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第二次會議
9月19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中國工程院第一會議室召開。與會編委有中國工程院葛能全、錢左生、馮應章,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範岱年、樊洪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劉鈍、董光璧、王楊宗、張柏春,以及出版社和研究所編輯屈寶坤、胡萍等。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工作會議召開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劉鈍研究員介紹了該所進入科學院知識創新基地以來的情況,強調該項目對於創新基地建設、研究範式和研究方向的轉變的意義,表示研究所將全力支持項目的實施。 項目首席科學家張柏春、王揚宗簡要介紹了項目的實施情況。
-
張柏春: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徵
從1895年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從制度上接受現代科學技術。一是創建了新式學堂,推行了學制改革並廢除科舉,為培養新型人才開闢了道路;二是形成了科學技術的學術共同體,創建了中華工程師學會和中國科學社等社團;三是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四是試辦企業研發機構。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記錄和宣傳這段不尋常的歲月中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與奮鬥、成就與功勳,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路甬祥說,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綜合研究和發展中心,肩負著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和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歷史使命。近年來,通過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創新基地,中國科學院獲得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編撰全面啟動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編撰全面啟動 2015-11-02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第一次編委會議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舉行,這標誌著科技史卷編撰工作全面啟動。
-
《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日前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介紹,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從2010年開始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討,選擇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為案例,著力探討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與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
【科普時報】《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近日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
『媒眼看國茶』|發布中國茶業年度十大事典 院士專家縱論科技賦能...
胡衛紅表示:10月份結束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博士論文被納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結項成果「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出版,樊先生是項目組所請書稿評審專家。當時樊先生身體並不好,正病後修養恢復中。為了深入交流,先生要我到北京他家,課題組將我安排在離他家不遠的勞動大廈住宿。25日一早,與先生約定在他家附近公交車站碰面,我手裡拿著博士論文。
-
靳北彪新著《創造論》獲西方戰略家高度讚賞
近日,熵零技術邏輯工程院集團公司董事長,兼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靳北彪博士新書《創造論——關於人類創造活動的本質與邏輯關係的論述此書出版後引發多方關注,其中曾經做過加拿大總理科技顧問的西方戰略家對此高度評價,在其書評中寫到: 靳北彪新著《創造論--關於人類創造活動的本質與邏輯關係的論述》是一部顛覆性著作,其創造性地將哲學問題、自然科學問題、經濟學問題和智慧財產權學問題統一到負熵這一坐標系下,形成了上向哲學這一嶄新的思想體系。
-
記者張杰:挖掘萊布尼茨思想的現代價值
記者張杰:挖掘萊布尼茨思想的現代價值 2017年05月26日 10: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中國明年完成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 規範科技術語
一部統一、規範且中、英文對照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名詞、術語集有望於明年出版,它將有助於中國科學家以英文在國際相關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史進一步融入國際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七日在北京舉行建所五十周年慶典,該所所長廖育群研究員作報告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
「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史知識競賽決賽在京舉行
白春禮在講話時表示,中國科學院的建立是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的歷史必然,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集中體現,中國科學院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開拓創新、引領發展的歷史。 白春禮指出,65年來,中國科學院不斷出創新成果、出創新人才、出創新思想,是一支黨、國家、人民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中科院研究員:擔心中國傳統文化被全盤否定
近日,本報專訪了這場論爭的發起人―――中國科學院自然史所退休研究員宋正海。相關新聞: 新京報:這場論爭一開始是因為什麼?怎麼想到找學者聯名? 宋正海:周易是中國的傳統科學,和現代西方自然科學當然不一樣。一些學術發展上的非共識成果,往往具有挑戰性,需要實踐進一步檢驗,比如工程物理、數學等簡單探索,用西方還原論、實證論應用,往往得心應手,但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通過實踐檢驗出來。 我們的科學是整體性科學,中國很多重大發明都建立在整體思維的基礎上。
-
中國首批文科博導和博士生名單公開!你認識哪些大牛?
國際法:韓德培教授 漢語史:黃焯教授 中國古代史:唐長孺教授 世界近現代史:吳於廑教授 華中師範學院(2名) 中國近現代史:章開沅教授、許滌新研究員 中國經濟思想史:巫寶三研究員 中國經濟史:嚴中平研究員 工業經濟:馬洪研究員 農業經濟:詹武教授 商業經濟:劉明夫研究員
-
杭師大「自然科學史」課這樣上
這段誓言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核心,如今已為世界上每一個醫學生所熟知。在杭師大一門受到學生歡迎的「自然科學史」課上,這條誓言再次被引用。這是一堂科學教育專業同學的必修課和物理學師範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卻吸引了很多化學系、生物系的同學來旁聽。這門課的課上很少出現公式、符號,卻有很多圖片、名畫、人生格言……他們展示著人類科學發展史上一個個「星光燦爛」的時刻。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勾勒了一副完整表現中國古代科技發現和發明的畫卷:火藥、指南針、針灸、煉丹術……使西方讀者第一次有可能較全面地認識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讓許多中國人為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而自豪。 早在1964年,周恩來總理便指示,要促成《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翻譯和出版,並由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負責具體組織這項工作。
-
【招生通知】2017年復旦大學史地所暑期學校
主持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世界衛生組織課題等多項科研項目,並多次獲得衛生部、上海市、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項。 李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用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生態學的方法,研究外來植物入侵的生態和遺傳機制,以及入侵的群落和生態系統水平的後果。
-
王賡武: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
聽九十歲史學大師縱論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 《王賡武談世界史》出版王賡武 雅理讀書昨天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一切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都發生在歐亞大陸,但是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西方的勝利就是海洋霸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