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壯道:集體主義價值觀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2020-12-04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體制改革領導幹部如何推動治理現代化節能減排誠信集體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壯道: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理工學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趙壯道在論述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時認為,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價值內核是一種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文化,而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價值觀正是集體主義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歷史表現形態,中國的集體主義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群體主義的積極內涵進行了吸收和借鑑,如愛國主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觀念。中國的集體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真實的集體」思想的簡單移植,而是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思想與傳統文化中群體主義的有機融合,因而當代中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就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姚樹潔:習近平不畏難 先幹了再說】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姚樹潔認為,習近平的不囉嗦,就是幹實事,不把沒有幹好的事情先說出來。他的特點,就是先做了再說。例如,調整結構,就必須加強貨幣與財政的管理。不是企業和地方政府想要幹什麼、需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這一點,李克強和他的思路是一致的。

  習近平還有另一特色,那就是務實。在基本上同意收緊銀根的同時,他也不願意GDP的增長速度大幅滑落。他提出「保住底線」,就是一種務實的思路。如果經濟增長減速沒有底線,經濟結構調整的好處,就可能被低速帶來的經濟蕭條所抵消。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葉慶豐:政治體制改革是政治權力的再調整和再分配】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葉慶豐認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世紀、新階段的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向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不做一系列變動,就很難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所以,不斷地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苦的任務。

  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再調整和再分配,是黨和政府自上而下採取一系列改變政治控制方式的措施。這種對政治控制方式的改變,必然帶來政治生態的某種不平衡,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喪失某種權力和利益,處理不當會導致政局不穩甚至會使原有的政治結構發生解體。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從來都是有風險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改革理想和抱負的領導者們通常也都不願意冒這種風險。但是,多年的實踐證明:政治改革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是推不掉躲不開、非改不可的。目前我國政治生活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可以預見,其解決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已經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如不加快改革步伐,則會冒更大的風險和喪失更多的利益。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摘編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5期 詳細》》)

  【江必新:領導幹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方法】

  《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於創新。對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來說,可以積極嘗試的治理新方法有:第一,剛柔並舉並越來越多地採用柔性方法。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整治為疏導,變剛性為柔性。第二,契約化和合作規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命令為協商,變指揮為指導。第三,提供服務或社會福利。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監管為服務,變強制為利導。第四,市場化和競爭機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官辦為民營,變壟斷為競爭。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實體為程序,變「人控」為「機控」。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鮑曉倩:國土空間開發要注重「頂層設計」】

  鮑曉倩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這無疑將對國土空間的優化布局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加強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切實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構建科學合理的「三大戰略格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注重生態文明試點示範、森林城市建設,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促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形成既體現我國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地新變化,又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特點和基礎的農業發展格局。切實保護好關係國家生態安全的區域,恢復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形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責任編輯:章麗鋆]

