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九十歲史學大師縱論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 《王賡武談世界史》出版
王賡武 雅理讀書昨天
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一切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都發生在歐亞大陸,但是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西方的勝利就是海洋霸權的勝利。——王賡武
歐亞大陸的邊緣,
產生了三大文明:地中海、印度、中華。
為了避開歐亞大陸的阻隔,
西方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三大文明激烈碰撞
「回想起來,我選擇歷史有兩個原因,一是我自己喜歡歷史,二是我在認識新馬來亞環境時學到的經驗。」在王賡武教授看來,「歷史是一個通向寬廣視野的窗口,與現實有關的所有過去的事物都包括在內。我在學習成為歷史學者時,一直關注的是與現實相關和互動的各種人物和事件的淵源。」
(王賡武教授 蕭紫薇/攝)
王賡武教授,1930年生人,一生「四海為家」,因為求學、教學的關係,他輾轉居住過的城市包括怡保、吉隆坡、新加坡、南京、坎培拉,香港、倫敦,擔任過馬來亞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68年後,他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遠東歷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長;1986年至1995年任香港大學校長。自1996年起,王賡武及夫人長居新加坡,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創院主席,並曾擔任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和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
王賡武教授被視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東南亞華僑研究專家之一,他透過細究中國歷史與南方鄰國複雜關係的獨特視角理解中國,對詮釋中國的世界地位有重要且新穎的貢獻。
黃基明:寫在前面
在此我先要告訴讀者,你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程度,是無法與我成書的欣喜相比的。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教授的幾處辦公室,能靜下來與他不受打擾地一談數小時,這樣的機遇實在是不可多得。
在新加坡生活、工作的這十幾年裡,我有幸在王教授擔任所長的東南亞研究所(ISEAS)供職,得以在很多不同場合聽到他就相當廣泛的議題發表高見——但我必須說,這種機會我總還嫌不夠多。我置身觀眾席中,和其他每個人一樣,為他的連珠妙語所傾倒。像他這樣做過無數次演講的人,卻總能在內容上引人入勝,旁徵博引而又深入淺出,這一點時時令我嘆服不已。他往往不打底稿而能信手拈來,並且總能為講題提供一個宏大的敘事圖景,為聽眾提供他們意想不到的新視角。
所以,我萌生了根據對王教授的訪談寫本書的念頭。除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目的,即要記下他因日理萬機而無法訴諸筆端的思想點滴,還希望在他闡析想法時,我能透過聆聽來洞察他如何思考,從而深入探究其思想由點及面的機械原理與有機結構。
本書以一位亞洲史、東亞史的學術泰鬥對一位外行的歷史學者娓娓道來的方式展開,這一方式具有某些優勢,首要的就是我作為他的聽眾,可藉此以非學術的方式向普通讀者傳達這位專家的精深見解。不過,主要的缺憾也同樣源於這一熱望。在更深入探討某些問題時,在聆聽後進行追問時,由於我作為外行對世界史缺乏相應的深刻認識,故在折服於王教授縝密的思想之餘,時常會對他縱橫捭闔的思路感到疲於招架。
但話說回來,我的主要目的,還是要了解這位了不起的學者對於形成我們所知世界的歷史動力的見解,這對於目前有關東南亞、東亞、南亞、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學術研究都有重要意義。這一令人興奮的課題也使我意識到,世界史作為一門學科還只是剛剛出現:那些對人類過去進行描述的傳統嘗試,要麼拘泥於歐洲中心(Eurocentric),要麼太過本地化。
此外,寫這本書還有一個非常私人的原因。我目前擔任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的工作,肩負著在所長的指點下、為了未來的十年儘可能全面地建設本所研究領域的責任。為做好這項工作,我需要得到儘可能多的靈感,如此說來,還有什麼比通過一系列密集的訪談、向德高望重的王賡武教授當面討教更有效的途徑呢?還有什麼比用對話形式將它呈現給有知識的公眾更好的方式呢?
