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棉:全球化進程與全球史研究的透鏡

2021-01-07 澎湃新聞

2018年4月12日,「亞洲的紡織業和歐洲工業革命」(When Asia Met Europe: Cotton Textiles, Fashion and Global Trade, c. 1400-1800)講座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主講人為《棉的全球史》作者、英國華威大學全球史教授喬吉奧·列略。《棉的全球史》獲得了2014年世界歷史協會的本特利圖書獎,其中文版於今年1月出版,列略教授在講座中講述了該書的精華內容和寫作的幕後花絮,介紹了棉紡織品這「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商品」的起源、發展、如何塑造整個世界,以及自己如何以棉為透鏡來考察全球化的進程與從事全球史的研究。

喬吉奧·列略

印度:為世界而生產

列略首先展示了古代印度所生產棉紡織品的考古發現,比如9世紀的粗棉布和羊毛布的碎片,在埃及開羅老福斯塔城出土的、14世紀的棉織物殘片,14世紀印度古吉拉特邦生產的棉布、印花布、媒染藍。這些文物裡蘊含了大量信息:它們出土的地點都遠離印度本土,它們所具有的印花圖案、配色方案都具有鮮明的印度特色,它們並不單一,擁有豐富多彩的圖案。

通過這些非語言文字、實物性質的材料,列略試圖說明:印度棉紡織品很可能通過印度洋、紅海被一路賣到了埃及,而且這是一種定期、穩定的銷售,北非和印度西海岸之間的貿易往來在11、12世紀就已經呈現出繁榮景象。進一步提煉出的觀點是:在近代歐洲棉紡織世界中心形成之前,在印度已經有發達的棉紡織業,並且其產品已經遠銷至印度洋之外,換句話說,全球化自中世紀就已經開始。

東南亞(左)和埃及(右)相似的棉織物表明,全球化自中世紀就已開始。

列略認為,早期以棉紡織品為中心的貿易全球化不依賴於歐洲,亞洲發揮了關鍵作用,其中印度是棉紡織品的主要生產商,如同中國是絲綢的主要生產商一樣。大量的出土文物、繪畫作品、手工藝品能夠證明:印度在為世界而生產。例如,具有印度特色鑲邊工藝的印花棉布經常出現在東南亞市場,尤其是泰國;日本江戶時代的和服、團扇上具備典型的印度棉紡織工藝;並且,在印度形成了多個棉紡織品的生產中心,它們的產品各具特色,甚至能按照外國人提供的圖案供給產品,顯示出同國際市場的高度聯繫。

棉紡織品是一種重要的商品,可以交換瓷器、香料等許多其他商品。印度所生產的棉紡織品通過陸路和海路遠銷到東面的印度尼西亞和日本,以及西面的沙烏地阿拉伯、衣索比亞、埃及和西非,使得印度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流動空間」——既是商品交換的空間,也是人的流動和社會文化交流所構建的空間。

為什麼印度棉紡織品能成為全球商品?

在列略看來,印度棉紡織品能夠成為全球性的商品,不僅僅是因為印度佔據地理上的優勢(印度位於東亞、東南亞和非洲、歐洲之間,其棉紡織品得以向不同方向傳播)。在《棉的全球史》中,列略對印度、中國、歐洲等地的棉紡織業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相對其他地區而言,印度在效率和獨特性方面並不是楷模,其產品暢銷的原因更多地在於後期加工工藝而非生產和原料成本。在中世紀和現代早期,吸引全球消費者的,正是印度的圖案和色彩,即使廉價布料也是如此。今天的印度也在局部地恢復古老的工藝並進行生產。

憑藉對紡織印染技術的了解,對消費心理知識的掌握,加之利用大量的現存文物和文獻,列略將原因總結為三點:

(1)時尚

印度的棉紡織品具有其他地區產品所不具備的時尚特質。相對其他地區來說,印度的產品富有異國情調,來自遙遠的地方,滿足了消費者們對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價格昂貴,供不應求。

(2)品種的多樣性

適應於消費者的品味,印度的棉紡織品能夠利用良好工藝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例如利用印度特有的手工藝「Kalamkari」(一種使用植物染料進行的手工以及刻板印刷藝術)所生產的棉紡織品就得到了極大的歡迎。

