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體制改革、領導幹部如何推動治理現代化、節能減排、誠信、集體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壯道: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理工學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趙壯道在論述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時認為,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價值內核是一種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文化,而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價值觀正是集體主義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歷史表現形態,中國的集體主義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群體主義的積極內涵進行了吸收和借鑑,如愛國主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觀念。中國的集體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真實的集體」思想的簡單移植,而是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思想與傳統文化中群體主義的有機融合,因而當代中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就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姚樹潔:習近平不畏難 先幹了再說】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姚樹潔認為,習近平的不囉嗦,就是幹實事,不把沒有幹好的事情先說出來。他的特點,就是先做了再說。例如,調整結構,就必須加強貨幣與財政的管理。不是企業和地方政府想要幹什麼、需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這一點,李克強和他的思路是一致的。
習近平還有另一特色,那就是務實。在基本上同意收緊銀根的同時,他也不願意GDP的增長速度大幅滑落。他提出「保住底線」,就是一種務實的思路。如果經濟增長減速沒有底線,經濟結構調整的好處,就可能被低速帶來的經濟蕭條所抵消。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葉慶豐:政治體制改革是政治權力的再調整和再分配】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葉慶豐認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世紀、新階段的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向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不做一系列變動,就很難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所以,不斷地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苦的任務。
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再調整和再分配,是黨和政府自上而下採取一系列改變政治控制方式的措施。這種對政治控制方式的改變,必然帶來政治生態的某種不平衡,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喪失某種權力和利益,處理不當會導致政局不穩甚至會使原有的政治結構發生解體。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從來都是有風險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改革理想和抱負的領導者們通常也都不願意冒這種風險。但是,多年的實踐證明:政治改革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是推不掉躲不開、非改不可的。目前我國政治生活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可以預見,其解決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已經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如不加快改革步伐,則會冒更大的風險和喪失更多的利益。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摘編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5期 詳細》》)
【江必新:領導幹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方法】
《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於創新。對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來說,可以積極嘗試的治理新方法有:第一,剛柔並舉並越來越多地採用柔性方法。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整治為疏導,變剛性為柔性。第二,契約化和合作規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命令為協商,變指揮為指導。第三,提供服務或社會福利。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監管為服務,變強制為利導。第四,市場化和競爭機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官辦為民營,變壟斷為競爭。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實體為程序,變「人控」為「機控」。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鮑曉倩:國土空間開發要注重「頂層設計」】
鮑曉倩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這無疑將對國土空間的優化布局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加強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切實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構建科學合理的「三大戰略格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注重生態文明試點示範、森林城市建設,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促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形成既體現我國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地新變化,又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特點和基礎的農業發展格局。切實保護好關係國家生態安全的區域,恢復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形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責任編輯:章麗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