因此,我建議讀者只管將這訪談錄輕鬆地讀來,將之作為一個靈感來源,在它的啟發下進一步去思考世界史的各個方面,並思考這些方面是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人類諸多文明之間的關聯性的。如果用更為學術的版本來呈現王教授與我分享的這些想法,我擔心可能難以成書,而且就算成書也不那麼容易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王教授所給予我的,是對世界歷史更廣泛的認知——對此我永遠感激他。這些訪談給了我營養豐富的思想食糧,足以相當長久地維持我對歷史現象的好奇心。王教授向我展示的歷史畫卷是如此色彩紛呈而又一目了然,豐富了我對世上仍在發揮作用的歷史動力的認知。他待我極為慷慨而又平易近人。我記得有位老先生,他聽到王賡武這個名字的時候總要自豪地跟我提一句:「哦,他是我在馬來亞大學時的老師。」由於我從沒上過任何馬來西亞的大學,而且根本不曾想到要攻讀歷史專業,所以這種被引為同門的誇獎總是讓我如坐針氈。我不可避免地對王教授的真傳弟子們欽羨不已。名師出高徒絕非虛傳。這或許也是我動念要做這個項目的真正原因吧——我無法抵擋這樣的虛榮。往深層次上說,我肯定是看中了做一回他的入室弟子的機會,想聽他為我傳道解惑——順便說一下,他的那些見解一旦聽懂,就會給人茅塞頓開的感覺。
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聽到一個新奇的想法時不由地感嘆:「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我在對王教授進行訪談時就常常有這樣的感觸。我相信本書的讀者也終會深有同感。王教授對世界歷史的演繹意味深長,我很高興能盡我所能讓更多人了解到。
從第一次訪談開始,王教授就希望我把這本書當作我的而不是他的書。我懷著感念接受了這份慷慨,也因此對這本書的終稿負有全責。這本對話錄中必定會有些遺珠之憾,我可能在一些地方未能把握住王教授話中的深意,因而在抄錄和編寫的過程中難免形成誤導。如有此等,我先在此深表歉意,並甘願承擔責任——這是為了完成這本令我興奮的書而值得付出的一點小小犧牲,因我相信,這本書定能吸引世界各地所有年齡層的讀者。
鑑於王教授擁有身為院士的耀眼學術生涯,想必本書內容之豐富不致令讀者感到驚訝。由於他在海外華人研究及其他諸多課題上的開創性建樹,他已被本地知識界——乃至全世界的知識界——深深銘記。為了方便少數對他不了解的人,我在此簡短地介紹一下他的生平。王賡武教授1930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泗水市(Surabaya,又譯蘇臘巴亞),在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的怡保市長大。他在新加坡馬來亞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後於1957年獲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他先在馬來亞大學(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執教數年,再於1968年轉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任教,之後他出任香港大學校長(1986—1995)。從那以後他一直在新加坡擔任重要的學術和行政職務。
本書在政治、倫理和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對中國哲學進行了探討。這不足為奇,因為我倆都是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華人,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一事實很好地提示了現代化的突如其來——無論是以移民、槍炮、病菌還是以思想的形式——對各種文明、政治和民族內在動態造成的破壞。文化上的動蕩(culturalunsettlement)和哲學上的失憶(philosophicalamnesia),對於世界各地許多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避免的遺產,無論這些人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如何倖存下來,即使在經濟上很成功,但在現代的設計方案裡為自己找到一個自然而然的位置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中國的例子就非常突出,並帶有強烈的啟示性。現代生活瞬息萬變的特性不啻加劇了這種動蕩,並影響到每一個人。但也許,正是由於這種瞬息萬變的氣氛佔了上風,宿怨和世仇才可能煙消雲散。
本書各章分別基於我和王教授五次對話的內容,每次對話大約歷時3個小時,相繼發生於2013 年1月7日、14日和21 日,3月25 日和10月14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東亞研究所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進行。我要感謝東南亞研究所所長陳振忠先生對此提供的支持,感謝我的愛妻孫莉莉(LaotseSacker)悉心通讀了英文定稿,感謝劉懷昭女士準確流暢的翻譯。
《王賡武談世界史: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雅理譯叢·系列
