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2021-01-11 光明網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對於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有充分的論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就紛紛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價值學說,如孔子提出「義以為上」的道德至上說,墨子主張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最高價值,宣揚崇尚公利的功用價值觀。老子提出美醜、善惡相互依存說。莊子進一步提出「物無貴賤」的命題,宣揚相對價值觀。孟子提出「良貴」說,認為人人都具有先天賦予的固有價值。法家不贊成儒家的道德至上說,如韓非就認為「仁義愛惠不足用」,而「嚴刑重罰可以治國」,宣揚道德無用論,崇拜法律和權力的價值。在漢代,董仲舒崇尚儒家,也宣揚「莫重於義」的道德至上論。王充由人生論及治理國家,認為治國之道應當是道德和實力並重,提倡「德力具足」的價值說。漢代以後,儒、道、佛三家的主要思想家也都提出或闡揚不同的人生價值學說。從中國古代人生價值思想發展史來看,自漢代以來,儒家的人生價值觀幾乎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實際上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支配著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對於封建時代的文化建設與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生價值觀包含著對人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觀點,包含著怎樣做人、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的看法。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也與一定的自然環境發生聯繫。怎樣做人,實質上就是怎樣對待自己,以及怎樣對待與自己構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組基本關係。這三組關係是:與他人的關係、與民族和國家的關係、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正是通過對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關係而實現的。中國傳統文化關於人生價值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義。

(一)人與自我的關係。 這是一個人格塑造的問題,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說的人品。什麼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樣才能達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這是古代思想家所熱心討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強調人人應具有獨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獨立人格。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所謂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動搖。莊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齊物論》)認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環境影響的獨立精神和自主精神。莊子還提倡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同上書)的精神境界,主張從萬物平等無差別,即沒有價值區別的理念出發,超越自我,以與天地同在。孟、莊兩說都給後世以深遠影響。

要正確對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關鍵的就是要正確對待生命與道德、人格的關係。儒家認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有實體的,且在天地間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一般儒家都主張「保生命」,同時又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人格價值相比較,道德價值和人格價值更為重要。孔子的「殺身成仁」之說和孟子的「捨生取義」之語,就是儒家為了保全仁義道德價值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典型表述。《孟子·告子上》有兩句話:「所欲有甚於生者」,是指維護人格尊嚴比求生更加重要。「所惡有甚於死者」,是說一個人的人格尊嚴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人格尊嚴超過了生命價值。

(二)人與他人的關係。 這是關於人倫與群己的關係問題。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提倡人與人應當互相親愛,以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並對人倫的準則與規範有著詳細的論述。

荀子論述人類合群的必要性時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認為,人所以能群,在於有職分與道義;合群是人類能夠戰勝萬物的保證。荀子重視合群之道,強調對待他人的方法要得當,這就為妥善對待自己與他人、個體與群體的關係提供了社會學的依據。

中國古代學者提出的處理個人與他人關係的準則與規範,主要的有仁、禮、和、義、信。「仁」,是孔子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其含義是「愛人」、「泛愛眾」。孔子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人我具立,人我具達,也即人人和諧。孔子提倡愛人,但又承認等級差別。墨子主張兼愛,謂「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室若其室」(《墨子·兼愛上》),認為應當不分遠近親疏地愛一切人。孔子的愛人和墨子的兼愛都表現了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禮」是古代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孔子重視禮,說:「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曰》)認為必須知禮才能自立,自立然後才能立人。他又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主張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禮,以達到仁的境界。這也就是說,以禮待人,尊敬他人,是仁,也就是愛人的表現。古代的禮具有等級性,儒家推行的繁文縟節並不可取,但應有的禮節、禮貌還是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行為規則。「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西周末年的史伯說:「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聯繫、會聚而得其平衡,也就是多樣性的統一。這被認為是價值的準則。儒家以和為價值的中心原則。此外,「義」的基本意義是公正,公正是對待他人應有的規範。「信」,誠實、信用,認為朋友之間應當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規範,是任何時代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

(三)個人與民族和國家的關係。 民族是歷史形成的一定人們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匯合而成的統一體。國家既指政權,也指該政權治理範圍內的國土和人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以關心社稷民生、維護民族獨立和保衛中華文化為基本內容的愛國主義傳統,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崇高價值。

