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4日 10:17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高長武
字號內容摘要:一、堅持客觀對待、辯證分析,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全盤否定、虛無歷史的傾向,其主要表現是,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傳統文化說得一無是處、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於,否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否定了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成了偽命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
關鍵詞: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堅持;中華民族;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文明
作者簡介:
如何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要回答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牢牢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以古非今、簡單復古,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妄自菲薄、去中國化等四種錯誤傾向。
一、堅持客觀對待、辯證分析,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全盤否定、虛無歷史的傾向,其主要表現是,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傳統文化說得一無是處、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於,否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否定了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成了偽命題。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歷史唯物主義者,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文化與歷史問題。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我們要看到其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會阻礙和束縛社會的發展進步。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其在歷史上發揮的進步作用和其思想精華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借鑑價值。
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5000多年而綿延不絕,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現實來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向上向善」的、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精華,依然可以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揮積極作用,為我們認識並改造世界、治國理政、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鑑和啟示。
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否定和無視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無關痛癢而是一個實實在在、關係重大的重要問題,不是要不要回答並解決而是怎麼樣回答並解決的實際問題。
二、堅持以古鑑今、古為今用,反對以古非今、簡單復古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以古非今、簡單復古傾向,其主要表現是,美化歷史,主張復古,照搬古代歷史上的做法,甚至提出「以儒治國」「以儒代馬」的主張。其主要危害在於,割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統一關係,模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差異,企圖動搖和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這一問題與上一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側面,本質上還是如何客觀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有益成分並不能代替其思想糟粕和歷史局限;中國傳統文化所起的歷史作用和具有的時代價值,也不能掩蓋曾長期佔據中國傳統文化主導地位並作為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中的許多落後、消極因素,曾束縛和阻礙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事實。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既不能無視其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踩到地上,視之為影響中國進步的萬惡之源,又不能忽視其局限性和落後、消極因素,把它說得盡善盡美、吹上天去,視之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妙藥。
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條根本成功經驗,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有效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並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新的實踐。這其中的中國具體實際當然包括中國的歷史文化實際。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需因素,二者互為需要、不可割裂。但這並不意味著二者就沒有區別、不分彼此甚至可以相互取代。實際上,它們不僅有時代性上的差異,更有層次和本質上的區別。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立身之本,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具有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經過歷史實踐反覆檢驗的正確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多方比較、反覆檢驗後作出的自主的歷史的選擇。
因此,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決不是要動搖和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是要堅持以古鑑今、古為今用,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資政育人的作用,助力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三、堅持兼容並蓄、交流互鑑,反對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傾向,其主要表現是,自滿於自己已經取得的文化成就,排斥甚至拒絕學習、借鑑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成果。其主要危害在於,看上去「維護了民族文化自主性」,實際上違背文化發展規律,封閉日久難免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