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自然科學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的。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曾經說過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近、現代自然科學確實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的。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中國思想,其對歐洲貢獻之大,實遠逾吾人所知。在通盤檢討之後,恐怕歐洲從中國得到的助益,可以與西方人士傳入中國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技相媲美」引自《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譯本》,第3冊第236頁。而東方傳統文化在當代科學技術中的作用則更為重大。因為,當代科學已從近代的小科學發展為大科學,從近代的分析性科學轉化為綜合性科學,從近代的簡單性科學進化為複雜性科學,從近代的線性科學轉入為非線性科學,東方傳統文化在本質上又是綜合性、複雜性、非線性的,故而如魚得水,東方傳統文化必將是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誠如諾貝爾獎金獲得者Ⅰ.普利高津所言:「中國文明對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國的思想對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範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引自《從混沌到有序中譯本》,1989。
筆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
(一)在觀念上。東方傳統文化的整體觀、綜合觀、有機觀、和諧觀、天人合一觀等方面將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產生重大作用。協同學的創始人H.哈肯指出:「協同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在整體性觀念上有很深的聯繫」,他創立的理論是受「西方的分析式思維和東方的整體性思維,比如說中醫」的影響引自陳雲壽:「協同學與中醫學」,載《千古之謎——經絡物理研究》,1988。美國科技史家N.席文在1974年說:東方傳統思想「距離目前系統理論的觀點,似乎比歐洲思想中任何主調更為接近」引自「今後怎樣研究中國經驗中的科學」,載《科學史譯叢》1980年第1期。李約瑟認為:「有機主義哲學並不是歐洲思想的產物」,它「起源於上古和中古的中國」,「是與希臘的重商主義及其所產生的原子論「同是自然科學世界觀的重要成分」引自《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第366頁,1990。
(二)在理論上。東方傳統文化的陰陽學說、太極模型、中庸學說、相生相剋說,象數論、元氣學說、天地人「三才」說、經絡學說、道法自然說、厚德載物學說、有機建築論、因地制宜說、因時制宜說、因人制宜說等,至今都有其科學價值。現代生態學研究表明,東方傳統文化中的相生相剋說要比著名的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說科學,亦更符合實際:①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說只強調競爭,東方傳統文化的相生相剋說不但強調競爭即相剋,又同時強調了協同生存即相生;②在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說中看不到協同生存與生存競爭之間的辯證關係,東方傳統文化的相生相剋說,則清楚地表明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即生物之間既有協同生存又有生存競爭,相生中有相剋,相剋中有相生。國際建築界重要流派有機建築學派承繼東方文化的有機建築論,該派代表人物、美國學者F.L.懷特於1906、1918年分別訪問日本、中國,說「西方應向東方學很多東西」,「自我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浮士繪,第一次讀到老子的文章,我就一直夢想著東方」,「不得不承認,我只是後來者,幾千年前就有人作出了這一預言」。該派理論核心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懷特1936年在美國匹茲堡市郊設計的「流水別墅」,內外交融,山水相通,被譽為建築界的「經典」、「20世紀的藝術傑作」轉引趙中樞:「古代傳統文化與當代有機建築論」,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1999。
(三)在方法上。東方傳統文化的取象比類法、運數比類法、效仿自然法、尚象制器法、彰往察來法、程序性算法、有機農法等今天依然有價值。中國科學院吳文俊院士運用東方傳統的程序性算法研究當代數學的前沿領域——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創立了國際上公認的「吳文俊消元法」(簡稱吳方法),成為當今國際數學機械化研究的一大突破。德國農學家J,von李比希在19世紀中葉指出:東方的農業「保持了土地的永久肥力,創造了產量不斷提高」的「無與倫比的農法」。美國農學家F.H.金於1911年評價:東方的農業是「永久的農業即今天說的持續發展的農業」轉引董愷忱「從世界看我國傳統農業的歷史成就」,載《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大學在日本東京開學,中國地理學家鍾功甫教授應邀講授有機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桑基魚塘,並先後應邀在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傳授技術。
(四)在史料上。東方傳統文化包含有大量的類型多樣、連續性強,而且系列化好、歷時久長、覆蓋地域寬廣的自然史料,成為世界上獨有的自然史信息寶庫。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院士根據史料於1972年發表了「中國五千年氣候史研究」,是中外科學界第一篇運用中國5000年史料寫成的氣候史論文,從而開創了歷史氣候學的研究。1976年英國權威的《自然》雜誌讚揚全文「是特別有說服力的」轉引「竺可楨生平與貢獻」,載《竺可幀論文集》,1979。中國科學院席澤宗院士1952~1955年應蘇聯無線電天文學家N.C.什克洛夫斯基要求,整理出《古新星新表》,後又整理出《增訂古新星新表》和「中、朝、日三國古代的新星記錄及其在射電天文學中的意義」論文。席氏在古代天文記錄中找到「超新星遺蹟」,為超新星恆星演化晚期星體劇烈爆炸的現象研究打開了新局面,引起了天文學界的轟動。什氏當時驚呼「最新科學——無線電天文學的成就,和偉大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觀測記錄聯繫起來了」;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中國人已「是第一流的觀測者」,「經過幾千年後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貪婪地吸取中國史書裡一行行的每一個字」引自《無線電天文學中譯本》,第168、170頁,1958。1953年中國科學院整理出兩大冊《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在此基礎上繪製的《中國地震震中分布圖》、《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分圖》,數十年來一直是中國基本建設工程、抗震防震等的基本依據。
(五)在技術基因上。東方傳統文化中以蟲治蟲、以鴨治蟲的方法,現已發展成為世界性的生物治蟲方法;東方傳統文化中鑄造方面的失蠟法又稱熔模法技術,可用於製作形狀複雜、精度高且難的金屬鑄件,在現代鑄造業中已發展為精密鑄造產業。東方傳統文化中的人痘接種術,自1688年傳入俄國以後,陸續再傳土耳其、歐洲、美洲等地。1796年英國種人痘的醫師E.琴納在實踐中發明了牛痘術。於是,全世界在1979年10月消滅天花,這是人類根除的第一種烈性傳染病。
(六)在靈感上。東方傳統文化富有哲理,能啟迪人們進行科技創造,這在現代科技史上已屢有事例。例如,美國生態學家R.L.林德曼受中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麻蝦,麻蝦吃泥巴」諺語的啟示,創立食物鏈學說;受「一山不能存二虎」諺語的啟迪,創立金字塔營養結構學說,從而建立現代生態理論體系。美國科學史家G.薩頓指出:「我完全相信,正如東方需要西方一樣,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不要忘記我們的靈感多次來自東方。為什麼不會再次發生﹖」引自《科學的生命中譯本》,第140頁,1987。
以上事實和還有無數實例證明,東方傳統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源泉。也就是說,在西方誕生的並首先發展起來的近、現代科學技術不是只有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一個源泉,還有東方傳統文化這個源泉。無數實例證明,東方傳統文化是21世紀和新的千年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李約瑟1975年慎重地指出:「現在該是我做總結的時候了。我曾極力主張的是,今天保留下來的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和中國人的人事事務,在許多方面將在日後指引人類世界,做出十分重要的貢獻」,「現在是基督教徒認識到他們的某些最高的價值觀,可能要從遠在基督教世界以外的文化和人民那裡傳回來的時候了」引自《李約瑟文集中譯本》,第341頁,1986年。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面向21世紀」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P.Marnhan,Nobek Winners Say Tao Wisdom of Confucius,The Canberra TimesJan.24.1988。
(作者單位: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