中國古代提倡「忠」,忠的原則是對別人盡心盡責。到了漢代以後轉義為對國君盡忠,強調對君主的絕對服從,以維護君主專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廢除了君主,但我們還應大力提倡忠於民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忠。忠於民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每一個國民的崇高職責。

(四)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人應當怎樣對待自然是人類社會必須首先和著重解決的問題,也是歷來中國哲學探討的一個根本問題。古代所論「天人之際」的「天」含義多樣,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類。「天人之際」主要就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總起來說,中國古代的天人關係說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偏於強調統一的「天人合一」說,一類是偏於強調分別的「天人之分」說。兩種學說中以「天人合一」說居主導地位。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則知天」的天人統一思想,認為人性是天賦的,天與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說,宣傳人體結構與天體結構相副的「天人相類」的觀點。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強調天道與人性的統一。至於「天人之分」說,主要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說法,含有征服自然的思想。再就是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說,認為天與人各有特殊的功能,自然界的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不同的。應當指出,「天人合一」說,是側重於宣揚天人的統一,但並不排斥天人的區別,而承認區別正是強調統一的前提。

關於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中國古代哲學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因任自然說。莊子說:「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莊子·德充符》)意思是一切要順乎自然而不用人為地去補充營養。他又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莊子·大宗師》)。強調不可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加在道上。莊子認為,自然界是和諧美好的,應當排斥一切人為,以免破壞自然狀態。第二,控制自然說。與莊子不同,荀子強調人為的作用,他作《天論》云:「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這裡講的「制天」、「化物」、「理物」,就是主張治理自然,利用萬物以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第三,相互協調說。《周易大傳·泰卦》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原則,主張裁成天地之規律,輔助天地之所宜,以支配萬民從事生產,安排生活。《周易大傳·繫辭上》又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說《易經》是包括天地之變化而不超過,普遍容納百物而不遺漏的。這些命題是說,既要重視自然變化及其規律的客觀性,掌握自然規律,又要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作用,調節自然的變化,協助萬物獲得完滿的成就。這是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視為相輔相成的關係,以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為最高理想。

