吹上天去,視之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妙藥。

  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條根本成功經驗,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有效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並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新的實踐。這其中的中國具體實際當然包括中國的歷史文化實際。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需因素,二者互為需要、不可割裂。但這並不意味著二者就沒有區別、不分彼此甚至可以相互取代。實際上,它們不僅有時代性上的差異,更有層次和本質上的區別。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立身之本,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具有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經過歷史實踐反覆檢驗的正確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多方比較、反覆檢驗後作出的自主的歷史的選擇。

  因此,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決不是要動搖和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是要堅持以古鑑今、古為今用,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資政育人的作用,助力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三、堅持兼容並蓄、交流互鑑,反對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傾向,其主要表現是,自滿於自己已經取得的文化成就,排斥甚至拒絕學習、借鑑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成果。其主要危害在於,看上去「維護了民族文化自主性」,實際上違背文化發展規律,封閉日久難免走向沒落。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四種旨趣
    在當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認真對待、全面研究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其理論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法學界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熱情。只是,應當以什麼樣的姿態去研究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呢?略作梳理,關於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旨趣,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     首先,在於尋找具體的真實。
  • 李銀河:對待同性戀問題的中國智慧
    2007年我做過一次中國公眾對同性戀態度的調查(全國大中城市隨機抽樣,結論可以推論到全國大中城市人群)。在「你如何看待同性戀行為」這一問題上,有兩成(20.8%)中國城市居民認為它完全沒有錯;三成人(32.3%)認為它「有點錯」,但是並非完全錯誤;有近四成人(37.8%)認為它是「完全錯誤」的。還有近一成人(9.3%)態度不明。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對鬼神的迷信與崇拜的現象有著文化上的深層原因,因此,今天我們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的主張就必然的不能僅停留在表層的現象上面,而是要就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我們知道,一民族的傳統文化對於一民族的生活實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量,所以,反對迷信、宣傳無神論思想的活動要想取得根本的成功,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就需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轉變,注入現代性的要素。
  • 對待傳統文化不神化、不迷信、不盲信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有著光輝燦然的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為此深感自豪。在當下西學漸進日漸興盛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如何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 以優秀傳統文化升華思想境界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生修養智慧。中國共產黨人應當特別注重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高尚精神追求,以此提升黨員的自我修養與人生智慧。努力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標準: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中科院研究員:擔心中國傳統文化被全盤否定
    特別是前段時間由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發起的萬人大籤名反對中醫後,我就開始醞釀聯名反對的事情,寫成「不要讓『偽科學』一詞成為滅亡傳統文化的藉口」一文,呼籲把這個詞從科普法中刪除,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發電子郵件陸續徵集到150個籤名,這些人來自社科院、中科院、氣象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絕大部分都是高級職稱或高級職務。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
  • 楊振寧:中國文化沒能產生科學的原因,罪魁禍首是易經
    愛因斯坦曾說,中國古代這兩件事情都沒有,既沒有邏輯體系,也沒有實驗科學,只有零星的個別人做過實驗,但不是成系統的來做。 他說中國人沒有做出這些進步,應該是毫不奇怪的。中國文化裡面沒有這兩件事情,所以中國人做不出來這個。
  • 科學文化的社會功能
    在基礎研究中,自由研究佔有重要地位,科學家個人或團隊構成基本單元,需要通過深度學術互動來激發科學創造的靈感、傳遞信息。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替代不了面對面的學術交流,這種交流有其特定的程式和規範。同時,科學研究也需要集體合作,決定合作狀況的重要因素是科學家能否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在大科學研究時代,關於科學家之間合作、交流、評價、監督的行為規範尤為重要,基於運籌計算的流程和合作精神成為關鍵。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核心所在
    雖然當時的人們極力反對《日心說》,但在地球誕生的那一刻起,地球就一直圍繞著太陽旋轉。雖然世界是唯一的,但由於受到人類感官的限制,人們始終無法認知全部的世界。人們大腦中對世界的印象,只是外部真實世界的一小部分,但人們卻誤以為這便是全部的世界,並以此作為自己評判世界的標準,所以人們始終無法擺脫自身對這個世界的偏見,所以,就算是真理,仍會有很多人去質疑。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本文淺析當前中國科學報導受到質疑的現象,並分析科學報導存在爭議的原因,探索科學報導突破現實困境,實現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可能途徑。  關鍵詞:科學報導;邊界;新聞真實性;新聞客觀性 一、邊界的跨越 ——當前中國科學報導的「局部真實」與「虛假客觀性」現象淺議 英國作家及科學家斯諾爵士曾於1959年在劍橋發表了一次演說,提出了著名的「兩種文化」命題。他認為整個西方社會分為兩極,一極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極是科學家。二者之間存在著互不理解的鴻溝。
  • 弘揚傳統文化 自然科學有責
    例如,本書指出中國特殊氣候不僅影響了中國的自然界,而且也誕生了特殊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二十四節氣文化、中國古詩詞文化、中國園林文化、中醫和中醫養生文化等等。 歷程曲折 哲理指導 我的50年科研和科普創作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層次。
  • 一些人信基督之後,反對中國文化,實在是誤入歧途!
    問題是:有些人肆無忌憚起來,經常發一些惡意攻擊傳統文化抬高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言論,甚至刻意去歪曲儒釋道,群裡也有很多人跟著附和。這位道友就和他們辯論,進行反擊、反駁。我告訴這位道友:至於那些信基督而數典忘祖、攻擊、醜化中華文化的中國人,等同「文化漢奸」,就已經不是信仰問題了,所以,要嚴肅地對待,你做得很好。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撰文 | 黃慶橋(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責編 | 程 莉● ● ●楊振寧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既是歷史,也是一場新近發生的現實辯論。總之,像日本那樣造小的高能加速器不能成為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的理由。中國還不具備條件搞高能物理需要強調的是,楊振寧並不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而是反對急於求成。他不僅不反對,甚至認為,「目前高能物理的發展處於低點,也許中國在這個時候趕上有利。」「從高能物理對整個物理學和整個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這點來看,中國不能忽略高能物理的發展。
  • 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
    編者按 科學與人文是整個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但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發生了分離和對立,由此給經濟與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本身的全面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也影響到科學與人文本身的繁榮與發展。
  •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中國的大門也被歐洲列強輕易撬開,割地、賠款,恥辱與壓力令許多仁人志士求索中華民族的新出路,在文化領域便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摒棄傳統文化而尊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讓傳統文化再無生存之地。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中國思想,其對歐洲貢獻之大,實遠逾吾人所知。在通盤檢討之後,恐怕歐洲從中國得到的助益,可以與西方人士傳入中國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技相媲美」引自《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譯本》,第3冊第236頁。而東方傳統文化在當代科學技術中的作用則更為重大。
  • 第二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百餘年的互動,進一步融合發展出豐碩的文化果實。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文化自信」漸成時代強音。其中,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議題。
  • 對待科學的態度
    今日習得——對待科學的態度現代社會都尊重科學,這不是科學迷信。事實上西方現代社會不但沒有科學迷信,而且宗教的勢力還很強。美國公立學校不允許傳教,但是有些學校為了照顧宗教情緒,是不教達爾文進化論的。宗教人士可以和科學家公開辯論,而且往往是科學家輸。單純以權威性而論,世界上科學地位最高的國家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