(3)工藝繁複

印度很早就掌握了染色中防染劑和媒染劑的應用,染料知識也發展得很早。印花、著色和染色技術在印度很常見,發展得很好,並且有高度精細的勞動分工和區域分工,在個別地區如科羅曼德爾海岸,專門從事著色的工作。

歐洲的崛起

以印度為中心的棉紡織全球體系在18世紀中期迎來了變化,歐洲開始崛起,歐洲西北部(或者說英國)成為了新的中心。類似的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列略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並不像西方中心論所認為的那樣,是歐洲影響了世界,反過來,他認為歐洲崛起的過程是許多不同因素疊加的結果,是世界在影響著歐洲。

以印度為中心的舊全球體系是一個不完全的體系,內部的互動主要是通過一系列中間媒介來完成,而歐洲的崛起為棉的全球化作出了貢獻,擴大了全球化的範圍。這並不是以印度洋為中心的紡織品流通體系的簡單擴張。歐洲諸國的東印度公司起著新的中介作用,它們發展了大量與西非、美洲的新關係,促成了大西洋的三角貿易,即其他初級產品和製造品,以及奴隸的貿易和交換。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貿易也被歐洲的商人們串聯起來,他們通過在新舊商品貿易形成的關係上構建新的全球網絡,使得西非和美洲也邁入了貿易全球化的進程。

歐洲的商人們從中獲得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他們在多重市場進行經營並充當歐亞大陸舊世界與美洲新世界的聯絡員。他們學習到了先進的棉紡織品生產技術、對消費市場的把握、掌控貿易的主動權,結果似乎順理成章:歐洲成為了中心。

為什麼是棉?

以某種商品為媒介,通過這種商品的發展歷程來展現全球化的歷史,類似如此主題的著作並不少,也大多受到讀者的歡迎。那麼列略為何會選擇棉作為其研究對象?

據列略介紹,《棉的全球史》寫作的最初構想,是源於其在2003年參與倫敦經濟學院全球經濟歷史網的活動經歷。列略最初研究的是全球貿易和商品交換,在諸多商品中,其發現棉花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和研究貿易性質的媒介。因為在棉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幾個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崛起、農業活動的變化、新時尚的出現和技術創新。自那以後列略將「棉」作為全球史研究的武器,用了10年時間進行寫作的資料準備,寫作過程也達到18個月之久,前後經歷了反覆的修改和刪減。

在具體寫作上,列略體現出他對全球史研究的認識和學術觀點。列略認為,全球史的寫作如果集中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會導致產生縮水的、偏頗的分析的風險,這樣的分析會缺失很多與過去的後向關聯。歐洲(或者說英國)成為全球棉紡織業的中心,在以往的敘事中似乎是突然而迅速地發生,實際上,這可能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漫長而緩慢的積累才形成。因此,列略將目光投向更加遙遠的過去,上溯至公元11世紀就已經存在的全球化體系。這也是《棉的全球史》背後的寫作邏輯。

Cotton : The Fabric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棉的全球史》

全球史研究有賴於博物館的知識

《棉的全球史》是一部標準的全球史研究著作,在國內學者看來,全球史研究存在著一些通病,即對原始材料的挖掘利用程度不夠,或者在使用上存在錯誤之處,尤其體現在中文材料的使用上。《棉的全球史》也用部分篇幅介紹了中國的棉紡織業,涉及中國古代棉紡織的生產工具、生產效率、制度等多種因素,相關材料主要來自英文的譯本。面對這一質疑,全球史研究者們如何去面對和克服?