以上四個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關於人生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思想,構成互相聯繫的統一的人生價值觀。正確對待自己是正確對待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基礎,而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完滿實現,又是通過正確處理與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關係體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是統一的。中國傳統人生價值的構成與特色,又是和長於辯證思維分不開的。古代先哲的整體觀點、變易觀點、相待觀點和中庸觀點等辯證思維方式,在闡發人生價值觀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傳統人生價值觀與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統一,成為中國傳統人生價值觀的一大特色。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現代是傳統的延續和超越。從上述傳統人生價值觀的要義中,我們可以看到,積極開發傳統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資源,以提高國民素質,尤其是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相關焦點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中國從政治、從治國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層,我們叫天人之學、天人之際,這涉及到哲學的宇宙觀,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傳統價值觀的特色 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麼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麼?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國情是從價值體系來的,這個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特色、特點就是我們的中國國情。
  • 中國電影的文化價值觀
    基於電影產業的這種特殊屬性,我們必須對電影產業的發展設定相應的價值傳導目標,這個目標既應當包括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植入」電影的敘事體系之中,同時,也包括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滲透進電影的故事情節之中。
  • 趙壯道:集體主義價值觀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體制改革、領導幹部如何推動治理現代化、節能減排、誠信、集體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話題  【趙壯道: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理工學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趙壯道在論述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時認為,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 譚好哲:「文學革命」與中國現代「人生論」文藝觀的確立
    如果我們從社會轉型和思想啟蒙的角度來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百年來的中國文學發展歷程,必須首先承認,五四新文化以及新文學運動中的確有許多文化和文學觀念不是從我們自身的文化和文學傳統中內生出來的,而是從近現代的西方國家中引進過來的,或者是在西學東漸的衝擊中新生出來的,屬於與傳統國學相對而言的西學或新學範疇。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當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非洲文化的人文價值觀
    新華社發(孟菁 攝)從沙漠到熱帶森林,從遊牧民族(如西非的富拉尼人和東非的丁幹人)到狩獵民族(南部非洲的布須曼人),千百年來,非洲各民族通過交流、發展和融合所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上的共性,既為世界貢獻了獨特的人文價值觀,又為非洲整合奠定了基礎。這種價值體現在人、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中,融會於生死觀、宗教觀和世界觀當中,分散在各種風俗習慣和節日慶典中。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一方面,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因此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才能彰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民族和國家是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更是文化的創造者與實踐者。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毛澤東的這一思想開闢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這一哲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刻的認識,就必須繼承這一傳統,聯繫中國問題和中國歷史,從中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新文化、新理念。概括地說,就是從哲學的視角,尤其是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研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價值。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作了新的提升,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1.重要意義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立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文化軟實力包含的內容很多,如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民族素質、國民精神等等,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核」,離開這個「基本內核」,文化軟實力就等於失去了靈魂。   3.基本內容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來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大眾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時代內涵,鑄就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靈魂,集中體現了文化建設在國家層面的遠大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大眾層面的行為準則。
  • 論陳世驤「抒情傳統說」「反傳統」的啟蒙底色及其現代性
    其實,陳世驤抒情傳統說並未迴避敘事:「當戲劇和小說的敘事藝術極其遲緩地登場以後,抒情精神依然繼續主導、滲透,甚或顛覆它們」2。原來,即便是敘事文,也有「抒情精神」,它作為抒情傳統的內核,涵蓋整個中國文學,包括敘事文類。甚至在有些抒情傳統論者看來,還滲透於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如書法、繪畫,等等。
  • 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
    、影響深遠,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青少年日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大有益處。近日,石家莊市多所學校相繼開展了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領悟「傳統之美」。槐北路小學共建單位河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藥學院走進學校,通過中醫藥知識宣講、製作中藥標本、五禽戲教學等活動,為小學生們普及中醫藥知識,展示傳統中醫藥魅力。「詩書畫大講堂進校園」活動走進了翟營大街小學。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整體論述,有對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淵流的考證,更有對道家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價值觀的系統梳理;下編重在分章釋讀,每一章都由原文、譯文和解析三部分構成。原文運用最接近《老子》原貌的帛書與楚簡,譯文簡潔明快,解析精闢詼諧,又不乏冷峻思考,是一部世人讀之各有所得的大書,能讓人從中汲取智慧,激蕩思想,觸發靈感,深刻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第二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百餘年的互動,進一步融合發展出豐碩的文化果實。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文化自信」漸成時代強音。其中,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議題。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核心所在
    東西方文化有很多共通之處,東方的先哲們觀察到了一種事物,沒有氣味,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但這種事物卻真實的存在於界之中,影響著世界之中所有事物的發展演化,古人將其稱之為「道」,現代的人們將其稱之為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人們對「道」進行研究,並逐漸總結出了可以獲得最優結果的「道」即「道德」。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包括孝文化合理價值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日前,由光明日報編輯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文化傳播工作委員會等單位主辦,湘潭大學發起並承辦的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大學生孝文化節在湘潭大學啟動,來自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湖南省委宣傳部及有關高校的領導和專家,就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繼承、創新和弘揚傳統孝文化進行了深入研討。
  • 論西方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本質:感恩節消費扶貧?
    背景簡述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四大西方傳統節日在東方世界越來越流行。儘管有些人漠不關心,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舉起謹防「精神入侵」的警示牌,希望喚醒國內群眾抵禦外來節日文化,築建國內傳統節日文化的護城河和堡壘,無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個性,容易叛逆,愛湊熱鬧,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添油加醋,越多人議論哪個西方節日,年輕人過得越有聲色有滋味。
  • 告別「空心病」:青年價值觀再探
    為了獲得個人幸福,當代女性逐漸遠離傳統女性「為他人而活」的人生信條,因此,離婚對於女性而言越來越普通,女性有強烈的願望「去過一點屬於自己的生活」。  -------------------------------------------------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啊,怎麼越走越窄》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上。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中國文化的特點特別鮮明地體現在道德文明層面,並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釋、道、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處是做人,是強調人的德性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