2

1

相關焦點

  • 專家:社會轉型中物質主義價值觀漸顯 集體主義弱化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和經濟特區的深圳是國內比較典型的現代城市,哈爾濱市作為傳統城市,墾區作為典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代表,這一對比結果似乎說明隨著現代化的轉型,物質主義價值觀趨向於增強。  集體主義價值觀在社會轉型中不斷弱化  調查結果發現,深圳、哈爾濱和黑龍江墾區在集體主義價值觀上的得分分別為4.64分、4.98分和5.06分(7點量表計分,4分為中間值,分數越高表明調查對象越重視集體主義),也就是說,深圳、哈爾濱和黑龍江墾區三地居民的集體主義取向依次顯著增強。年齡越大的調查對象越看重集體主義。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
  • 這才是中國:中國不是集體主義?西方不是個人主義嗎?
    張老師:中國文化的基因在家的傳承之中。沒了家傳、家教,文化的傳承消失的很快,尤其是道德方面。黨老師:@愛愛 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西方文化的骨子裡,應該是個人主義佔據主導地位的。這從西方文字、文化、文學、文明的傳統和現實,都能反映出來。現在,也還是這樣子。愛愛:事情有現實和觀念兩個層面。現實是集體主義的,觀念才會用個人主義彌補。
  • 中國電影的文化價值觀
    基於電影產業的這種特殊屬性,我們必須對電影產業的發展設定相應的價值傳導目標,這個目標既應當包括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植入」電影的敘事體系之中,同時,也包括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滲透進電影的故事情節之中。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中國從政治、從治國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層,我們叫天人之學、天人之際,這涉及到哲學的宇宙觀,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傳統價值觀的特色 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麼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麼?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國情是從價值體系來的,這個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特色、特點就是我們的中國國情。
  • 非洲文化的人文價值觀
    新華社發(孟菁 攝)從沙漠到熱帶森林,從遊牧民族(如西非的富拉尼人和東非的丁幹人)到狩獵民族(南部非洲的布須曼人),千百年來,非洲各民族通過交流、發展和融合所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上的共性,既為世界貢獻了獨特的人文價值觀,又為非洲整合奠定了基礎。這種價值體現在人、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中,融會於生死觀、宗教觀和世界觀當中,分散在各種風俗習慣和節日慶典中。
  • 從《流浪地球》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太空表達
    本文從影片的故事內核出發,一一賞析內嵌在影片中的家園故土、和諧合作、堅韌執著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領略宏闊奇妙的宇宙之美,憂思地球母親的不測未來,就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屬於中國人的影像思考。深入分析,影片在故事內核上打上了中國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中國人用中國電影語言講述的一個中國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匯在電影裡,最突出的是根深蒂固的「家園意識」、諧振共鳴的「和合文化」、不畏艱險的「愚公精神」,這些文化精髓構建了影片的精神內核,如果說故事情節和科技支撐是影片的骨骼,這些精神內核就是影片的脊梁和靈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價值。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作了新的提升,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 集體主義精神築就衝不垮的大壩
    「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顧大局」,這樣的集體主義精神,貫穿了中國敘事的每個章節。天災人禍不期而至,同風共雨、守望相助;艱難挑戰橫亙在前,眾志成城、砥礪前行。中國發展建設的每一步,都詮釋著「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的真理。外媒經常發問: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何以如此之強?從古至今,華夏大地多災多難,飽經興衰危亡,中國人早就深刻認識到,團結一致才能渡盡劫波,所謂家國,其實一體。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大眾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時代內涵,鑄就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靈魂,集中體現了文化建設在國家層面的遠大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大眾層面的行為準則。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一方面,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因此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才能彰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民族和國家是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更是文化的創造者與實踐者。
  • 第二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百餘年的互動,進一步融合發展出豐碩的文化果實。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文化自信」漸成時代強音。其中,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議題。
  • 中國企業出海 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這道坎?
    在西方學術界和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企業文化引領商業戰略。「出海」正在成為中國巨頭企業的重要戰略方向。大批中國企業如阿里巴巴、美的、百度、京東都在努力布局國際化道路。然而,由於中西文化差異不同,跨國企業深入東道國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跨國企業勢必會受到東道國文化的影響。如何打破文化差異壁壘,國家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文化,是企業出海前應當思考的問題。
  • 為什麼說只有中國才能「挽救」世界呢?中國人的團結叫集體主義
    只有我國逆環境發展,經濟實現了1%的增長,有專家提出說只有中國才能「挽救」世界,因為中國人的團結叫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具有典型的個人主義,提倉民主、人權,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每個人考慮到的首先就是自己的利益,這與文化和歷史的關係不可取分。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包括孝文化合理價值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日前,由光明日報編輯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孝文化傳播工作委員會等單位主辦,湘潭大學發起並承辦的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大學生孝文化節在湘潭大學啟動,來自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湖南省委宣傳部及有關高校的領導和專家,就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繼承、創新和弘揚傳統孝文化進行了深入研討。
  • 劉文嘉: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這些富含象徵意義的細節,展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重視。而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的講話以及發給全球孔子學院全體師生的賀信,則深入闡釋了中國在繼承、復興民族文化上的態度與思路。這些系列講話及其精神,需要每個致力於民族復興的人深思、踐行。為此,本報將發表系列學習文章以促其弘揚。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於3月7日舉行記者會,5位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 、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寧波市深入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打造婚俗婚育文化品牌
    近年來,寧波市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婚俗婚育文化建設,積極挖掘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在打造富有寧波特色婚俗婚育文化品牌的工作實踐中取得了新成效  譜瑞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婚慶行業的龍頭企業,總經理姜雪萍及其團隊十分注重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婚慶禮儀挖掘。「在中國婚禮不光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家族的結合,對父母感恩,對親人感恩一直是我們在婚慶環節上最為注重的環節,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道的傳承。」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中國思想,其對歐洲貢獻之大,實遠逾吾人所知。在通盤檢討之後,恐怕歐洲從中國得到的助益,可以與西方人士傳入中國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技相媲美」引自《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譯本》,第3冊第236頁。而東方傳統文化在當代科學技術中的作用則更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