列略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自己的研究主要使用英語、法語、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語言,這在對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崛起等主題的研究上已經足夠,而對早期全球棉紡織業的研究(由於語言障礙)則較多地使用實物材料,並從中得出結論,這些物質本身能說明很多問題。另外,從作者的角度來說,不同國家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像美國有一位作者研究棉花,他的著作主要涉及奴隸和原棉貿易(應該是指斯文·貝克特的Empire of Cotton:A Global History,即《棉花帝國》——筆者注),很少涉及印度,而來自英國的作者可能會較多地關注歐洲和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列略的回答可以同他的一個觀點聯繫起來,即:全球史研究有賴於博物館的知識。在棉的全球化研究上,列略結合了人類學和物質文化的方法,通過使用大量的實物材料,如出土文物、藝術作品等,展示了在紡織服裝史研究中這一不可或缺的手段。他所使用的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比如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等。在當天講座結束後,列略還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展現出他對這一載體的興趣。

從列略的回答還可以看出,在超越國家和民族界限的全球史研究視角之下,依舊存在著受限於國家和地域的不同關懷和側重點。列略認為,「全球」最好能被當作一個透鏡,是觀察和分析問題的一種途徑,面對紛繁複雜的全球史研究對象,應該明確選擇納入什麼內容(以及省略什麼內容)。而影響這些選擇的,則可能是不同的國籍、學術經歷和研究方法,中國的讀者可能會對中國在棉的全球化體系中的角色更感興趣,尤其關注中文文獻的使用情況,而對列略來說,他的重點更多在印度和歐洲。這或許可以反映出,在全球史研究中明確彼此不同關注點、建立「同情之理解」的重要性。據悉在接下來的出版計劃中,列略將繼續關注中國的絲綢,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思想史這門學科從歐洲思想史向全球思想史的轉變,一方面有全球化、全球史等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2020年7月9日晚,由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歷史研究院和華東師範大學全球思想史中心主辦的「全球思想史2020年暑期系列講座」第一場「全球思想史的興起:基於《現代歐洲思想史》和《再思現代歐洲思想史》兩部文集的考察」在線上進行。
  • 公益講座|本周六上午,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為您講述全球化...
    基於此,著名陽明學研究專家、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將做客孔學堂,分享他關於「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之意義」的思考。歡迎報名!-時間- 2020年10月24日(周六)09:30—12:10-主題- 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之意義——陽明文化系列講座(三十九) 主講人:陳立勝,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分委會委員。
  • 超越地方性歷史的全球史,將毫無意義!
    ,就全球史發展趨勢、海外漢學與中國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因此,我先後在英國的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德國的弗萊堡大學研究歐洲古代史、拉丁和中世紀歷史。之後,在1993年,我獲得獎學金去臺灣學習一年,專門研究中國問題,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很大。經過一年學習,我可以用中文進行簡單交流。之後在繼續學習歐洲歷史和哲學的同時,我開始輔修中文。在之後的學術研究中,我開始對全球史及比較史有了濃厚興趣,我一直試圖去理解中國史、歐洲史以及全球史之間的關聯。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這種狀況,尤其體現在我們長期以來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兩年多來,從貿易、科技、教育、人才、企業一直到意識形態等領域,我們的研究都是一步步被人家牽著鼻子被動地走到今天。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大國是需要研究國際戰略問題的。對國際戰略問題的研究,如同任正非強調的必須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一樣,必須通過諸多基礎學科的交叉、合作方能順利開展。經濟學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學科。
  • 理察·佩恩談古代全球史研究:一個新的「芝加哥學派」?
    理察·佩恩(Richard Payne) 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晚期古代伊朗和中亞歷史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晚期古代研究中年輕一輩學者中的代表。自2009年來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後就致力於打破研究不同古代文明學者間的界限,希望芝大由此成為未來的古代全球史研究中心。
  •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教授 2020-07-08 0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國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顧與展望
    如「拉美現代化及對外關係」(1994);「20世紀拉美的重大改革與發展」(1999);「全球視野下的拉丁美洲發展」(2001);「20世紀拉丁美洲變革與發展」(2003);「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模式」(2005);「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研究」(2007);「中拉關係60年:回顧與思考」(2009);「紀念拉美獨立運動200周年」(2010);「拉丁美洲文化與現代化」(2012);「拉丁美洲與外部世界」(2014