黃基明/著 劉懷昭/譯
當代世界出版社·2020年11月
《王賡武談世界史: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內容介紹
世界史是一個新興的課題,令它應運而生的是晚近殖民時代單極政治世界的消失,以及更晚近的兩極化「冷戰」的結束。全球視野悲天憫人,將人類文明之間無止無休的內鬥與對決盡收眼底,本書即是要為這一視野的發展盡一份綿力。
本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認識並認可世界歷史上一個被忘卻的關鍵角色。傳統上,世界被執迷地劃分為東方和西方——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始於他們家門口的臺階下;對於東方來說,西方這個概念還要遠為模糊得多——而將它們連接起來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忽視,或被視為附帶性的。這就是中亞。
很多世紀以來,從歐亞地緣的核心迸發出來的人類動力,確實塑造了棲居在它周邊地帶的諸多文明的本質。這一點對於任何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在中國歷史上,遊牧部落偶有成功地徵服天朝的土地,中亞的舉足輕重因此早已得到印證。對於印度來說,絡繹不絕的徵服者會從北面經由阿富汗的狹窄通道湧入。無可否認的是,抗擊東方侵略者的鬥爭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抹重彩,無論抗擊的是波斯軍還是阿拉伯騎兵、土耳其軍或匈奴和蒙古遊牧部落的入侵。
對處於歐亞大陸邊緣的文明來說,首當其衝的是要抵禦來自大陸腹地縱深之處的軍事威脅,這一當務之急留下了戲劇性的遺產供現代人觀察。在自然景觀上,隨著日積月累,陸地的主要斷層線與次要斷層線就會明顯區分開來。於是,地塹與火山的裂縫、大峽谷與山脈的延伸,向我們揭示了大地歷經的洗禮衝刷。人類歷史也是一樣,久經歲月磨礪的政治與文化的斷層線,表達著人們之間的緊張關係,訴說著那些劍拔弩張關係的經久不衰。本書不僅旨在讓人們關注那些主要斷層線,還要揭示它們的相關本質。這樣一來,歐洲海洋國家的崛起及其對大陸包抄圍困的能力就躍然紙上,可稱為全球政治與經濟的開場。正如王賡武教授一再重申的那樣,「世界是海洋的」。
而對於歐洲來說,其文明與貿易的推動力來自地中海的陸地,因此,其南部沿岸及聖地的喪失,標誌著它被不共戴天的敵人困於一隅,與外面的繁華世界從此隔絕。
李伯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進行,『全球史』應運而生,並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史學潮流之一。全球史的目標是向社會提供能夠真正重現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的歷史,然而要寫出這樣的歷史卻非常困難,不僅需要歷史學家有深厚的學術功力,而且需要有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本書就是一部完美地達到了這個目標的成功之作。它以廣博的知識視野和新穎的問題意識,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前所未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圖卷,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而且提供了對世界和歷史認識的新視角。我本人從這部傑作中受惠良多。」
張信剛(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這真是一本好書,出自思想深邃的資深學者,卻又易讀易懂,引人興致、啟人思考。我自己曾在新加坡、香港和北京與王教授傾談歷史,他的豐富閱歷使他在觀察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歐西文明時都有獨到的見解。為此我十分羨慕並且感謝黃基明先生,通過和王賡武教授的對談,從地緣、人文和經濟等方面把王教授對世界文明演化和當今世界大勢的看法展現給讀者。王教授結合了海權論和歐亞大陸「心臟論」,說明核心地區對邊緣地區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順帶也解釋了中國近來所揭櫫的『一帶一路』的構思,富有現實意義。」
《王賡武談世界史: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目錄
中文版序:繞不開的歐亞大陸(王賡武)
寫在前面
導言
第一章 核心與邊緣
中國進入全球時代
世界史的核心
宗教對政治的左右
歐洲本土政治的成功
儒家秩序
「中國人兼收並蓄」
第二章 兩洋地中海
處於外圍的東南亞
海上稱霸
小島大國
第三章 東南亞與外來帝國
現代時期的東亞和東南亞
民族國家的興起
馬來人與海洋文化
從民族國家到民族帝國,周而復始
中印兩國對比
第四章 中國與西部邊緣的交鋒
適應全球秩序
務實與敬法
全球性即海洋性
中國的大陸前線
中國與軟實力
四海為家
家為社會之本
大國大同小異
第五章 陸海力量的結合
彼此扭曲的鏡像
伊斯蘭大陸勢力
美國大陸
中亞核心的終結
後記
王賡武著述一覽(2008—2018)
索引
《雅理譯叢》編後記
來源:「雅理讀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