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工作會議召開
近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工作會議,項目專家組成員曹幸穗、董光璧、樊洪業、劉鈍等以及各二級課題負責人或主要成員共約4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勾勒了一副完整表現中國古代科技發現和發明的畫卷:火藥、指南針、針灸、煉丹術……使西方讀者第一次有可能較全面地認識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讓許多中國人為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而自豪。 早在1964年,周恩來總理便指示,要促成《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翻譯和出版,並由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負責具體組織這項工作。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博士論文被納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結項成果「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出版,樊先生是項目組所請書稿評審專家。當時樊先生身體並不好,正病後修養恢復中。為了深入交流,先生要我到北京他家,課題組將我安排在離他家不遠的勞動大廈住宿。25日一早,與先生約定在他家附近公交車站碰面,我手裡拿著博士論文。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第二次會議
9月19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中國工程院第一會議室召開。與會編委有中國工程院葛能全、錢左生、馮應章,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範岱年、樊洪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劉鈍、董光璧、王楊宗、張柏春,以及出版社和研究所編輯屈寶坤、胡萍等。
-
【科普時報】《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近日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
崑山參與完成的「生命奧秘叢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科學出版社合作完成的「生命奧秘叢書」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也是中國科普最高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每年評審一次。
-
自然科學史所張柏春研究員在中國科大縱論近現代中國的科技戰略
1月6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近現代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選擇》報告會。張柏春在報告中指出,1600-1840年,我國對西洋科技知識的選擇,主要是學習其天文曆法、數學、鐘錶技術和火炮技術等,學習的路徑主要是:翻譯、會通、超勝;1840-1895年,面對西洋的堅船利炮,我國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實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895-1930年,國內的現實需求是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因而全面移植西洋近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制度;新中國建立後,科學技術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在此前後,《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年)、《自然辯證法研究》(1985年)、《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4年)(後更名為《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與學科發展聯繫緊密的重要專業性學術期刊陸續創辦。20世紀80年代「自然辯證法」課程由國家教委確定為高等學校理工農醫科碩士必修的一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同時還規定理工農醫科博士生要開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課程。
-
紀德君:《中國說唱文藝研究叢書》前言
這主要表現在:①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缺乏整體性,目前只有寶卷、彈詞、子弟書、評話等研究資料的分類整理較有進展;②一些載錄於史傳、小說、戲曲、筆記、詩文別集、方志、宗教典籍以及近現代報刊雜誌中的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勾稽與整理;③古代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相對多一些,而近現代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則明顯不足;④漢民族說唱文藝研究資料的搜集
-
《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日前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介紹,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從2010年開始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討,選擇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為案例,著力探討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與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
-
「走近院士」叢書全方位探訪當代中國頂尖科學家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周蓓)通過讀故事,輕鬆走近科學,走近當代中國頂尖科學家。《走近院士——探訪中國頂尖科學家的精彩人生》系列叢書,近日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
-
寫給孩子的科學啟蒙書 「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新書首發
圖片說明:「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新書發布會現場 東方網記者葉頁8月21日報導:21日下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新書發布會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三位作者鄒世昌、褚君浩、賀林到場與讀者進行交流。院士們在分別介紹了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還以自身成長經歷為例,講述「學」的故事,並寄語現場小讀者,希望他們養成「讀書、學習、思考」的習慣。現場還有小讀者和院士積極互動,共同探討科學的秘密。
-
《中國高等植物彩色圖鑑》叢書,今日限量100套!
中國的先人們創造了古老而輝煌的農業文明,選育出水稻、大豆、茶、棗、桃、杮等重要作物,其中水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河姆渡文 化,如今稻米已成為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糧食。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中國成為「花園之母」和世界農作物七大 起源中心之一。
-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上海首發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血肉相連。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展的強大推力。我國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
《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
《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10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了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簡稱「Space期刊」) 期刊合作籤約儀式暨《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會
-
中國明年完成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 規範科技術語
一部統一、規範且中、英文對照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名詞、術語集有望於明年出版,它將有助於中國科學家以英文在國際相關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史進一步融入國際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七日在北京舉行建所五十周年慶典,該所所長廖育群研究員作報告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
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出版
在日本出版這套叢書的是著名出版社——朝日新聞出版。它是朝日新聞社的完全子公司,出版的書籍涉及文學、藝術、科普等領域,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精英化、高水準的出版品質。黃育海認為,我們國家總體上還是缺少真正優質的少兒科普讀物,放眼國內,市場上也尚無如此大規模的同類題材科普作品。而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這也是日本近二十年來幾乎年年都能產生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