  • 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經濟學家程實博士講座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程實教授講座現場「全球-歷史」大坐標系下的「雙循環」新格局講座的第一部分,程實教授站在全球-歷史的大坐標系中為我們分析了當下的格局。2020年的中國與1913年的美國,所處的歷史進程和全球環境相似,中國應當從美國的歷史進程中吸取經驗,去挖掘中國的經濟潛力,驗證中國雙循環格局的重要性。
  • Multimedia, Inc.調整其管理結構,以便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支持公司...
    Multimedia, Inc.調整其管理結構,以便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支持公司成長 字號:小大 2011-08-01 12:19(www.multimediausa.com)今日宣布對其管理結構進行重大調整,以便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和新興強國(如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影響下支持公司的成長。Luza Palmborg將出任銷售和營銷總監,負責監管公司的所有活動。Fernanda Mariano將出任業務發展經理,其職責包括評估公司的經營活動並尋求新商機。
  • 張志雲︱方德萬與中國海關史研究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即《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一書英文原版,以下簡稱《潮來潮去》)的評介,但是對中國讀者而言,最關心的可能不只是中國海關史,而是為什麼中國海關史在史學界有這麼高的重要性、為什麼中國海關史的研究進程由劍橋大學的方德萬(Han
  • 全球化自古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驅動力
    早在公元前8000年以前、人類農業形成之初,全球範圍內形成了10多個農業起源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西亞與近東地區的「小麥/大麥」 起源中心、中國黃河流域的「粟/黍」起源中心、長江流域的「水稻」起源中心、中美洲的「玉米」起源中心,以及南美洲秘魯的「土豆」起源中心。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同時,還將結合當代史語境和傳播理論與實踐的演進脈絡,嘗試在「一帶一路」倡議所引領的新全球化大潮來臨之際對轉文化傳播理論在中國的再語境化以及中國學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方向性建議。一、繪製「轉文化傳播」的知識地圖自「二戰」結束至今,跨文化傳播一直是我們用以理解自身與他者之間文化傳播關係的核心觀念。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給全球治理帶來嚴峻考驗。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以前都是一個民族只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個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已經是很常見的現象。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每種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來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隨著歲月的流逝,出於種種原因,已經有很多語言正逐步地走向消亡。
  • 王賡武: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
    聽九十歲史學大師縱論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 《王賡武談世界史》出版王賡武 雅理讀書昨天人類歷史曾是大陸史,一切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都發生在歐亞大陸,但是近現代以來的全球化擴張則是海洋性的。西方的勝利就是海洋霸權的勝利。
  • 工學院「對話全球創新大師」系列講座之三:倫敦、洛杉磯與北京:對...
    3月22日晚,2013年度「北京大學工學院對話全球創新大師系列講座•德稻大師講壇」第三期在北京大學二教109舉行,本場講座由美國工程院院士賀明開(Michael Hoffmann)教授主講。作為環境研究學者,賀明開教授從歷史回望的角度出發,對當下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進行了專業分析,探討了當下北京霧霾困境的解決方法。講座由北京德稻教育機構運營總裁徐林恩主持。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①]6月8日,國新辦舉行《方案》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是黨中央著眼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旨在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重要平臺。
  • 強世功:「天下一家」——「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出路
    全球化範式討論其對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但究竟是推動全球化還是導致逆全球化卻產生了分歧。大國博弈範式預測以中美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大國博弈及其未來前景,但究竟美國取勝還是中國建立新秩序也有不同看法。若從全球治理角度來,我認為這次疫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治理秩序的發展方向,只不過加速這一歷史進程而已。
  • TikTok渡劫尚未有最終方案,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全球化進程將被改變
    北京時間8月2日深夜,字節跳動在其今日頭條官方帳號上聲明稱,字節跳動始終致力於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各種複雜和難以想像的困難,包括緊張的國際政治環境、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衝突、競爭對手Facebook的抄襲和抹黑。但我們仍然堅守全球化的願景,不斷加大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地市場的投入,為全球用戶創造價值。我們嚴格遵守當地法律,也會積極利用法律授予我們的權利,維護公司的合法權益。
  • 對談︱劉新成、夏繼果:全球史如何解釋現代世界的起源
    該書站在「人類世」的立場上,吸收近年來全球史和環境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徹底打破了關於現代世界歷史的歐洲中心論,用清晰而又簡明的語言構建出一套全球的、環境的現代歷史的圖景,具有很強的智識衝擊力。本文據沙龍速記稿整理、選編,內容有刪節,經嘉賓審讀。